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兴起的“医养结合” 幸福离老人还有多远?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医养结合,幸福,老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22 14:54
半个月住在医院,半个月住在养老院,为保留床位,只好两边都付费。一旦病情危重,可能同时遭到“劝退”。这是目前不少病弱老人和他们的家人正遭受的困厄。有没有既能给老人看病、又能帮着养老的地方?记者近日在广州市区采访发现,一种名为“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正在悄然兴起。那么,这种模式离你多远?能走多久?
【成功范例】
“医养结合”模式受青睐
医院养老院楼上楼下
“很感谢你们,有这么贴心的养老院,爸爸才能安然离开。”刚经历丧父之痛、在为亡父收拾遗物时,黄先生对父亲生前所住的养老院负责人说。这家民办养老机构常年有300多老人排队等候床位。该院创办之初与某第二中医院合作,一起探索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如今已基本运行成熟。依托医院的医疗资源,养老院老人每天享受查房服务,如遇到特殊状况可立即安排“转院”到医院病房。
黄老伯就是典型个案。他入住养老院不久就发现患有晚期肝癌,很快转入了医院肿瘤科治疗。病情相对稳定时又转回到养老院病房养病。“短短半年,记不清转上转下多少回了,幸好都在一栋楼里,一点都不折腾。”黄先生说,幸好医疗跟得上,父亲临终前不算太痛苦。
该养老院最大的特色是养老院和医院建在同一栋大楼里,老人从“医”到“养”、从“养”到“医”灵活流转。而且,借助医院的医疗实力,即使是自理老人也有管床医生,每天过问饮食、大小二便等。
养老看病“一条龙”
在某医院老年科内,两人间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红色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呼叫,今年84岁的赵大伯和老伴都住在这里。“在别的地方,病看好了就得出院,不舒服了再来住院,有的老同事就一直辗转各大医院。我们年纪大了,不想在各个医院来回跑,也折腾不起,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赵大伯说。
赵大伯所在的医院老年科于2010年正式运行,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即入院老人需要疾病诊疗,进入“老年科住院病人”信息系统,按照“医保住院”管理路径进行住院管理。“养”,即为“托老”模式,进入“老年护理院”信息系统,享受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不纳入医保报销。“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无须搬移床位。如今,该医院老年科已开设5个医养结合病区,开放床位数236张,其服务对象已辐射省内外,吸引了外地许多老人入住。
【社会调查】
看着很“美”行路“难”
“医养结合”的现状如何?
据悉,如今广州85家民办养老机构有4家与医院合办或自办医院,15家以不定期派医护巡诊等方式合作。一家实现医养结合的民办养老机构常年有300多名老人排队候位。记者经过实地调查也发现,尽管“医养结合”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有的甚至“一位难求”,但目前运行仍面临不少成长中的“烦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邓医生向记者透露,“医养结合目前只是个提法,还没有全面、具体地落到实处。据我了解,广州也有医院与养老院合作,尝试‘医养结合’模式,不过这仅仅是个别的例子,远没有形成规模。他们合作后,医院会为养老院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为有健康问题的老人进行指导,制定诊疗方案;医院也会派医生定期到养老院进行巡诊。我觉得这个模式是很好的,能为老年人提供很多帮助,不过现在能提供这种服务的地方实在太少了,希望以后‘医养结合’模式能形成规模。”
“医养结合”有哪些特征?
邓医生表示,医和养是老年人最基本的消费需求,但在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对于医和养的需求侧重点不同,“医养结合”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一阶段是60岁到75岁,老年人还有自己的生活和娱乐,他们喜欢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所以这个阶段很少有老人愿意去养老院,多数老人是居家养老。从医和养两个方面来看,以养为主,老年人的开支主要不是用在吃药看病上。这时只需要在社区医疗中心开设老年人看病专区就可以了。第二阶段是75到90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器官上的疾病增多,‘一体多病’也是老年病的最大特点,这时候他们对医疗的需求比对生活、娱乐休闲的需求要大得多,很多老人可能因为疾病而行动不便甚至要一直卧床,居家养老会给老人和子女本身带来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如果没有成形的医护服务系统,老年人会面临很多困难。如果将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医养结合’模式跟得上步伐,老人在养老的过程中能及时得到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这样能为他们解决不少问题。”
谁为“医养结合”买单?
