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银行”们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27 09:12
银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不止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业态。互联网+银行帮助银行轻松突破固有的业务和商业模式,使其具有“无限扩展”的可能。对银行而言,切中“互联网+”的核心思想,让“+银行”变成“银行+”,才能真正实现能量的爆发。变革是不变得主题,而首要改变的,一定是思维。
从工行成立互联网金融营销中心看银行业的互联网思维意识
最近,中国工商银行表示在行内组建成立互联网金融营销中心,统筹全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营销推广和运营管理,这是国内商业银行成立的第一个互联网金融营销机构。
在“触网”方面,这已经不是工行的第一个“第一”了。今年3月23日,工行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产品,成为国内第一家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行。
对于这次互联网金融营销中心的建立,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组建专业化团队和整合全行互联网金融营销资源,统筹全行互联网金融相关平台、产品的营销推广和运营管理,并直接开展相关业务的线上市场拓展,从而打造专业协同、上下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互联网金融营销格局,加快推进e-ICBC战略。
银行业的互联网化难题
对于工行的互联网转型许多人并不看好,认为工行整体品牌的构想如果全部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业可能面临巨大洗礼,但对工行部门协调力和能动性表示质疑。这是对于工行的质疑,也是对现今整个银行业的质疑。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无论是市场话语权还是交易规模,仍以银行为主导。尽管其交易量、交易规模遥遥领先于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但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方面却总显得滞后。究其原因,是创新力度的欠缺。
银行业悠长的发展历史,在为其积累了庞大的资本、确立了金融地位的同时,也使其形成较为僵化的发展模式与复杂的内部结构,极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创新发展。这是许多传统大型企业的通病,因规模大、包袱重,在创新方面则愈发小心翼翼,畏首畏尾,虽依靠其多年的业务积累仍可确立巨头地位,但较于新兴企业则显得缺乏创新力与企业活力。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掀起各传统行业转型的新高潮,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打出互联网金融的招牌,但发展效果却差强人意。相较于响亮的口号,银行业“+”的过程显得过于疲软。如招商银行曾计划将零售网络贷款、小企业E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等涉及行内多个部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整合,筹备互联网银行部门,但至今仍停留在“计划”之中。
互联网的意识有了,但如何将意识转化为行动,成为银行业共同面临的头号问题。
解决难题,首先要创造“第一”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已经开始战略化布局互联网金融,但很少有真正全力解决互联网难题的。此次工行建立互联网金融营销机构,可以说是举全力推行互联网战略,不再只喊口号,而是坚实地迈出了第一步。
现今,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还停留在单个业务的互联网化阶段,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也大多由各个部门牵头开展。这种不彻底的互联网化致使银行业面临的互联网化难题迟迟难以解决,进入得过且过的消极发展局面。
工行的“e-ICBC”战略便是为了解决互联网化难题,并已取得良好的开局:定位于“名商名品名店”的“融e购”电商平台,对外营业14个月之后注册用户已达1600万人,交易量进入国内十大电商之列;“工银e支付”快捷支付工具客户数已超过5000万户。
虽然有许多人对工行互联网战略持怀疑态度,但比起原地踟蹰不前的其他银行,迈出第一步的工行,已经离成功近了一步。
银行的未来是电商?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也许两年前马云放出这句豪言的时候,万万没想到传统银行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它们的改革。
当电商风生水起,从生活到金融在多行业游刃有余,当余额宝打通金融理财的又一通道,电商的蛋糕已越做越大。在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曾经的主宰者银行业在各种压力、动力的作用下亦开始跨界试水电商领域。
赶超阿里、京东的,是一家银行的电商!
短短两年时间,银行以各类形式相继“触网”。如今,微众银行、直销银行、网商银行等多种经济实体并驾齐驱。繁荣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已花开满园。其中,最颠覆一贯思维的应该是,多家传统银行在悄无声息中做起了电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没有电商经验的传统银行瞬间做到中国电商前三!
