“慢作”与“快钱”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慢作,快钱,捉妖记
  • 发布时间:2015-08-04 13:23

  面对WTO 电影保护期即将结束的现实, 中国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水平、市场健康水平、本土人才储备数量等,显然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最近有两部口碑特别好的电影,一为《捉妖记》,一为《大圣归来》,在一众IP产品的热潮中,这两部电影的出现着实让业内人士眼前一亮、心头一热。虽然其中一部来自华语电影界著名制片人江志强,另一部的幕后团队相对没有太大名气,可彼此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譬如都经历了超过7年以上的时间做剧本研发和影片制作,也都是在试映或者上映后赢得高口碑而逆袭成功。当然,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这两部片子制作的技术含量都比一般的真人电影要复杂很多。

  这让我想到近几年来政府一直强调的国策——“从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其实电影的生产制作和制造业很像,甚至说之所以有“电影工业”的提法,就是因为电影的制作工艺,从来都是在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推动下“滚滚向前”的。

  因此,电影的工业水平高低,才是真正体现一国电影实力的硬指标。倘若能将艺术、格调、价值观、美学等形而上的表现和这一硬指标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那无疑就是电影这一结合了艺术和工业的文化娱乐产品的最高境界。正基于此,电影这门“精密制造业”需要高水平的手艺人。

  可悲的是,培育这样的手艺人是需要时间和足够的项目实践历练的。虽然自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影院建设速度而高速增长,但在手艺人的培养上却并没有和制片数量、票房增长成正比。倘若留心华语区内的电影奖视觉特效类提名,通常会看到很多邻国朋友的名字。同样,回顾这几年国内投拍的电影类型和题材,也会发现制作相对简单的、轻巧的类型比较集中,而像《捉妖记》这种制作流程复杂、对各部门要求很高的项目,估计除了江老板这样资深又笃定的投资人、制片人之外,是没多少人敢于尝试的。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中国电影行业目前最流行的快钱逻辑。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电影的生产周期并非想快就能快的过程。虽说《捉妖记》和《大圣归来》因其类型特殊,制作周期会长于一般真人电影,但是单看剧本环节,这两部也都是以“年”为单位去打磨的。

  在赚快钱的逻辑面前,电影的创作和制作产生了一个怪异的变种——所谓的IP热和不择手段的销售策略。在这些手段下催生的各种话题和好看的数据,资本市场“好喜欢”是真的。然而,在喊了几年“大数据”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基本的统计分析原理。请问,假如第一手的原始数据就是人工作假的,那么后续的所有分析及结果是否还有指导意义呢?大家口口声声说的“市场”又究竟是怎样的呢?依照这些数据的指引去选择影片的类型和题材会准确吗?

  所以,在这么一个光怪陆离的特殊时期,恐怕信“数据”信“市场”,还不如学学江老板,信人心吧!讲一个善恶分明、有情有爱的好故事,用最大的努力做成最棒的电影,然后看看观众是否真的懂得鉴赏。至少笔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看到《捉妖记》超前点映上座率接近100%已是一种证明了。

  面对WTO电影保护期即将结束的现实,中国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水平、市场健康水平、本土人才储备数量等,显然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此时看到《捉妖记》和《大圣归来》这样的“慢作”精品值得欣慰,希望这种用与快钱逻辑相反态度做出的电影,其成功能让真正的电影人沉下来想想清楚,怎样才是自己的本分;怎样才能真正让中国电影健康强大到足以承载吾国吾民的时代精神和喜怒哀乐,并以此屹立于世界电影之舞台。

  文/韩小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