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 道不可言
- 来源:直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道教,武当山,直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5 14:4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爬过泰山、黄山、庐山,这些山举世闻名,也不缺文化底蕴,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情怀,直到这次攀上了武当山。
作为地道的湖北人,武当山就在家门口,但直到上月4日,我才有幸一睹它的真容。爬山前,我对武当山的了解与感悟仅出于《老子》与《道德经》。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他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鲁迅先生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此次攀武当山,实际上是一次“入道、问道、悟道、得道”的“精神之旅”,也是一次“寻根之旅”。
武当,取自“非真武不足当之”,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就是在此得道升天。
武当山,享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2500年前,函谷关令尹喜来到武当山隐仙岩,成为武当山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尹喜向老子跪求授道,才让老子留下来举世闻名的《道德经》。一座武当山,可谓记载了大半部道家史。
游神山、仙山,我并不孤单,此次来武当山是公司组织的集体旅行。我喜欢用“旅行”这个字眼而非“旅游”,刻意地将这词区分是因为我认为“旅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畅快与泰然;而旅游多侧重于游玩,两者的区别在于用心感受还是仅限于走马观花。闲暇之余,我的最爱就是看书,一杯茶,一本书,悠然快哉;而此次来武当山,对我而言则正是印证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通畅淋漓。
如果说游历景点、放松心情,是我们来之前的最大目的,那么,这趟旅程带给我们的并非仅仅如此。登大武当,俯仰天地,感悟天下大道。我们一同领略了大武当天工造物的神奇,感受道教文化的玄妙;观赏了皇家道场、古建筑群、红墙绿瓦“镶嵌”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的超然,体验武当太极拳、太极剑、道法自然,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独特风格。
感悟道的四重境界
来的第一天我们先驻足武当山博物馆。一座现代建筑中,涵养着各个时期收藏的文物,多种角度展示武当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博物馆是静态的,走上武当才算是开启了玄妙之旅。
由于前一天武当山下起了瓢泼似的大雨,所以在登山当天,山里的空气格外清新且远处眺望可以见到雾气蒙蒙,仿若仙境般妙不可言。境由心生,此情此景,使我不由得想起《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生地”的句子。武当仙境,名副其实。“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让我们在武当仙山有了亲身体验,人与自然仿佛有了密切的精神融合。
“为寻胜景武当游,步步崎岖兴不休。四面烟峦归眼底,疏疏林叶万山秋。”武当山自然之景美轮美奂,山峦叠嶂奇异隽秀。但纯粹以自然景观论山,就如同以貌取人,绝非武当山在世界闻名遐迩的真正原因。论人,以德行气质为主;论山,以文化内涵为重。武当山能独以“大岳”、“玄岳”之名位居五岳之上,正是文化内涵厚重的缘故。
上山后我们到达的第一个景点是太子坡,又名复真观,相传是真武大帝修道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走过了“入道、问道、悟道、得道”四重门,这四重门一步比一步艰难。导游介绍,在修道中,往往入道和问道是多数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但能够悟道的人少之又少,而可以得道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道不可言,这个中滋味的曼妙也只能众人自己意会了。
这四重门原本指的是修道之人的四重境界。我将其联想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则以为是,这四个阶段对应了人把握规律的不同阶段。
入道的过程即为我们对规律的认识过程,而这些规律也正是在生活与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入道是指我们想用心地了解学习一些有价值的规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而问道则是我们用行动来实践这些规律的过程;在实践规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也就是简单意义上的悟道了;而在实践规律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同时能感受到这些规律的伟大能量,并会将规律再次地应用与实践,这或许就是得道了。
