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大墓发掘记
- 来源:科学之友·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考古,秦始皇,陵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28 09:10
一场历时10年的考古大发掘,一座遭遇过200多次盗掘的大墓,一场屠戮186人的残忍仪式,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深达24m的地下行宫究竟隐藏着什么?解开谜题的钥匙究竟藏在何处?掩藏在地下的秘密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就让我们一同追随考古队员的脚步,在泥土与碎片中揭开这个残暴墓主人的真实面目。
荒地起疑
半个世纪前,在离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不远有一块奇怪的土地,这里一年四季无论雨水多寡,庄稼生长得都不好,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没人想去深究其因。
1976年,南指挥村村民靳思治来到这块荒地,他想挖一些土来修补家中的墙院,但是铁铲挥处的黄土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土块,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与周围的黄土明显不同,有黄有红还夹杂着一些碎石,并且非常坚硬。靳思治回忆说:“挖土时铲子都铲弯了,别的土地铲1cm地皮就挖开了,这片地起码要铲5~6cm才能挖开。”
对这块奇怪的土地早已司空见惯了的靳思治,在取土感到异常时,突然想起这几天县里来的一支考古队。他们整天在附近钻探、分辨土质,这个发现说不定会对他们的工作有所帮助,靳思治随后便将情况告诉了考古队,也就因为这个契机,一座巨大的地下遗迹才得以进入今人的视野。
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对秦始皇和秦朝的了解大多局限于史料记载。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突然使人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去勾勒这个王朝大致的轮廓,也在三秦大地上掀起了一轮秦代考古的热潮。这个庞大的帝国从何而来?他们的祖先的遗存又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距兵马俑发现一年之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来到了宝鸡市凤翔县,在风翔山一带晓行夜宿,足迹几乎踏遍了这座关中著名山脉的角角落落,苦苦寻找着那个强大的王朝——秦帝国先祖的足迹。
惊人发现
凤翔县古称雍城,自公元前677年秦都东迁至此,雍城作为秦都的时间长达294年,包括秦帝国的3个皇帝在内,秦国历史上共有33位国君,而其中有19位就葬在这里。公元前383年,秦人将都城继续东迁,雍城才结束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在凤翔县的茫茫山川原野之中,这19位秦公的陵墓,到底身居何处?因史籍曾提到,“秦宁公葬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也。”史籍中提到的陵山,也就是凤翔县现在的灵山,所以考古队先从灵山着手进行勘察,然而忙碌了一年多,却没有任何收获。正在这时,靳思治找上门来,向考古队提起了那块奇怪的荒地,他的话立即引起了考古队的兴趣。考古队员立刻骑着自行车赶往了那块荒地,他们到达后发现,这块地上的庄稼的长势确实不同于别处,而其中土壕的断壁上,暴露出明显的五花夯土。
所有的地下遗迹现象,经过2000多年的地质演变,它的土质、土色会发生变化。原始生土土色一致,结构完整,有竖向孔隙,而这片荒地明显有人为挖掘过的迹象,土地经过翻挖,各种颜色的土壤经过翻转、回填以后,土壤结构也发生变化。
五花夯土的发现,令考古队员十分兴奋,但接下来的测量工作却又让他们陷入了困惑。这块地的土壕是一段呈南北走向的断面,粗略计量其宽度在40m以上,两侧最浅的地面约1.8m深,土壕中部形成一个弧形。虽然确定了这里将是一处文化遗存,可是谁也没有见过超过40m宽的夯土断面。自陕西考古研究所成立以来,他们发掘的墓葬数以百计,但这么大范围的夯填土墓葬,确实没有遇到过。那么这里会不会不是一座墓葬,而是一座地下城邑?很快,考古队队长韩伟带领队员开始了实地勘察,初步勘察结果令人震惊,从土壕中挖出的土块,经推断应该属于一个巨大的、四方形的地下工程。据科考队测量出的数据,这个地下工程竟然足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让人惊叹的还不仅仅是占地面积,在接下来的钻探过程中所发现的,更是出乎人们的预料,并因此推翻了关于城邑的猜测。
