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撄宁 当代的太上老君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神仙传》,太上老君,肺结核
  • 发布时间:2015-09-02 14:08

  他的一生示现了生命的神奇。

  现代以来,传统中国的道家文化可能最为没落,跟儒家、佛家等文化的社会影响和思潮不能相比,其实道家文化仍有其足以骄傲足为世范的传人。

  而在百年中国社会道家文化的传承者中,陈撄宁先生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位。

  开蒙仙学

  陈撄宁先生1880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家学富瞻。堪称“幼承家学,熟读儒典、精通诸子百家、学贯三教”。

  有人说,“先生学有渊源,造诣深厚,乃一代博学之士,在我国历史上亦属罕见,就是历史上的金圣叹、张之洞辈,虽是一代名声显赫的神童、才子,设若与撄宁先生比较,恐不及多矣。”

  陈撄宁自幼体质单薄,十岁时读《神仙传》,即萌生了对神仙的兴趣。后勤奋苦读,然到15岁时身体极度衰弱,医生诊断为童子痨(肺结核),当时无药可治,为了自救,他跟随从医的叔祖学习中医。也因此陈撄宁读过很多医书,对普通病症也有办法,但对自己的病,就是治不好。从此渐渐滋生对古神仙家修养法的兴趣,开始读道书,研习养生。

  经亲身实验,身体渐渐好转,使他相信仙学养生法是可以祛病延龄的,便从医理、哲理多方面着手深研仙学。这就是他一生研究中华摄生、养生之道的起点。

  为了解决生死大事,陈撄宁的决心毅力至今仍值得人们深思。从32—35岁,陈撄宁在上海老西门外的白云观内,通读了明朝《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他是明《道藏》编定以来,通读全书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之一。为了有所比较,他又去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阅读佛经,又是5000多卷的规模。

  通过精心钻研,陈撄宁掌握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多种秘而不宣的摄生、养生之道,并通过实践,治愈了自己的不治之症。

  立派仙学

  1933年,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扬善半月刊》,特辟“答读者问专栏”,请陈撄宁主笔。陈撄宁利用这个阵地,大力提倡“仙学”,仙学派由此创立,他自己也从外炼转向内修。

  所谓仙学,即指炼丹术而言,有外丹、内丹两种分别,是专门研究人的卫生、养生、摄生和精神境界的净化提纯,乃至身与意的统一、升华,直至再生、长生的学问。

  陈撄宁认为,“仙学”的现实意义是“益寿延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追求“长生久视”。神仙家宗旨,要与造化争权,逆天行事,即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认为所谓“仙人”,“乃是精神与物质混合团结锻炼而成的长生者”。

  他不回避神通,“地球人类,都不免恐怖与痛苦,想救拔他们,非有神通不可;想感化他们,亦非有神通不可。空口说白话,是无济于事。”对一般慕道者,他认为,“对于尚有俗务在身的修士,于入世法宜采进取主义,对于出世法,宜采保守主义,只求能不沾染一切恶习,不使精气神作无谓之消耗,不使堕入室家之累而难以自拔。一方面为社会尽相当之职责,一方面乘时储蓄充分之财力,预备将来实行修道之经费,若有馀力,尚可帮助同志之人,岂不甚善。”

  由此可以看到陈撄宁的使命和抱负。他所谓的仙学或神通,正是当代人类文明对生命的追求,即生命的智能化。人不仅要让自己的生命活着,还要活出智能生命。

  陈撄宁不仅大力提倡仙学,也还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去破除一切迷信,如他在答读者问中说,“我最厌恶人家冒充神仙,所以把这条例子定得很严,免得一般狡猾之徒在那里影射,把神仙名气弄坏了。”

  陈撄宁说,“神仙要有凭有据,万目共睹,并且还要能经过科学家的试验,成功就说成功,不成功就说不成功,其中界限,俨如铜墙铁壁,没有丝毫躲闪的余地。如何可以同宗教徒一样看待,也说他是渺茫无凭呢?譬如我自己是个学仙的人,设若侥幸将来修炼成功,必有特异之处,可以显示给大众看见。倘仍旧不免老病而死,又无丝毫神通;你们切切不要烘云托月,制造谣言,说我已经得道,免得欺骗后人,像这一类的事,前人书中常有,我看了甚为厌恶。所以我自己不愿蹈这种陋习。”

  先生之死

  1969年5月,陈撄宁先生羽化,享年90岁。陈撄宁先生的死,曾让很多人失望。

  有人说,他的死“无疑宣布了道教仙学的破产和整个《道藏》理论的破产”,但也有人说这个少年病弱的人能高寿而终已经不易,有人说陈撄宁的修仙修道不成是因为他跟传统修仙修道之人不同,他是科学家,不是传统的道学家或宗教家。一句话,陈撄宁先生并不纯粹忘情忘世。

  至于陈撄宁先生本人,他对中华大道的演进是乐观的,如道教,他认为道教的形式随着时代的进化,不能保证它永久不变,但道教的学术为群众所需要,不但能够长远流传,而且能够逐渐发展。

  当代的学道者,应以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首务,即继承、研究、发扬道教哲理、修炼丹法、音乐、动静功等。他早年曾说过,“想想道士们是如何生活的吧,占卜、堪舆、祈雨、除害,没点儿真功夫如何服务社会换得辛苦钱呢?至少,在社会伦理的角度上,不劳而获不应提倡,凭功夫造福社会才是真丈夫。”

  因此,我们看陈撄宁之死,应当予以平实地理解。虽然弟子胡海牙先生也认为陈撄宁修仙未成,“老师(陈撄宁)没修成功。”但陈撄宁的功夫仍非寻常人能及,他拼其一生,致力于研究东方文明各种高深的学问。

  有人说,陈撄宁的一生仍是现代中国文化寻找突破的人格体现,以他为代表的新道学的努力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

  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

  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陈撄宁生前有“仙学巨子”之誉,道教界敬誉其为“当代的太上老君”。

  文|余世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