不管是不是过度包装,中国工商银行“融e购”三月公布了“1000亿元累积交易额”的数字。首先,“1000亿元”是上线仅14个月的累计交易额;其次,“融e购”仅仅是中国工商银行的纯电商平台,不与线下物理网点开展的业务重叠。因此,“1000亿”的概念就意味着,以2014年全年成交的商品总金额来排名,彼时“融e购”已成为仅次于阿里(2.3万亿)、京东(2602亿)的中国第三大电商。而工行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融e购”今年上半年交易额累计已达2044亿元,超过京东的2023亿元(Q1为878亿元,Q2为1145亿元)。
银行做电商的不只是工行一家。眼下,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只不过相比工行的“融e购”,这几家银行的电商布局略显低调。但是从各大银行瞄准电商蓝海并闯入这片刀刃相向的迷雾阵来看,传统银行已经意识到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以期借助电商渠道,开拓新的盈利方式。电商之间的“死磕战”将今非昔比,“分食”格局的改变可能不远了。
这些年那些跨界做电商的“新银行”们
工行的“融e购”、建行的“善融商务”、农行的“E商管家”、交行的“交博汇”等,一个个银行电商陆续上线。我们定义的“新银行”,正在形成或开始行动了。
建行——善融商务
2012年6月18日,建行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上线。对国有商业银行转型互联网金融却有“开局”的意义。与天猫、京东等电商的B2C模式不同,建行分为两条路径:企业商城的B2B模式和个人商城的B2C模式。
最新数据显示,上线三年,建行善融商务平台累计入驻商户超过5万户;2014年,善融商务全年累计成交额近500亿,交易笔数超过200万笔。而如此漂亮的数据归功于,建行积累了大量商户基础,同时融资产品丰富,可给入驻商户提供便捷的供应链融资。
仅管2012年以来,建行“善融商务”、交行“交博汇”等电商概念频出,但都不足以作为支撑银行电商化的样本。银行电商模式创新中,银行扮演着将金融服务引入到电商流程中的关键角色,本质上是要实现传统金融与电商渠道的跨界融合。
农行——E商管家
2013年4月,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E商管家”,利用农业银行强大的网络和客户资源,打通实体渠道与网络销售、订单采集与资金收付、生产经营与市场营销,实现对自身以及供应链上下游财务结算、采购销售、营销配送等的全方位管理。
工行——融e购
工行于2013年5月着手准备,酝酿七月有余,在2014年1月推出电商平台“融e购”。根据工行方面所给出的信息,“融e购”前9个月累计交易额为155亿元,而仅仅5个月后,累积交易额暴增至1000亿元。在“融e购”平台中,理财产品、汽车、信息消费、3C数码是消费量最大的几个领域,而交易额的爆发正是得益于背靠银行业的金融理财服务交易。
据悉,在800多亿的销售增长中,金融理财产品的“占比很高”,甚至有市场人士预测占比或达80%—90%。由此可以看出,这位新晋的电商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保险理财产品和车贷房贷等大额消费贷支撑着“融e购”不断刷新交易额的增速纪录。
而工行作为市值最高的国有银行,理财产品消费信贷本身就是其主营业务,有着固有的客户资源和信任基础,在官网或柜台均有销售,是银行除储蓄之外最重要的资本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工行转型电商使其优势业务得到拓展。
银行跨界做电商是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表现,使其收入来源开始多元化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伴随着技术的突破,电商带来的不只是商业模式的革新,而且是新经济格局的构建。
对于银行做电商的理由,也许可以直接概括为“外忧内患”的双重压力。
“外忧”主要在于互联网环境下各类平台对消费信贷这块肥肉的争夺。第一,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纷纷发力互联网金融——白条、虚拟信用卡乃至网络银行;第二,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集团不断推出各类新的交易或理财产品。原本被银行基本垄断的金融市场现如今又涌出无数的分食者,银行的地位和优势快速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储户的大量流失也加速了传统银行业的转型步伐。
在社会环境、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之下,物理银行办事效率往往难以提高。而且受到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银行的存贷款利息差越来越窄。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前,能否有业务或产品能够产生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成了每个银行都要思考的事情。这是银行业的“内患”所引发的。因而,当阿里、京东做金融做得风生水起之时,银行知道再不发展新的盈利模式,饭碗就要被本来的“门外汉”们抢走了。如果能把电商平台做起来,产生稳定的业务收入,也是美事一件。
银行跨界做电商是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表现,这使得其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非利息收入进一步提升,银行的转型也将得以稳固和发展。但是,众所周知,电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有效运营。专业电商经过多年发展,拥有渐趋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稳定的客户群,特别是对于用户数据的掌握和获客渠道的挖掘。而银行电商化,实质上只是一个纯粹的,形态最接近于一般电商平台的银行系电商实体,和互联网时代的大流量的独立电商平台相比(如阿里、京东),银行系电商平台并不具有优势,专业领先的技能技术以及对消费群体的深入了解是其发展的短板。