巨墓迷雾
钻探机向下钻探到24m深的地方才见到原生的黄土,此时,考古队才断定这里是一处巨大的墓葬,因为古代城市不可能被埋在这么深的地下,那么是谁的墓葬才能有如此的规模,疑惑又重新笼罩在了考古队员的头上。
接下来的发现更加令人震惊。钻探机在墓室底部钻探出了青膏泥、木炭、椁木、朱砂,结合之前巨大的规模形制,再加上这里的地理位置,韩队长怀疑这里可能就是一处秦公大墓。经过挖掘、精细测量,墓葬南北走向的宽度达42.5m,而东西走向的墓室长度竟然达到300m。由于规模过于庞大,经过几个月的挖掘与清理,大墓的大致形制才被考古队摸清:这是一座由2条斜坡式的墓道加上一个长方形墓室构成的超级大墓地,呈现出怪异的“中”字结构。它的主体部分分作3层,在地平面向下约10m处是第2层的平台,而第3层的深度,竟然相当于8层楼那么高。
这一大墓是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界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墓,在此之前发现的一些大型墓葬,比如安阳殷墟的王陵,面积只有450m2,而此次发现的大墓,光墓室的面积就有5334m2。现场的考古队员,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苦苦寻觅一年多的秦公大墓,终于开始显露真容。
由于这座大墓是在雍城发现的第一座秦公大墓,所以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它如此之大,实属罕见,拥有这般规模墓葬的主人,其身份也必定极为显赫,那么他究竟是谁?
1976年12月,中国考古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凤翔县南指挥村正式开始了。人们都期待着会有惊人的发现重现世间。
一号大墓的发掘可以说是费时费力,光墓室部分就有80000m3的夯土需要搬运,但不能使用现代工具取土,只能靠人工搬运。在考古队员们挖掘到地下3m左右的时候,一个令人震惊的情景出现在大家面前,地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奇怪的洞口。
经过几天的时间,考古队员们就清理出了200多个的洞穴,最让他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经过分析这些洞口,考古专家判断出它们都是盗墓者留下的盗洞。考古队员在其中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块碎瓷片,韩队长判断它应该属于宋代前后的瓷碗,经过考古专家分析,这些瓷碗碎片很可能是宋代的盗墓者盗墓时使用的油灯的碎片。
尽管一号大墓身处地下24m之深,但其内部有如此多的盗洞,在我国古墓盗掘史上,也占据了一个历史之最。但是,墓穴如此之大,仅以古人的盗掘手段应该还是会留下大量珍贵的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关于墓主的主要信息,都能从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中破解出来。因此,考古队员也寄希望于大墓可能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那将会给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诡秘尸骸
考古队员在盗洞中又有了惊人发现,在接近墓葬第2层台基的一处盗洞里,他们发掘出了一个人类头骨,头骨的嘴部大张,像是死前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什么。距离头骨不远,人们又发现了一节折断的腿骨残骸,并且随着挖掘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骨遗骸出现了,使这座带有神秘感的大墓,变得更为扑朔迷离。考古队员在大墓的第2层台基上连夜工作,竟然清理出了20具人骨遗骸,他们都无棺无椁、位置杂乱无章。这些神秘的尸骸,其中一些身首异处,说明他们在埋葬之前,身体就已经不完整了,所以,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尸骸属于一种坑葬,这片区域属于祭祀坑。
