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骚”不出街!体验四款风格各异的时尚耳机
- 来源:微型计算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时尚耳机,Beats,骚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14:52
出门时戴上耳机,随时聆听音乐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选购这类耳机时,音质倒是其次,用户更看重的是耳机的外观够不够特别、配色用料够不够“骚气”……Beats虽然带动了出街耳机的风潮,不过其偏高的价格以及屡遭吐槽的音质表现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所以这次我将要体验的四款耳机,不光有着风格各异的个性,在价格方面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它们之中既有全球知名DJ参与打造的产品,也有目前最红“小鲜肉”宁泽涛佩戴的同款产品……是不是噱头十足?一起往下看。
JBL E50BT
产品资料
扬声器直径 50mm 无线技术 蓝牙3.0 频率响应 20Hz~20kHz 灵敏度 115dB@30mW 额定输入功率 30mW 电池类型 锂聚合物(3.7V,730mAh) 音乐播放时间 18小时 重量 300g 参考价格 899元
这是一款让人一眼就会觉得外观够劲的耳机—JBL E50BT。大多数人都会被它耳壳上硕大的JBL Logo所吸引,除了我收到的蓝色版本,它还提供了红、紫、白、黑等配色,相信从中挑选一款你喜欢的不是难事。E50BT耳壳外围一圈应用了菱格纹理的修饰,显得很有质感。同时它与耳壳中央带有金属光泽的部分形成了视觉层次上的差异,富有时尚气息。除了耳壳本身的样子,其功能设计也是E50BT的一大特点。耳机支架的双转轴能让耳罩实现水平90°以及折叠的功能,不光能在使用时更好地贴合耳朵,也能在收纳、携带时带来更好的体验。E50BT是四款产品中唯一的包耳式产品,圆形耳垫的厚度及柔软度不错,头梁也都包裹着皮革,不过头梁内侧与头部接触的地方没有加厚,可能会对佩戴舒适性造成影响。
E50BT和其他三款耳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提供了蓝牙无线功能,可以摆脱线缆使用,在外出时佩戴无疑更加方便。为此在它的左耳壳上提供了四个按键,除了音量调节键外,还提供了能够控制播放、选曲等功能的多功能键以及ShareMe功能键。其中ShareMe功能可以让支持该功能的两个耳机同步无线地串流音乐,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两个E50BT,那么按下ShareMe键就能将你正在听的音乐分享给另一个设备,感觉很适合情侣“秀恩爱”。E50BT依靠内置的锂聚合物电池供电,不可拆卸的设计,容量为730mAh。官方的数据显示音乐播放时间18小时,反正在我试用的这一周时间中,充满电后E50BT的电量没有被消耗完,表现不错。如果在不方便充电的情况下电量耗尽,E50BT依旧可以通过耳机线插口实现有线方式的工作,同时该接口也承担着充电的功能,通过2.5mm-USB线材充电。
飞利浦A1-PRO
产品资料
扬声器直径 40mm 频率响应 13Hz~23kHz 灵敏度 108dB 最大输入功率 2500mW 阻抗 16Ω 重量 161g 参考价格 699
A1-PRO是飞利浦与一位国际知名DJ—Armin van Buuen共同打造的专业DJ耳机,他曾五度获得世界最佳DJ大奖,可以说是DJ界的红人。可别被专业DJ耳机这几个字吓唬住,A1-PRO只是针对DJ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增强低频、可伸缩的线材,并不会让普通消费者产生距离感,了解它后你就会觉得这是一款够酷的耳机。