其实仔细想想,这四重境界何尝不也印证了直销人的奋斗历程。每一个直销精英也都是从直销新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最开始接触直销这种方式可看做是入道,当进入这个行当后,会购买相关的书籍学习、参加会议、亦或是向身边有经验的老直销人请教,这可看做是问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自己就会开始理论结合实际地应用,并在实战中进行思考,领悟出其中的精髓,这可看做是悟道的过程,最后,经过长时间实战与领会,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直销精英,即得道。
而道的四重境界其实也正是对应了太子坡的四重门:入道,问道,悟道,得道。从狭义上说,对于我等俗人,始于入道,止于问道;对于出家人,重要的是悟道与得道。从广义上说,无论是谁,从出生到死亡,究其一生都在入道、问道。至于能否悟道与得道,就看个人的修为了。老子有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我个人崇尚的理念中有些与道教不谋而合。比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体会“不争先”的哲学思想
在参观完太子坡后,我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从太子坡爬上金顶的过程。在爬之前,导游称,这条道又称明神道,是明朝年间修葺的,坡度较陡。他提醒众人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只有一条路,要么爬上去,要么爬下来,途中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使用。我当时就在想,这多么像我们的人生啊,一旦开始了就要一往直前。
最开始爬时,年轻气盛的小伙伴们都连走带跑地一个劲往前冲,我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精力充沛就大步朝前,而是一直保持着匀速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因为我知道,爬山如同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最开始在前面的不一定会第一个到达终点。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体现道教柔韧如水,以静制动,以及“不争先”的哲学思想,也正是体现了道教内丹术悟道、内炼、养生、怡情的练功方法,目的是以武求道、以武悟道、柔化圆活、以柔克刚。我们在生活工作旅行中其实也同样需要“不争先”,是用坚持与不停歇的耐力到达终点。
果然,半小时后,之前跑在我前面的小伙伴们已经开始大口喘气放慢了速度,亦或是站在原地休息,有的还干脆坐在路道旁的石凳子上休息。我笑着说了一句“不怕慢就怕站”。他们都惊讶于我的超前,的确,在最开始我确实是爬得较慢的那一拨。
我觉得爬山是一种享受,因为在爬山时不仅可以观赏周边的美景,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深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净化身体和心灵,还可以尽情地放开自己的思绪,让自己抽空,脱离平日里繁杂的生活与工作,静静地思考。
在我看来,从太子坡爬上金顶的过程,也会经历得道的四个阶段。在最开始爬时,大家抱着坚定的信念和蓬勃的斗志“入道”了;一个多小时后,疲惫感席卷了每一个人,有些坚持不住的人,就开始不停地向下山的人“问道”前面还有多远;当得知路途遥远时,也就放下急躁的心态,坚持往上爬,此时,随着海拔越来越高、身旁的美景也愈发秀丽壮观,大家也逐渐忘记疲劳,“反正路还长着呢,何必不把爬山当成乐趣”,这也正是悟道的过程;最后,在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下,终于一步一步地达到了最高点——金顶,终于得道了。而这里的道,既是道理的感悟过程;也是道路的道。
海拔1600多米的“金顶”是武当山的最高峰,“金顶”之上,武当七十二峰尽收眼底,白色的雾气让远处的道观若隐若现,还真让人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
山顶的道观并不比山下少,坐落在武当山主峰一天峰柱上的金殿,建于明永乐年间,在峰巅之上饱经风雨,气势仍然不减。殿内的“真武”铜像重达10吨,殿中年纪稍长的道人随处可见。导游提醒我们:遇到道长千万不能问年纪,“僧不留名,道不问寿”,这是山中的“规矩”。诚然,每一次的“得道”都并非易事,正如我在武当山的登顶过程。
当然,正所谓“道不可言”,武当山深邃、玄妙的文化,绝非我琐碎之“语言”所能叙述得出的,真正体悟道家文化,当走进“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武当山亲身感悟之。愚以为,走进武当山,不但意味着走进空灵而神秘的道教文化,更意味着走进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日益加大的喧嚣社会,在清静无为的氛围中欣赏天地之造化,感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古老哲理,何其幸也!
蔡尚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