如果说这种形式和规模的祭祀让人吃惊的话,紧接着在第3层台基的泥土中,陆续出现的箱子或匣子状的棺具,就更让考古队员们紧张起来。这些尸骸的主人究竟是谁?他们为什么被埋葬在这里?虽然与第2层台基上的尸骸不同,但他们是不是也是被强迫殉葬的?一个个问题催促着考古队员,他们加快了发掘的进度,但接下来的发现,注定会让他们更加触目惊心。
当厚重的泥土被清理干净后,考古队员终于第一次完整地目睹了迄今为止在中国发掘的最大墓葬。眼前的一切是如此地惊人:整座大墓呈倒金字塔状,规模是殷代天子陵墓的40多倍,在墓室最深处的第3层台基上,中间是庞大的主椁室,旁边是副椁室。除此之外,还密布着不同形式的葬具,打开这些葬具人们发现,这些尸骸的骨架都基本完整,没有断肢,显然是安详死去的,难道他们是自愿殉葬的吗?考古队员提取了他们头骨上粘连的毛发并进行了专业检测,检测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殉葬者的毛发内竟然含有高浓度的汞和砷元素,而砷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的主要成分,这一发现似乎揭开了这些人奇特的死亡之谜。
据考古队统计,大墓中较为豪华的箱殉有72具,集中分布在紧邻椁室的中心地带,木箱大而宽厚,殉葬者被绳索捆绑成蜷曲的姿势装入箱内,他们可能是身份较高的姬妾、近臣等人;匣殉共94具,分布在靠近墓室四壁的外围,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奴隶,因为装殓他们的木匣要小得多,匣板也只是4cm厚的薄材;另外就是祭祀坑中的20具不明身份的人骨。
在这个神秘的巨墓中,充满了各种谜团,在大墓第3层台基的南北两侧,还各有一根直径40cm、长2m的木碑,其在泥土外的一端端顶还有一个直径15cm的空洞,而且空洞显然是人为开凿出来的。这样的木碑在此前的挖掘中从未见过,这两根木碑的摆放位置与整个大墓的格局显得格格不入,显然不是出于美观的设计,它们究竟是起什么样的作用?经过研究发现,在举行盛大的埋葬仪式时,木碑起到了轱辘滑轮的作用,四根绋绳分别缠绕在两根木碑上,将大型的棺木捆绑在四根绋绳的中央,参与下葬的人手执着绋绳,然后击鼓为号使棺木徐徐落入坑中。
残酷殉制
大墓中所有的尸骸都给考古队员带来了疑问,而这些疑问都集中指向了一种古代恐怖的丧葬制度——人殉。残酷的人殉制度自殷商时期开始至秦以后都有存在,其中最为惨烈的就是人牲,而人牲主要出现的时代则是先秦。在大墓第3层最先发现的这20具尸骸就是人牲,他们生前可能是战俘或者更低等的奴隶,大墓埋封时,他们被现场砍杀用以祭祀。从今天留下来的凌乱的尸骨可知,当时的场景是何等残酷,人牲就像牛、羊一样被活生生地杀戮。
在古代人的观念中,事死如事生,就是说人死了以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帝王生前所生活的场景,比如他的宫廷、用物、跟随他的人都要随帝王搬到地下去。在发现尸骸的中期阶段,考古队员们曾大胆推断过,因为史料记载殉人最多的是秦穆公,那么这个大墓的主人会不会就是他?然而随着骸骨的逐渐出土,在大墓第3层的台基上共发现166具殉人,加上二层台上的20具人牲,总共殉葬人数达到了186具,比史料记载的为秦穆公殉葬的177人还要多。这让考古队员感到震撼,他们的发掘竟然在无意中刷新了殉人数量的纪录。
当考古队员进一步整理棺木时,他们又有了惊人的发现。棺木中殉人的下肢,全部都诡异地蜷曲着,并且用绳索紧紧捆绑。经过测量,殉人的股骨和胫骨相并成45°,这让考古队员想起了史书上记载的秦人盛行的屈肢葬,即在人刚死之时用布带将其下肢向上蜷曲捆扎,然后入棺埋葬。关于屈肢葬葬式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生前在娘胎里就是蜷曲的姿势,死后依旧保持这种姿势可以轮回重生。还有一种说法是阶级说,因为奴隶或奴仆属于下层阶级,无论生前或死后都必须是跪着的。目前为止,专家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追古溯源
神秘的一号大墓处于雍城遗址的范围内。迄今为止,在雍城总共发现了14座陵园、50座大墓,其中包括18座国君的陵墓,考古队一直想要找到的19座秦公陵墓,绝大部分已经在凤翔县地面上显露了踪迹。
秦是第一个统一中华的帝国,关于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王朝时代,秦人的祖先那时还是一个部落,游牧于广袤无垠的西北塞外边陲。后来,秦人来到今天的咸阳一带,经过残酷征战,最终灭六国统一中华。从秦庄公算起,期间30多代统治者,历经600余年,史书的残篇勾勒出一条秦人东进的大致路线,但具体走过今天的什么地方,一直缺乏考古实证。但在雍城的种种发现,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毕竟这里曾留下秦人250年的岁月,虽然现在只留存了一座座墓葬,但是这也寄予了考古专家更多的希望。
