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培生出售了《金融时报》大楼,留下这份报纸,而今它却卖了报纸,留下大楼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纸媒,金融时报,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5-08-27 08:36

  1987年,培生向一位日本买家出售了《金融时报》大楼,留下这份报纸,如今,它卖掉报纸,却留下搬迁后的大楼。30年间,是什么改变了传媒产业?是外界不绝于耳的唱衰,还是自身华丽的蜕变。

  纸媒易主的又一轮恐慌

  当地时间7月24日,培生集团以8.44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的价格,将持有58年,创办于1888年,拥有127年历史的《金融时报》出售给日本经济新闻社。《金融时报》被收购的第二天,在其官网刊文指出,培生集团正秘密商讨,出售《经济学人》50%的股份,价值4亿英镑(约合6.2亿美元)。

  诞生于1843年的《经济学人》是包含时事新闻、政经观点、深度分析的周刊,拥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用户高达160万。《金融时报》自2005年以来,订阅量稳步上扬,截至收购前,纸质订阅数达73.7万,同比增长10%,且覆盖面不断延伸。5年内,从英国、欧洲知名媒体品牌,成长为世界公认的全球性金融期刊。在数字化转型阶段,《金融时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表现出足够的灵活性。而就是这样一份生机勃勃的报纸,也没阻挡住被兼并的命运,因此,再次引起了外界对于传媒行业的质疑。

  传统媒体的寒冬真的来临了吗?

  当媒体精英们嗅到行业巨变纷纷出走,广告商更是先下手为强,大幅缩减了在纸媒投放广告的力度。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同比下滑7.9%。接着,多米诺骨牌的木板就一个接一个的倒了下来。

  这场表面以互联网数字媒体冲击为契饵,引起的纸媒危机,并非只波及到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缺少新闻态度,或纯商业、纯政治行为的媒体。拥有百年历史,深受读者信赖,行业内的佼佼者们,也显现了此起彼伏的异动。

  同时,新媒体一波接一波的兼并、重组,非文化企业纷至沓来,一窝蜂式地涌入传媒行业。在传媒介质有机结合、各种技术创新的推动下,数字化全媒体时代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在此期间,尽管力度不同,几乎所有的纸媒为数字化转型都做了大大小小的创意型尝试。澎湃新闻网、凤凰网等“有态度”的互联网平台,强势进入受众视野,体现了报业集团、电视传媒集团在转型路上的成功之处;“今日头条”、“虎嗅网”等媒体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更宽广的宣传渠道;甚至企业自身、公关部门,乃至个人,通过微博、微信,也形成了独立的媒体圈。原先单一、固定式的传播渠道变得扁平化,最初做着平媒的老媒体人,换了种称谓,继续扮演着信息搬运工的角色。

  以古为镜 可知兴替

  事实上,媒体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初,《金融时报》也出现过业务亏损、发行量下滑等问题,传媒大鳄曾趁机询价,但考虑到《金融时报》当时的价值和生存能力,培生并未出手。如今,在越来越不好做的传媒行业,《金融时报》要想继续发展壮大,就需要更多投资,权衡利弊下,培生集团必将舍弃耗时耗力的《金融时报》,从而将更多精力投注到教科书主业。如果《经济学人》也能顺利出售,旗下两家媒体能带来约10亿英镑的净收益,不仅意味着集团可以完全转向教育领域,同时也能扭转当前的财务困境。对于由复杂利益体组成的集团,传媒产业只是众多利润来源中的个别分支,总要先以“大局为重”,并不能由此得出整个传媒行业不被看好的结论。

  整个传媒行业的兴衰,并非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能解释得清,本质上,也不是互联网冲不冲击的问题。虽然纸媒的形态最终可能会被颠覆,但媒体传播的价值仍然被保留,互联网传播或许只是一个开端,在未来会有更多新的传播形态代替传统媒体,成为满足用户新需求的媒介。

  文/晨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