一个全黑的家伙会不会让各位觉得文不对题?没错,A1-PRO初看确实缺点“骚气”,这主要还是怪它全黑的配色与哑光质感的表面。但当你将A1-PRO拿到手里细细品味后,你会发现它有着许多特别的设计。全封闭式的耳罩采用了简洁平直的线条设计,表面也是略显粗犷的磨砂处理,让人注意的是它两边耳壳上斜纹凹印的“L”、“R”字样,不但让人一眼就知道其正确的佩戴方式,还能成为设计上的亮点。与这个元素呼应的还有A1-PRO头梁上带菱格纹理的部分以及同样表面处理的圆形滑扣,我觉得这几处设计让A1-PRO的视觉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A1-PRO耳罩的灵活度非常高,它通过两点与支架连接,因而拥有较大的俯仰可调角度。同时支架的转轴可以实现90°旋转,方便挂在脖子上或单耳监听。其实这种方便DJ的设计现在已经在许多耳机上都能够看到了。另一个能体现其DJ耳机特质的地方是其耳机线插口的设计。A1-PRO采用的是单边入线的设计,但却在左右耳罩上都提供了耳机线插口,正是从适应不同用户使用习惯的角度进行的考量。同时耳机插口还拥有自动锁定功能,避免动作过大导致耳机线脱落。其锁定效果不错,在插拔耳机线时需要花点力气才能完成。除了设计上的巧思与针对性,A1-PRO在用料上也体现了其诚意。它的头梁采用了TR-90塑胶钛材质,这种材质的最大特质就是拥有良好的韧性,同时兼具耐高温和重量轻的优点,我们很多人用的镜架就是采用的这种材质。我实际试了一下A1-PRO头梁的韧性,双手各拿住耳罩往外掰,头梁几乎能呈一条直线,可以说韧性是相当出色的。
Skullcandy Grind
产品资料
扬声器直径 40mm 频率响应 20Hz~20kHz 阻抗 32Ω 重量 180g 参考价格 599元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Skullcandy的耳机,这个品牌来自美国。浏览一遍Skullcandy的产品,你会发现这个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群体的品牌的产品充满了潮流、运动等元素。而Skullcandy之所以被我关注,是因为目前最红“小鲜肉”宁泽涛佩戴了它的产品,没错,就是我手中的这款耳机—Skullcandy Grind(高地鼓手)。
Grind的透明耳壳无疑会将大多数人的目光吸引过去,内部的金属支架,部分元器件一目了然。平整的耳壳类似鼓面设计,这也是其高地鼓手名称的由来。我手中的亮白透明版本其实不太明显,奶油色的非透明版本最像鼓面。说到这里,除了我手中的这个版本,Grind另外还有9个版本的配色,不光是耳壳的材质,耳机上的所有部分,包括裸露在外的线缆、头梁、耳机线等非主要元素,都会根据相应的配色主题而采用对应的颜色搭配,绝不重复的设计让大多数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Grind的设计简单直接,没有太多繁复的元素,金属伸缩杆以及线缆直接裸露在外面,头梁外侧采用皮革加缝纫线的组合,内侧则是透气网眼材质包裹的海绵。但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视细节,伸缩杆上的骷髅头品牌标志,红色线缆与红色Tap Tech键……都体现出Grind的个性。简约的设计带来的好处是让的Gri nd重量很轻,携带方便,不过不能折叠让它更适合挂在脖子上出门。
Tap Tech键位于左耳壳后方,它能一键控制音乐暂停/播放,以及接听电话。麦克风内置在左耳罩8点钟方向,通过透明耳壳能清楚地看到它。Grind的耳罩与头梁通过金属伸缩杆的滑轨连接,虽然不能折叠或旋转,但它依旧留有一定的空间供耳罩左右晃动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佩戴。不过刚上手时可能会因为它晃动时发出的塑料与金属碰撞的声音,而产生做工不够好的感觉。
AKG Y40
产品资料
扬声器直径 40mm 频率响应 16Hz~22kHz 灵敏度 120dB@1kHz 最大输入功率 100mW 阻抗 32Ω 重量 146g 参考价格 498元
说实话,AKG的产品虽然一直给我做工不错的印象,但其更多偏重专业的质感与设计,用来出街使用的话外在设计可能不够吸引人。不过这两年AKG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喜好,推出了越来越多满足他们要求的产品。这次收到的这款Y40,就是我觉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
Y40是我这次体验中最小的一款耳机,不光是耳罩的大小、体积,甚至它的耳机线都很纤细。再加上它的耳罩可以90°旋转和向内折叠,相当适合随身携带。除了小巧便携外,Y40吸引眼球的主要因素是它亮眼的配色。我这次收到的是黄色版本,吸睛指数最高,此外它的蓝色版本在吸引力方面也不差,即便是想要低调一些的用户,Y40也有黑色版本可供选择,总的来说三种配色的视觉效果都挺不错的。Y40黄色部分都采用的塑料材质,不过其质感并不差。耳壳外延以及头梁与耳罩结合处的黄色部分采用高亮处理,质感类似钢琴烤漆,而头梁外侧的黄色部分则被处理成类肤的质感,摸起来有些像橡胶的触感,所以从整体来看并不会给人以塑料的廉价感,既兼顾了成本和重量,又提供了不错的质感。