事实上,和兵马俑比起来,秦人整体历史的研究更重要,而秦人历史研究的新起点,正是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它也是秦人陵墓的标志。由于大墓发掘涉及的土方搬运量庞大,又不能使用大型机械,队员们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创下了考古界之最,其中包括土方重量、盗洞数目和殉葬人数等。
黄肠题凑
在一号大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们最想知道的就是大墓主人的身份。1985年9月,椁室顶棚终于露出了,大墓的主人总算要露面了。
考古队员们发现,在椁室周围填有厚厚的木炭保护层,最厚处达到了3.3m,已经清理出的木炭堆满了墓坑边上的农田。木炭的外层,则是2.3m厚的青膏泥,这两者是古人用来给棺椁防潮和防腐的重要材料,棺椁被保护得如此周到,更引发了考古队员对椁室内部情况的好奇。
考古队员将椁室周围的木炭和青膏泥小心地清理掉之后,椁室渐渐露出了真容:一个形状奇特的平顶木屋,椁室长14.4m、宽5.6m、高5.6m,面积约90m2,紧靠主椁室的西南有一个副椁室,长7m、宽4m、高2.6m。主副椁室全部由一根根四方木头构成,木头两端还有榫头伸出,凑成长方形的、如同柜子一般的形制。面对用如此大量的木头垒起来的墙壁,考古队员们十分茫然。这样的椁室结构此前也从未发现过,就在考古队员们疑惑不解时,《汉书·霍光传》中的相关记载提醒了他们,霍光曾受汉武帝遗诏辅政达20年之久,他死后汉宣帝赐予他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等。赐予霍光的椁木是以柏木芯包裹在棺外,因此称为“黄肠”,木头皆指向棺椁内部、捆绑在一起,所以叫作“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是周朝天子的丧葬规范。《吕氏春秋·节丧篇》描述这类墓葬称“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大意是“以黄柏木堆累的墓室,棺椁一层套一层,垒砌石头,堆积木炭,用来环绕棺椁外部”,这是从古代文献上最早发现的关于黄肠题凑的墓椁之说。
秦公一号大墓发现的这些椁木是不是柏木,是不是所谓的黄肠?考古队请木材专家鉴定了这些木头,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些椁木就是古代天子专用的神秘葬仪——黄肠题凑。文献记载,只有天子才配享用黄肠题凑的椁具,所谓“天子柏椁,诸侯松椁;天子题凑,诸侯不题凑”的古话流传至今,但从未有人见过黄肠题凑,这座春秋末期墓葬中出土的椁具,不仅让人们目睹了黄肠题凑,而且其所处的时代也比秦汉文献的记载要久远得多。
秦公大墓椁室所用的每一根柏木,都体现出古人高超的木材加工工艺。每根柏木的横截面都是标准的边长为21cm的正方形,柏木两端的中心各有21cm长的榫头。椁室所用的柏木分为长5.6m和7.5m两种,前者重约300kg,后者重约700kg,这些构成椁室的椁木全部都是黄亮的柏木,尽管在地下埋藏了2500年之久,仍然叩之有声。整个椁室由柏木互相套接而成,没有用一根铁钉,光是构建大墓第3层的椁室就要用掉约40m3的木材,那么这些木头,是使用哪种工具加工得如此规整?古人想要把这些木头切平,起码要用到斧、锛、凿等工具,而且在当时如果只靠铜制工具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考古专家认为,切割木头的铁制工具在此时已经出现了。从这方面来说,秦人的铁制工具应该在整个生产工具体系里面、在各列国时期的生产工具里面是超前的。
考古队员在兴奋之余,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按照周礼,作为诸侯国的秦,即使是国君也无权享有这样的丧葬规范,难道大墓的主人并不是秦国的国君?如果墓主不是国君,这套天子级别的椁具怎么又会用在他身上?一切疑问只有等到开棺之后,才能水落石出。
开棺验证
随着椁室上的椁木被一层层揭开,考古队员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光在主椁室和副椁室顶上就有20多个盗洞,破坏非常严重,椁室的侧面和底部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考古队员分析,墓室底部的大型青铜器、玉器、石器应该早已不见踪影。
由于盗墓活动,考古队员在主棺内只发现了一些人骨残骸,除此之外棺内空空如也,这样的结果让考古专家大失所望,难道大墓的主人身份之谜就这样石沉大海了吗?
