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防守的巨人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联,微信支付,支付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0 13:31
由于不同的市场结构,在中国,移动近场支付对传统支付网络的影响要比在美国大得多。
移动近场支付给清算机构带来的机遇体现在现金支付向电子支付迁移,增加清算机构的交易规模。但对于银联这一银行卡线下支付巨头而言,移动近场支付带来的挑战明显大于机遇。随着二维码支付标准出台、NFC支付推广、转接清算资格放开,网络支付巨头将在近场移动支付市场开展更加凶猛的攻势。由于不同的市场结构,在中国,移动近场支付对传统支付网络的影响要比在美国大得多。在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时代,银联面临着脱媒的威胁。
市场地位
银联是银行卡线下跨行支付的重要枢纽,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建设了庞大的收单网络。在PC互联网支付中,银联也扮演着重要的交易转接角色,但在移动远程支付市场上份额较小。
银行卡线下支付:凭借特许清算许可,垄断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业务,并主导线下银行卡收单市场。2002年前,各银行向商家提供的支付接口规格不统一,商家只有为每家银行都配备接口,才能满足消费者不同银行卡支付的需要,这不仅增加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成本,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2002年3月,中国银联的成立解决了多银行接口承接的问题。除转接清算之外,银联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银联商务有限公司参与银行卡线下收单。据统计,银联商务是国内最大的线下收单机构,POS终端份额约占40%,而超过200家商业银行的自营POS收单网络占比约为45%,其余15%的份额由约60家第三方收单机构分享。
互联网支付:应对支付机构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支付业务,推出银联在线支付平台,为商户、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消费者提供线上支付服务。银联在线支付平台是线下银联的网上版,通过为直连银联的线上商户提供线上收单,或转接第三方网上收单机构的清算请求,实现网上支付清算。据估计,银联在线支付平台收单业务在互联网支付市场上的份额约在10%左右,排在支付宝、财付通之后位居第三;交易转接服务的市场份额约为30%左右,排在支付宝之后位居第二。
移动远程支付:与互联网支付业务类似,银联面向商户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伴随着移动化浪潮自然向移动端迁移,但面向消费者的移动远程支付服务份额很小。由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迁移,许多电商均推出了移动客户端,银联对其互联网商户的收单服务和对第三方机构的网上交易转接清算服务也自然延续到移动端。
面向消费者,银联推出移动远程支付应用“银联手机支付”和“银联随行”。由于支持的商户较少、起步较晚,加上手机APP的用户体验不够好,银联在移动远程支付市场受到的冲击比在互联网支付市场上更大,市场几乎被互联网支付巨头占据。
移动近场支付:移动近场支付市场的竞争刚刚开始,银联希望避免在互联网支付和移动远程支付市场上的不利境况,通过闪付POS、二维码线下扫描、构建TSM平台、银联随行客户端等措施,力图维护以其为中心的线下支付体系。截至2014年末,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POS机具1593.5万台,其中近400万台具有闪付功能。这些POS机不仅支持金融IC卡的非接触式支付,同时也支持NFC支付。银联布局的闪付POS是应对互联网支付企业推进线下支付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POS机均加入银联的支付网络,受银联的收单协议约束。
面临的挑战
尽管掌握着线下收单网络和签约商户,但除了银联商务自营的收单业务,其他均为签约银行收单机构和第三方收单机构,很容易被互联网支付企业以更优惠的条件争取过去。
国内发卡和收单机构集中,建立转接清算网络的门槛较低。截至2014年末,中国有发卡机构408家(全部是银行),POS收单机构265家(219家银行),前五大发卡机构的市场份额达70%,前十大收单机构的市场份额达73%,而且集中度日趋提高。发卡机构与收单机构的高度集中为其他机构绕过银联,建立与发卡、收单机构的全网通路带来了便利。目前银联的转接清算优势仅存在于线下,在蓬勃兴起的线上支付(互联网支付和移动远程支付)业务中,主要第三方支付机构均建立了与主要发卡行的直连。
国内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放开,银联垄断地位不保。今年4月,《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发布,意味着中国正式开放人民币转接清算市场。Visa、MasterCard等境外卡组织,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支付企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等都是潜在的牌照争夺者。除了上述潜在争夺者之外,收单机构只要连接前5大发卡行,就能实现约70%交易量的直连而绕过银联;发卡机构只要连接前10大收单机构,也能实现约70%交易量的直连。
应对策略
银联的优势主要在于其目前的市场地位,包括海量发卡量、庞大的自营与签约收单网络和转接清算能力,而且与银行的关系密切,角色也比较中立。但不同于Visa、MasterCard等国际卡组织在分散、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多年的激烈竞争形成稳固的市场地位,如前所述,银联转接清算的地位来自于牌照管制,在国内发卡和收单机构高度集中的环境中,可以说非常不稳固。
多年来银联关注的主要竞争者是具有相同商业模式的国际卡组织,但互联网企业是以完全不同的模式闯入市场,很可能将银联彻底旁路。而且银联缺乏面向消费者的经验,不够灵活的体制也对其开展创新业务造成牵绊。
发挥中立地位优势,与各方展开合作,提升网络价值。银联掌握着两大资源:一是收单网络,二是联通各银行账户的能力。在近场支付市场的各方参与者中,仅有少数第三方支付机构具有联通各银行账户的能力。其他参与者中,运营商、手机厂商迫切需要这两种资源;银行、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银联的收单网络。对于线上和线下商家,银联相对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与电商平台关系密切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角色更加中立,可以与各类主体开放合作而不触及各自核心利益。因此,银联应定位于做中立的支付服务平台,向运营商、手机厂商、银行及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开放其收单网络,依靠被各方频繁使用、高度依赖的网络与互联网支付企业竞争。
加快闪付POS推进,守稳受理网络,为抢占市场争取时间。银联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移动支付客户端较难在与互联网支付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受理网络是银联此前、现在和未来的立身之本,闪付POS是应对互联网支付企业推进线下支付的重要屏障。银联应加快闪付POS的推广进度,为面向消费者的近场支付产品推广争取更多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