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中报期间大范围破净 低估值再获机构普遍认同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31 08:56
银行股在去年开启牛市序幕后,便一直表现平平,被投资者视为“鸡肋”。另一方面,在今年A股大起大落的行情中,银行股又因波动较小,并每次大跌之后担当“护盘”大任获得机构认可,,8月底的此次大跌也不例外。
和高估值、爱炒作的小盘股不同,银行股在揭开去年牛市行情序幕后,便“退居二线”,任由其他行业板块风起云涌,始终云淡风轻,慢别人一拍。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投资者抱怨银行股低迷时,每遇大跌行情后,银行股总是扛起“护盘”大旗,发挥股市稳定器作用。
8月24日,A股再次迎来“黑色星期一”,包括随后25日两个交易日内,沪指大跌逾15%,A股总市值也在短短两个交易日里蒸发了约7.5万亿元。伴随着上证指数重回“2”时代,市场大幅上演破净潮,银行板块首当其冲,24日当天指数下挫9.02%,超过八成银行股破净。随后两天,银行股强势护盘,26日、27日共计涨幅近10.5%,带动大盘上扬。
事实上,《投资者报》记者梳理6月“股灾”以来七次A股大跌行情发现,银行股仅有两次跌幅超过沪指,而随后的交易日均有不同程度“护盘”举动,尽管有些投资者并不看好,但汇金等国家队屡屡出手银行股,让其代表监管层扮演维稳角色。
中报期遭遇破净尴尬
自7月29日,南京银行开启上市银行中报披露后,截止到目前,已有华夏、平安、中信、浦发、招商、北京、农行以及工行等10家银行进行了今年中报的披露,其中,仅3家净利润增长保持两位数,而多数同比增速均下降。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净利润增速下滑和资产质量成为银行业绩常态。基本面表现更加负面,行业风险加速暴露,市场没有看到其明显好转的迹象。
近日,银监会发布的二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与去年持平,二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3%,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7.26%,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
此外,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较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额较年初增加2493亿元至10919亿元,增幅达29.59%;关注类贷款余额则增加5500亿元至2.65万亿元,增幅26.19%。
虽然上市银行中报尚未完全披露,但市场对银行业整体评估并不乐观。在此次大跌之前,银行板块16只个股七日区间的平均跌幅已高达16.9%,期间无一银行个股实现股价正涨幅,中报显示净利增速最高的南京银行的股价七日累积下跌22.7%。
“黑色星期一”的到来,让银行股雪上加霜,8月24日,A股大幅下跌近300点,8.49%的跌幅亦为近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银行指数跌幅达9.02%,除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和中信银行外,其余12只银行股均处于“破净”状态,其中北京银行的市净率已低至0.763倍。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中信银行最新收盘价距离每股净资产也仅有6.31%、3.12%、0.98%的下跌幅度。银行股沦为当前A股市场中唯一处于整体上“破净”的行业板块。
究其原因,国泰君安研报分析,除了自身发展速度减慢,利率市场化和地方债危机是压制银行股表现的主要因素。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有分析称这将大大压缩作为国内银行主要盈利手段的利差。在地方债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占比超过七成,今年已披露中报的7家上市银行有5家超过1%,招商银行最高为1.5%,不良贷款成为银行业发展承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以上两大利空的影响下,银行股自年初以来一直萎靡不振。据统计,将近半年的时间该板块上涨了7.34%,当仁不让的成为两市表现最差的板块,不少高位买入的投资者“叫苦连天”。
业内亦有不同声音,国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认为,坏账上升不是银行股破净的原因,今年资产质量继续恶化已经毫无预期差:银行破净是因为有无法在当时证实或证伪的地方债务崩盘风险,而不良贷款在过去就一直不是银行股破净的根本原因。
“在经历了去年四季度的大幅估值修复后,今年银行板块的合理估值底部是1倍PB。今年2月底和5月底曾两度破净,但都在1到2周时间内迅速被拉起。本次破净时间已有一周,我们相信再次拉起的时间已经临近。”马鲲鹏表示。
多次担当“护盘”大任
事实上,虽然银行板块在此轮大跌中表现“惨烈”,但从6月“股灾”以来,银行板块的表现并不算太差。
记者梳理发现,自6月19日至8月24日,A股遭遇七次单日跌幅超过5%,分别是6月19日跌幅为6.24%、6月26日跌幅为7.40%、7月1日跌幅为5.23%、7月8日跌幅为5.90%、7月27日跌幅为8.48%、8月18日跌幅为6.15%和8月24日跌幅为8.49%,而银行指数当天跌幅则分别为4.63%、5.19%、3.63%、6.76%、7.81%、3.01%以及9.02%。从数据上来看,银行板块指数仅7月8日和8月24日跌幅超过沪指。