但是,经过考古队员不懈的探索与发掘,大墓中还是有金、铁、陶、玉、漆器、纺织品、石器等共3500余件文物出土。随着清理研究工作的进展,大墓之中不时闪现出秦国成长时代遗留的踪迹。
秦公一号大墓共出土金器100余件,有金兽、金鸟、方金泡、圆金泡、金串珠等。金兽逼真玲珑、巧夺天工,让人赞叹不已;金泡方圆各异,图案别致、做工精美;金带钩饰以精美的蟠螭纹,工艺精湛;金串珠粒粒如豆、精美绝伦。
大墓中发掘出的玉器数量更多,有符节、埋玉、葬玉、佩玉等几大类,而出土的玉璋、玉圭、玉琮等就属于随葬的埋玉,出土的束腰玉饰就属于古人随身佩戴的佩玉。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众多玉器装饰精美、玉质莹润,是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但相比于映衬秦公当年奢华生活的精美黄金饰物和玉器,考古学者更重视那20多件看似不起眼的铁制农具和工具,它们大多出自殉葬奴隶的尸骨旁以及坚硬的夯土之中。大墓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铁叉、铁铲,经过检验,此二者所用的材料属于经过铸造的生铁,这在古代冶铁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发现。铁的冶炼工艺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铁制工具在汉代才大规模使用,而在这个先秦的墓葬中出土的铸铁铲等铁制工具,使我国已知使用铁器的时代提前了数百年。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陶器有淘、鬲、三足釜、鼎、盂等。这些陶器造型浑朴、形态逼真,展示了秦国制陶业辉煌的艺术成就。
在一号大墓主棺棺顶,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玉石残片,这些残片竟然拼凑出了一双长约33cm的玉石鞋底,其为东西向放置,鞋底下方是一片鲜红的朱砂。石鞋的出现又使考古队员们陷入了思考,韩队长当时提出了一个对石鞋的简易说法,他认为石鞋象征着天子一步步征服六国的无穷想象,后来根据专家的分析,这双陈设于椁盖上方的玉石鞋底竟然是一种“符节”玉器。所谓“符节”,就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当作凭证的东西,象征着征伐异国、保卫疆域的权力。虽然手持鞋底调动兵力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太严肃,但可以认定大墓的主人必是秦国国君无疑,但是是哪位君王却无法定论。
石磬解谜
就在考古队员还为无法解开墓主身份之谜感到遗憾时,事态的转机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在劫后余生的文物中,考古队员找到了34块石磬,另外还有100多块石磬碎片,其中17块残片上刻有文字,这个发现让考古队员们眼前一亮。
石磬是一种用石料制作的打击乐器,在西周变成了王权的象征,只有王宫才能悬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才开始使用石磬演奏宫廷乐曲,而石磬的造型也从单独的特磬变成由众多石磬组成的编磬。它们往往以典雅纯正的金石之音在贵族宫廷礼乐、宗庙祭祀、朝会宴飨等重大场合奏鸣。孔子在听了用编磬演奏的韶乐后,竟高兴得“三月不知肉味”。
考古队员在大墓里发现的石磬正是由低、中、高音三部分组成的编磬,那么石磬残片上的文字是否可以连缀到一起,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想到这里,考古队员们激动了起来,没有了青铜器上的铭文,这些石磬上的文字很有可能成为解开墓主身份之谜的钥匙。
考古队员们把一片片石磬残片拼接起来后,上面的文字也逐渐清晰起来,它们记录了这样一个隆重的事件:秦景公即位,行冠礼亲政,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现场的各大乐器齐奏,气氛欢快而又热烈。参加宴会的周天子分外高兴,他认为由他认可秦景公继承秦共公和秦桓公的事业是正确的。正因为石磬上的铭文记录了秦景公继承君位的合法性,它才会被他如此重视,以至于他死后还要将这套珍贵的石磬一同下葬。
墓主终现
