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料印迹

  少数民族服饰除了形制千奇百怪,色彩也斑斓缤纷,构成这些衣饰的,既有棉布、丝绸、化纤,也有皮革、毛呢。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元素,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疑问。其实,许多少数民族衣饰的用料人们并不知晓甚至难以想象,而正是那些难以想象的材质,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了人类衣料的早期足迹。

  类似用草作衣的事,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并不少见,一般是用山草或稻草编成蓑衣,作挡雨及御寒之用,但也有用于穿着的。云南民族学院曾于1988年在文山州彝族地区征集到一件草衣,用稻草编成,工艺粗糙,形制古朴,犹如稻田中赶鸟的稻草人,但却明白无误是“衣”。至于火草衣、火草领褂,已属彝族服饰中的精品了。可见,草这种得来十分容易的自然之物,在文明起步初期,已经是人类采用的衣料之一,充饥填饱肚子之外,也有其御寒之用。

  我国古籍中,早就有关于少数民族以树叶、树皮为衣的记载。唐樊绰《云南志》中记载了当时的踝形蛮“无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陈鼎《滇黔记游》中提到云南:“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以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不同版本的《云南通志》,对基诺族、景颇族等都有“居无屋庐,夜宿于树巅,以树皮毛布为衣,掩其脐下,手带骨圈,插鸡毛缠红藤”之类的记载。鄂尔泰等篡《云南通志》对独龙族则说:“俅人,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

  光绪《丽江府志稿》卷一也说:“俅人,男女皆披发,徒面苍黑,不知栉沐,树叶之大者为衣,耳穿七孔,坠以木环。”可见,在清代,像云南的基诺、景颇、独龙这样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以树叶、村皮为衣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情况,部分地区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据20世纪50年代初的民族调查材料显示,云南佤族解放前以棕皮为衣;拉祜族支系苦聪人用芭蕉叶和椰树皮做衣;西双版纳傣族用箭毒木树皮缝制衣服;勐腊县的克木人,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还普遍流行树皮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