因而,与推出众筹银行、直销银行等业务的目的相似,银行做电商,旨在通过此平台,加深对其客户属性等相关信息的掌握,提升其客户的黏性、体验度和活跃度,并能更精确地锁定客户源。所以相对于盈利,电商平台背后的大数据信息、支付功能、融资功能或许才是银行更关注的目标。
这应该可以被看作是银行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其业务范围,实现自身重大变革的重要一步。虽然工行触网的核心是电商,但最终目的实际是电商背后的金融服务,也就是它的“老本行”。如果各家银行可以打造出自身的封闭系统,那客户的一生也许可以只在某一家银行的服务里面打转,各种收益也都将归于银行本身。这是一个美妙的理想蓝图,但到底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得先从银行到底适不适合做电商来分析。
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是假货,劣质货
“有钱能使鬼推磨”虽被人们拿来调侃和嘲讽,且在网络时代,经济运行模式让资金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企业的成长也不再单纯依靠钱来支撑,但可用资金的多少却能决定企业是否有能力去拓展或开展自身的附加业务。
电商也曾经被称为“高大上”的行业,这里的高主要是指运营成本或推广费用等方面的花费较高。对传统银行来说,其天然优势就是“有钱”。这不但有利于对其电商平台的管理和维护,也更有助于加深与供应商的紧密联系。在许多供应商看来,和信誉更高和偿付能力更强的传统银行合作,能更顺利地获得信贷支持,减轻货品流通环节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
其次,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是假货,劣质货。淘宝这种集贸市场的招商方式自不用多说,京东也深为假货的问题担忧。这一点上,传统银行的高质平台在筛选供应商和货品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某些金融服务产品,如金条等,消费者能更放心地购买。当然,这也意味着入驻传统银行电商平台的多数商家,在售卖同样的货品情况下,不会开出比淘宝、京东等平台上更低的价格。不过,对比各类商品的销量排名后可以发现,银行电商的消费群体在购买选择上更侧重产品的品质和口碑,价格高低是购买决策环节中的次要影响因素。
此外,银行做电商的另一大利器则在于对数据的掌控,特别是银行卡的消费数据。阿里的芝麻信用可以了解某一位用户的购买历史,但传统银行却可以依靠银联数据掌握这位用户所有相关人的消费情况。包括父母或孩子喜欢用什么品牌的产品,房贷车贷为多少等等。这类“大数据”是传统电商巨头最梦寐以求却又最难得到的,它需要大量时间、金钱的投入和对已有数据的计算及归类。
当下来看,银行是最有可能最先改变或打破现有电商格局的力量
在京东阿里巴巴相继上市,线上红利收割殆尽之时,电商红海价格战愈演愈烈,银行系再发力综合电商在短时间内成功的难度还非常大。比价格,其入驻的商家不大可能提供比京东天猫更低价格的商品;比服务,其本身商品丰富度和流量都远不及对手,更不论国人本身对银行的服务持保留态度;比物流,银行电商物流网络尚未建立完善;比创新,市场的推动力远胜于体制内;比用户,想让完成各种注册的用户更换门庭尚有一定难度。
但就长远发展而言,银行电商相对于电商又掌握着非常有利的一面,那就是金融运作的能力以及开始金融业务执照方面的便利。银行电商作为物品交易平台,在实现物品的交易的同时,可为卖方和买方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而这也正是目前纯电商们正在尝试推行的业务,银行自身有着相对成熟的风控体系,围绕电商平台可以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增长,同时也可以为入驻的商家、企业提供融资信贷方面的服务。
银行做电商的出发点不是靠电商卖东西,而是售卖金融服务。这一点在本质上和传统电商巨头存在明显不同。纵观工行“融e购”、建行“善融商务”、农行“E商管家”这三大平台的商品结构,存贷等金融业务、大额交易(如黄金或房屋交易)依然是主要盈利和主攻渠道。与其他专业电商平台一样,银行电商对消费者也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本行用户,借此更好地与传统电商平台竞争。目前工行和建行均开展了除B2C以外的B2B客户操作模式,利润的绝大部分也来自于B2B交易。因此,以B2B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弥补其在B2C方面的经验欠缺,是银行电商系区别于专业电商的关键。
构建完善的O2O模式是电商的核心。传统银行凭借固定的线下物理网点可以创造出与传统电商完全不同的O2O方式。此前,农行的“E商管家”以“惠农”的定位将服务拓展至部分偏远农村,开启线下物理网点与线上平台的对接,甚至融合云平台线下合作商户、线上合作电商平台等渠道,使不方便出行的山区居民在较近的银行网点就能买到基本的生活用品和农业耕种用料。从目前银行电商的情况来看,充分发挥大范围物理网点覆盖的优势,利用云技术连接线上线下,借助云技术平台实现多渠道的整合,是银行摆脱“无电商基因”论的突围方式之一。
尽管很多人并不看好银行电商的发展,所给出的理由是大抵是银行并不具备电商基因,没有商品经营的经验,物流配送欠缺等等。然而事实上反观京东、当当乃至阿里等看似较为成熟的电商,但从互联网商业诞生到现在短短N年,又有哪一个不是当初的门外汉呢?
事实上要问哪家银行能够在短时间内去超越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业已建立起良好口碑的天猫、京东等电商,似乎没有答案。但历史永远是重复的,历史的答案告诉我们(虽然历史也永远被大多数人忘记或忽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和你现在是新银行突击手或你现在是传统电商没有关系。一般而言,当一个系统的均衡保持太长时间势将阻碍整个系统的进化发展,而打破原有格局的力量通常会来自系统之外。
文/朵芽、析文、九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