黄肠题凑巨棺内的墓主身世之谜历经10年之久,终于被人们从发掘到的石磬上所破解,秦景公也被考古界公认为秦公一号大墓的墓主人。秦景公是秦桓公的长子,秦穆公四世孙,秦立国后第13代国君,在雍城享国的第8位秦公。他统治秦国长达40年之久,是秦国都迁至雍城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也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秦君。据史料记载,秦景公在位期间,他继承了穆公、桓公的执政方略,坚持东进,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并在与晋国及其盟国的多次交战中屡次取胜,使得秦国日渐强盛。
在墓主人身份确定以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秦景公只是秦国的国君,尽管当时秦国国力强盛,秦君囊括四海,拥有取周天子而代之的野心,在历史中也不绝于耳,但秦景公为什么在迁都咸阳之前就敢于在墓葬中享用周天子才有权享受的黄肠题凑葬仪,难道他不怕僭越的罪名吗?史学家们分析,在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实际上都在争先恐后地超越周的传统礼仪制度,自以为天子。秦景公大墓内黄肠题凑的僭越同样建立在秦国雄厚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基础之上。从另一个侧面看,东周王室的江河日下,也不言自明。
秦公大墓不管从它的形制规模、棺椁制度、随葬器物都是按照相当于天子的等制来完成的。如此看来,及至后来秦公称王,秦始皇统一六朝更不仅仅是时势使然。早在都雍城时代,秦国君主就已经把这种称霸天下的野心,悄悄掩藏在黄土之下。然而这套僭越礼制的椁具,究竟是秦景公为了在死后一偿所愿,还是用以激励参加葬礼的后代奋起争雄,就只能作为一个历史之谜,留待后人解开了。
鉴古省今
尽管秦景公的椁室已经被盗墓者毁掉,但考古学家还是按照当年大墓发掘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春秋时秦国的丧葬礼仪,复原了椁室内的布局和陈设。从复原的椁室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秦景公葬仪的奢华铺张。
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5个之最:是迄今中国发掘规模最大的先秦墓葬;是殉葬人数最多的单体墓葬;大墓中的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的葬具;椁室两璧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木碑实物;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仿佛一把打开时空隧道的钥匙,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那个遥远神秘的时代,去回顾秦景公这位一代国君残忍至极的葬礼仪式:风吹云涌,万民长跪,三军肃立,载着秦景公灵柩的挽车缓缓行至陵墓,手持绋绳的壮士们用椁室两旁的木碑与绋绳将秦景公的棺具徐徐放到椁室中。椁室按照秦景公前朝后寝的格局设置,工匠有序地在椁室内放置秦景公随葬的礼器和生活用具,再加封黄肠题凑的3层椁盖。兵士们在椁室外围安置了72具箱殉,箱殉外围再安放94匣殉,为国君殉葬的近臣、嫔妃、家奴喝下毒酒,安详死去,肢体下肢被弯曲捆绑后放入葬具,外围还有20具人殉。最后整个大墓封盖填土,再用石头夯实,沉闷悲愤的夯号声仿佛在为殉葬者哭诉鸣冤。随着大墓填土封口,186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将永远伴随秦景公——这样一位不可一世的国君一同长眠地下,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时空之中。
但是,我们更要反思这场戮人如蝼蚁一般的葬礼,从中以小见大、以史鉴今。秦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因为施暴政,君王不得民心。秦始皇虽然结束了纷争战乱,一统六国,但诸多百姓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人心思定,渴望君王施行仁政、恢复生产。可秦却违背民心所向,加大暴政的力度,百姓忍受不了,自然揭竿而起,由陈胜、吴广率先发难,之后,起义的队伍呈星火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反抗的队伍中。
(来源|cctv探索发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