Y40的耳壳被设计成全封闭式,表面采用黑色拉丝工艺处理,银色的AKG Logo则在耳壳中央,很醒目,与其他彩色部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视觉层次。另外其整体平整的设计简单而不失质感,手感也不错。Y40的耳垫和头梁内侧均采用皮革包裹,耳垫中央有圆形的透气孔,其整体的柔软度和质感都挺不错的。单边入线设计,采用可拆卸式耳机线,方便用户换线与收纳。不过其耳机线接口采用的是2.5mm接口,相对来说兼容性没3.5mm接口好。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Y40随机是附送了一个便携袋的,结合它本身的各种便携属性,它应该是戴着出街最没有负担以及最方便的。不过可能是由于样机的关系,我没有在附件中找到它。
佩戴舒适度及使用体验
飞利浦A1-PRO
A1-PRO虽然是压耳式的,不过它的耳罩尺寸相对较大,所以耳垫并非平整设计。TR-90塑胶钛材质的头梁韧性大,自然在佩戴时压力也比较大。好处是它的隔音效果很出色,就算在不放音乐的情况下戴着它,周围的环境噪音也下降得非常明显,可以说A1-PRO是我体验过的非主动式降噪耳机中,被动降噪效果最出色的产品。当然,A1-PRO对耳朵的压力也偏大,耳垫的舒适度没问题,还是因为头梁本身的压力,长时间佩戴会容易疲劳。将头梁伸缩杆放到最大挂在脖子上,正好顶在锁骨的位置。耳机的重量还好,带出去的时候虽说不上毫无压力,但应付上下班路途中一个小时左右的使用也没什么问题。A1-PRO原配的线材有些粗,而且靠近插头部分的线材是可伸缩设计(类似电话线),一般来说没问题,不过如果用户能自己更换一条普通的线材,便携性会更好。
JBL E50BT
E50BT是这次体验中唯一一款全包耳式的产品,一般来说这样的产品重量偏重,不适合外出佩戴。不过E50BT在实际佩戴中带给我的感觉打破了这种固有印象。得承认,它的佩戴感觉并不会对我的头部带来明显的负担,这其中它耳罩对耳朵的包裹性好却没什么压迫感,以及头梁对耳朵的压力并不算大是带来这种体验的关键因素,甚至较长时间的佩戴也不会让脖子感觉疲劳。E50BT支持无线蓝牙连接则是它外出时的“杀手级”功能,没有线缆的束缚,我可以把手机放在更随意的位置,而不用考虑走线等问题。不过在不听音乐将耳机挂在脖子上时,它体积的劣势就显现出来,耳罩对脖子以及锁骨的压力是明显的,而且不建议将耳罩90°旋转,这样挂在脖子上会不舒服。所以它更好的携带方式是旋转、折叠后收纳到随身的小包中。
Skullcandy Grind
Grind的耳罩大小其实和A1-PRO差不多大,不同的是它采用了平整贴耳设计的耳垫,填充长绒泡棉材质,表面包裹的皮革则覆盖了大面积透气孔。实际佩戴体验舒适度很高,长绒泡棉的柔软度使得它不会对耳朵带来明显的负担,缓冲效果很好。戴上之后头梁伸缩杆的调节操作顺手,特别是往大了调整,有一定阻尼感,手感不错。耳罩不能90°旋转没有对Grind的携带性造成影响,由于它的重量较轻,即便挂在脖子上,耳罩对应锁骨位置,也不会对锁骨造成压迫,对脖子的负担也不明显,非常适合出街使用。
AKG Y40
Y40的耳罩是最小的,刚好压住耳廓,相应地为了其佩戴时的稳定性,AKG将它头梁的夹力设计得较大。所以Y40实际佩戴时带给耳朵和头部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使用时间长了会感觉有些压头,想要确保舒适的使用体验,用它听音乐和休息之间的间隔应该更短。好处是它的隔音效果还不错,是四款产品中仅次于A1-PRO的。头梁伸缩杆的阻尼较大,调节时有刻度感,需要稍微用些力。Y40外出携带的体验和方便程度是最好的,挂在脖子上耳罩旋转与否舒适度都不错,不会对脖子带来明显负担,当它耳罩旋转、折叠后,你甚至能将它放到较大的衣兜中带走。
音质试听
既然是要出街使用,想必各位不会戴上累赘的捆绑系统,手机一定是大多数用户的首选输入源。所以此次我对四款耳机的试听,也通过搭配手机来完成。vivo X5MA X本身是一款在音乐性方面有着突出特点的产品,用现在流行,但不一定准确的描述就是—HiFi手机。其采用了二级供电、二级运放组成的架构,芯片方案为ES9 018新版+SABREES9601+OPA1612,在手机上这样的组合算是挺不错的。所以用它来试听这四款耳机,相信能够尽可能地发挥出这些针对出街应用的耳机的能力。
飞利浦A1-PRO
A1-PRO的声音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低频表现出色,绝对是超越同价位产品的表现。它的低音不是那种轰隆隆到轰头上脑的类型,而是通过足够的量感、有深度的下潜以及不错的弹性,给人捕捉到其声音的质感。这样的表现塑造出A1-PRO清晰的节奏感,而DJ玩的不正是节奏吗?好的节奏感自然得仰仗有力的低频来突出,A1-PRO的表现符合这一定位。人声部分则走得是平直路线,没有过多润色,以还原声音的本质为主。对于热衷“女毒”风格的听众来说,它的人声会显得不够甜,离耳朵远了一些。为了配合低频部分的节奏感,A1-PRO的高频也有一定的加强,这会让它在回放电音风格的音乐时能带来爽快的听感。A1-PRO有着鲜明的声音取向,它更适合喜欢电音、快节奏音乐以及欧美流行音乐的用户。另外得提醒一点,在外出使用时用户要谨防其出色的隔音效果以及带劲的“动次打次”听感让人太过投入,而忽略外部环境,在类似公共交通等环境下使用会比较好。
