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之间加速相互渗透,金融机构业务界限逐渐模糊。
首个银行混改方案一浮出水面,立即引起各方关注。
交通银行6月发表官方声明称,国务院已批准其有关深化改革的方案。该方案包括探讨高管层和员工的持股计划,以及引入民营战略投资者等。随后7月江苏证监局批准交银国际收购华英证券33%的股权申请。一系列事件似乎预示着银行混业经营正在加速。
“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程来看,综合化的混业经营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还有效地分散和降低了经营风险,并最终增加了盈利。”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张明表示。
金融自由化
混业经营泛指银行将业务做多元化发展,通过申请牌照或并购延伸至其他非传统银行业务,如基金、保险和证券业。
以美国花旗公司为例:1970-1980年花旗银行的资产一直占公司总资产的95%以上,但随着美国经济及固投增速下行,进入80年代后花旗银行资产占比下降至85%左右。1998年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组成“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和共同基金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
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除自1933年以来严格限制银行及证券必须分离经营的要求,自此宣告了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全面进入金融混业经营阶段。
另一个发达国家日本,在混业的路径上选择的是渐变式改革,位于金融自由化靠后环节,但时间上先于美国开始混业尝试。
二战后为了恢复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经济,日本在金融领域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和分工限制,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进入80年代,随着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及利率市场化,日本经济主体在有价证券和银行存款间的选择对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这直接冲击着分业经营等金融管制,分业监管逐渐松绑。
1981年日本修改银行法,允许银行经办有价证券业务;后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后,日本于90年中期正式进入混业阶段。
从国外典型的金融混业路径可见,混业的开展都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然后政策引导和监管配合形成的产物。而历次金融体制变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稳定市场秩序。
放宽金融牌照
中国银行业经营体制历经了“混业—分业—再混业”三个阶段。1980-19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初期,监管宽松及法规缺失,催生了原始混业经营;而90年代初发生的金融乱象促使政府出手整顿,1993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信托业等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1998年开始,朱镕基政府对银行分业经营政策开始出现了适度放松,至今混业经营模式已在不同层面进行了较多尝试。2011年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进一步明确了混业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看,除证券业务外,监管层已基本放开银行在信托、保险、基金和租赁方面的牌照限制;而券商牌照放开也正在探索试点中。
基于现有的实践和风险隔离考虑,未来银行进入证券业务可选的路径包括:(1)监管层放开券商业务牌照,银行直接申请;(2)银行收购券商;(3)银行持有的海外券商牌照扩展到内地业务。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提速和金融“脱媒”加速,与美国银行综合化经营高速发展期的背景有相似之处,无论是银行自身扩展业务范围保持盈利能力的主观要求还是金融全球化时代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求上,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形成。
从发展方向上看,资产管理业务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重点方向。在解决“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问题后,银行资管业务风险将会得到极度释放,广阔的市场前景及低风险的盈利模式将促进银行向资产管理型机构转变,并最终提升银行自身的估值水平。
文|本刊记者 何正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