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这事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高考状元
  • 发布时间:2015-08-19 09:58

  内蒙古高考状元出炉,理科状元裸分698分;

  河北高考文科状元石家庄二中张浩成682分;

  广西理科状元李忠明721分、文科状元凌志宇672分;

  北京高考理科状元刘智昕721分,花落人大附中;

  江西高考状元揭晓,文科637分、理科715分;

  ……

  昨天网络上的滚动新闻,有点像古装戏里的殿试放榜,如果再加上点锣鼓声、喝彩声,那真是再热闹不过了,正所谓“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当天晚些时候,媒体快报又进入诺贝尔奖节奏。敬业的记者飞快联系到文理状元,请他们谈感受,谈经验。现在的孩子们也确实沉着老到,面对镜头微笑作答:“从未想过会得状元,可能是考前的一些准备发挥了作用……”

  没有挖苦状元们的意思,真诚祝贺他们取得了骄人成绩,并对他们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表示由衷的羡慕和嫉妒。哪一个状元是玩着过来的?

  别看现在一些媒体报道本省乃至外省状元劲头十足,对状元们极尽夸赞与崇拜,转身兜头给状元们浇冰水的,也是他们。

  “十年高考状元如今怎样了,没成顶尖人才?”

  “昔日高考头名今何在,陕西八名高考状元谈现状。”

  “湖南二十四名‘高考状元’现状揭秘:大多已湮没无闻。”

  ……

  2009年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三十年调查报告,引发舆论大哗。报告指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报告一一罗列上百名高考状元的职业现状,其意不言自明,很多当年的状元,如今已泯然众人。

  这其实也是自古状元之常态。有人作过统计,今天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文武状元计七百余人,其中名传今日的也就唐代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张孝祥、文天祥,明代胡广、杨慎,清代翁同龢、张謇等几人而已。

  做个不是很恰当的推论,知识改变命运是古今状元们大略相通的人生格言。现今的状元们,则越来越有“学而优则投行”的趋势。浙江媒体对该省近十年高考状元的调查发现,41.5%的状元选择了多金的商科类专业,高考状元最爱“赚钱热门专业”,经济学、工商管理专业高居2014年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专业排行榜前两名。

  社会本不应对高考状元有过多的期望和诉求。他们一定非常聪明、非常自律,但不一定有才华、有抱负。他们也是普通人,像绝大部分考生一样,希望考上更好的大学,求得更好的职业,过上体面的生活。

  高考状元,说到底是应试教育的衍生品,是金榜题名崇拜心理的历史延续。

  最喜欢谈论高考状元的,除了爱凑热闹的媒体,就是中学和培训机构了。流行的说法是,一所高中只要出一个省状元,三年招生不用愁;一个社会培训机构,请高考状元做“代言”,广告效应可以延续一整年。

  如果高考状元是当下学校教育终极的培养目标,那么从高考状元们的职业成就或人生轨迹来看,我们可以说,这样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终极需要是有偏差的。

  钱学森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人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最应该回答的是北大和清华。以2014年为例,两校几乎包揽了全国近八成的高考状元,但其最终的培养成果并未如它们的生源一般夺目辉煌。

  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实在是太大太大的文章。期望哪天我们的高中能够不比谁的“条子生”多、谁的高考状元多,大学不比谁的留美博士多、谁的部级干部多,要比就比自强不息,比厚德载物,比创业创新,比领先世界。

  【原载2015年6月24日《新民晚报·时政新闻》】

  沈月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