JBL E50BT
因为是接着A1-PRO之后试听的E50BT,所以刚从A1-PRO出色低频表现走出来的我会感觉E50BT的这部分表现一般。不过等间隔了一会儿再听,我觉得能更客观地评价其低频表现。E50BT其实是拥有这个价位上耳机主流的低频水准—有一定的量感,点到为止的弹性,稍微有些硬,解析力则一般。在依靠低频带动听感的电子音乐中它自然显得不够带劲,但在普通流行音乐中它的低频表现已能满足要求。人声部分则拥有比较好的结像感,位置略靠前,但细腻度一般,显得比较干脆。特别是在一些本身拥有温暖嗓音的歌手的音乐中,他们的声音会偏亮偏硬,缺少一丝松弛感。高频部分的延伸度与密度不错,小提琴的声音特别干脆,线条锐利,重视解析度。另外,我比较了一下E50BT在蓝牙无线连接与有线输入情况下的听感,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所以从易用性的角度出发,建议使用蓝牙模式。
Skullcandy Grind
正如它来自的国家,Grind有着浓重的美式声音风格—低音量足,高音亮耳,人声规矩。Grind的低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能充分展示鼓手在敲击鼓面时的力度、弹性,同时足够稳定,能带来充满节奏感的听音感受。这是让我很满意的地方,此次试听中低频表现不错的耳机,都不是那种轰头的低音,而是以质感取胜。高频够亮,声音通透,突出解析力,能捕捉到乐器的细节,不过在一些极限高音的部分,多少还是有些毛刺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有这种感觉。相比于表现出色的低频与高频部分,Grind的中频更多是一种平稳的感觉,人声略有音染,偏前的声音位置让它多了一些饱满的听感,不会太出彩,也没有拖后腿。从整体风格来看,Grind有点类似A1-PRO,但它没有后者那么极致,而是在更多的方向上进行了一些妥协,因此Grind在音乐风格的偏向上会更“杂食”一些。第一次接触Skullcandy的耳机,Grind的声音留给我的印象不错,在追求外在的同时,它并没有忽视音质,值得称道。
AKG Y40
Y40虽然是此次试听中最小的一款产品,但一番聆听下来它却给我留下了“小身板大能量”的印象。最明显的自然是低频部分,它有着不逊色于尺寸更大耳机的量感表现,更难得的是它的弹性,回弹速度快,聆听快节奏的摇滚和电子乐时感觉很棒。让我意外的是它的声场表现,在聆听《加州旅馆》时,它让我感受到了规整、准确的定位,加之不错的泛音与空气感,空间感不错。人声的距离适中,并没有凸出或靠后,与伴奏有不错的分离度,女声的甜度稍欠,男声表现相对更好。高频部分舒展、通透,没有因为其整体侧重低频的调音而使得高频有闷或不通透的感觉,可以说是不会有压力的高音表现。Y40的整体听音风格也偏“杂食”,聆听电子音乐、流行音乐自然不错,在应付有一定规模的乐曲时,它也可能带来一些小惊喜。
小结
四款耳机的风格各异,落脚到出街使用所需要的一个“骚”字,自然也是通过不一样的方式去体现。它们或以质感、细节、用料来展现“闷骚”,或通过大胆、明艳的配色来提供第一眼吸引力,再或以特别的工艺处理来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每一种方式,都能打动一个群体,成为他们眼中够“骚”,愿意出街佩戴,展示自己独特个性的产品。至于它们在外出携带时是否方便,我觉得不论是通过挂在脖子上,或是本身支持折叠、旋转等功能,四款产品都能很好地提供便携性。
再说音质,一开始我就提到过开启出街耳机潮流的Beats在音质方面的表现并不是那么让人满意,至少相对它的价格来说是如此。而这次我所体验的四款产品,在音质部分的表现则是达到了一定水准的。A1-PRO、Grind与Y40有着类近的表现,但各自也有着不同的侧重。A1-PRO走DJ监听路线更极致,而后两者则往平衡的方向上有所偏移。E50BT相比这三款产品,则走的是均衡路线,不功不过的三频表现让它不那么“挑音乐”。所以不论是偏好某些类型音乐的人,还是大部分听音乐以“杂食”为主的人,都能在这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文/张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