在近期动辄千股跌停的状况下,银行板块相对稳定,而且从大跌之后两个交易日其表现来看,银行股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成为股市维稳主力,此次也不例外。
8月25日上午,沪深股指持续低迷,板块近墨,银行股率先翻红,下午不敌空头跳水,26日再次成为反弹主力,银行板块24日平均上涨5.15%,加权上涨4.69%,位居各板块之首。个股方面,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位居涨幅前三位;涨幅最低的中信银行也上涨2.73%,对于大盘企稳功不可没。27日,大盘高开上攻,午盘和尾盘亮度跳水,在股指接近绿盘时,银行股强劲护盘,工行、中行和农行等银行股再现亿股大单托市,买卖力量瞬间失衡,大买单汹涌而出,最终银行带领保险、券商多只股票涨停,大盘被拉升超过5%。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银行股破净家数的增加,该板块短线继续大幅下跌的空间并不大。而央行再度降准降息,对银行股应该是利好,不过降息对银行利润也构成影响。华泰证券认为,银行、保险板块短线将成为大盘风向标,如果它们不跌,那么大盘在3000点附近有望震荡企稳。
此次银行股能够再扛“救市”大旗,最大利好莫过于央行祭出“双降”大招。央行25日晚间宣布,自8月26日起,央行降低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至4.6%,下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至1.75%。同时,自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下旬,央行也宣布了降息和定向降准的操作,这次“双降”可谓是梅开二度,意图明显。
以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38万亿元测算,此次降准预计可释放7000亿元的准备金。虽然资金不会一步到位,但银行的流动性得以改善,对银行板块有明显利好作用。
维稳者地位依然
在救市过程中,多家银行大股东承诺不减持,甚至增持,机构投资者也没有大幅增仓或建仓的情况下,谁在推动银行股的价格大幅度变动呢?
从代表监管层意志的中央汇金有限公司(简称:汇金公司)所持股份变动可窥一斑。
从8月19日披露的最新持股状况来看,汇金公司持有银行股股份继续扩大。具体来看,汇金公司已持有工商银行A股股本的46.26%,约占总股本的35.00%;持有农行A股股份1312.6亿股,约占农行A股股本的44.64%、总股本的40.41%;持有中国银行A股股份约占该行A股股份的90.28%,约占该行总股本的64.63%;持有建设银行A股股份约占该行A股股份的7.22%;持有光大银行A股股份约占该行A股股份的27.33%,约占该行总股本的23.31%。
汇金公司屡屡增持,银行板块实际上代表监管层扮演着市场维稳者的角色。有券商分析师表示,银行板块背后还有养老金支持,“稳定器”作用毋庸置疑。
23日,国务院批准养老金入市。据测算,入市养老金理论上会进入银行股的资金量大概在1000亿至2000亿。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股还是QFII的重仓目标,其中华夏银行、南京银行分别被QFII持有7.31亿股、6.04亿股占据其持仓榜第一、二位。另外,民生银行24日出现5笔大宗交易,成交逾2亿股,金额达16.7亿元,接盘方疑似QFII席位。
低估值获券商、私募中长线布局
对于大盘走势,多位券商、私募分析人士向《投资者报》表示,投资者不要试图去猜测大盘的底在哪里,目前要做到轻指数、重个股。银行个股被看好的原因有二:首先,银行股估值再次回到相对底部,今年相对跑输22%,可以称得上白菜价,下半年绝对收益预计会达到30%。其次,紧跟“汇金王”的步伐,随着国家队的增持,银行作为护盘主力地位难以撼动。
一向看多银行的国金证券研报表示,银行股筹码高度集中,国家队明确不会卖,且不必担心不救市或流动性枯竭。现在是比国家队和大股东低20%~30%成本价买入银行股的最后时间窗口。
齐鲁证券发布银行业报告称,当前银行板块PB对应2015年0.82倍,处于历史低位。银行股流动性强、估值存在较大安全边际、反弹空间极大,是优质的防守标的。
东北证券分析师认为,银行股此次破净后迎来降息、降准可谓恰逢甘霖,预期银行股可能会逐渐由前期有相对收益慢慢转化为具有绝对收益,建议投资者可以适当加大对银行股的配置比例。
私募方面,宝时投资董事长孙国新认为,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经过这波新低跌势,基本会很快探底成功,或成为将来稳定慢牛的基石。
“由于中国股市最近两个月跌幅已经很大,蓝筹股估值非常低,下跌空间十分有限,国家对市场的维稳仍在,仍可能出台维护市场稳定提振信心的政策,但具体点位难预测。”峻谷投资总经理李树伟则建议投资者,操作上不宜轻易抄底,银行等蓝筹股可以重点关注。
据了解,沪股通从24日已连续4个交易日净买入A股,金额分别为81.49亿元、79.81亿元、73.97亿元和47.13亿元,其中买入最多的就是包括银行股在内的蓝筹股。
此外,国外机构也开始发布唱多A股的观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预计中国降准将释放约人民币6000亿~7000亿元的准备金,并将中国银行系统融资、流动性要素展望评级从“改善”调整至“稳定”。
《投资者报》记者 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