究竟谁来为“医养结合”买单?记者才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医养结合”才刚刚开始,从个人来说,一方面是老百姓自己购买,另一方面子女可以帮助父母购买一部分。而区分好“医”“养”的服务包后,医保也可以承担一部分,财政则可以只对养老机构的土地、床位、税收、人员培训进行补贴。
而且,现在养老机构的发展受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束缚。医保只能报销医疗机构的费用,而不能报销养老机构的费用,这等于变相鼓励老人都住在医疗机构里。由于医保可以支付康复机构的费用,逼得很多养老机构又申请成立康复机构。但养老机构建立康复机构是有标准的,需要达到一定的床位数和医务人员数,门槛很高,很多民办、社会性养老机构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能够建立起康复机构的往往都是大规模的,费用很高,一般老年人又支付不起。
【各方观点】
现实难题“怎么破”
政府应发挥主力作用
广州康怡老年大学的朱老师表示,由于我国医疗和养老体系长期割裂,卫生系统管医疗,民政系统管养老。造成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功能单一化,养老机构“养老不医护”,而医疗机构则是“治病不养老”,二者并不对接,给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带来不便。正因如此,“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护理模式呼之欲出。现阶段,“医养结合”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转,涉及包括土地、编制、隶属关系、医保报销、药品管理、行业资质等诸多问题,有待破解。另外,如何培养“医养结合”人才,如何制定“医养结合”的行业标准,也是摆在相关机构面前的新课题。
他认为,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建设,是养老理念、医疗理念和消费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他提出,首先,要建立机构,完善机制。解决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问题,政府要制定合适的标准、进行相应的建设,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走上正确发展途径。要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其次,可通过政府提供、政府购买服务、养老保险、护理保险、医养结合互通,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使其产生良好效果。第三,鼓励社会医疗单位创办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第四,要加快护理人员队伍的培养,鼓励志愿服务。另外,发挥多种保险的重要作用。
打通政策通道重构服务体系
黄埔街街道办负责人黄小姐表示,“医养结合”是我国长期照顾制度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从我国分散于卫生系统和民政系统之间的长期照顾补偿政策制度安排可见,两个系统对长期照顾的公共资助是分立并行的,但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两者整合的趋势。
在实际运作中,已经有部分全日制长期护理机构的内设医疗部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的定点范围,在这些机构接受长期护理的老人足不出院就能完成包括慢性病日常复查、门诊等常规医学诊疗,按相关规定在院内办理慢性病相关的医疗费用报销。如广州市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指定范围,为老人就近进行慢性病复查、门诊提供方便,也为以社区为单位整合护理保健与生活照顾的公共资源创造了条件,减轻了长期护理负担。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打破了仅由民政系统主导的老龄政策讨论,体现了对卫生部门健康护理重要性的深入理解和关注。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在横向组织结构上的碎片化,实践中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在服务递送环节上的相互配合意味着未来保障政策整合的可能性。然而建立整合性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首先需要以政策价值、政策理念上的整合作先导,其次才有体制结构以及具体流程上的协作整合。
【百姓心声】
“医养结合”是最理想的养老方式
■ 老人心声
“医养结合”是最理想的方式
记者采访的几位老人中,他们普遍反映现在“看病难”。今年70岁的张伯伯说:“我们年纪大,体质差,疾病多,如果就近去社区医院或小诊所,他们都怕担风险,会建议我去大医院。但是到大医院看病,路程远不说,医院里人满为患,排队挂号排太久让我腿脚难受,各种缴费手续也很繁琐,看完病拿药也要等好久。有时令我觉得苦不堪言。”
而当记者问到是否愿意住进养老院时,多数老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愿意,“住养老院感觉被子女抛弃了”、“我还是喜欢在熟悉的小区里生活”、“好好的为什么要花钱住养老院”……不过,如果养老院与医院结合的话,老人们都表示会考虑住进养老院。今年62岁的吴奶奶说:“看病是我们老人最关心的事,也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事,如果在养老院就能看病,那住在养老院比住在家里强啊,而且养老院有很多娱乐设施,也有很多同龄人,应该不会感到寂寞。”
老人们也普遍认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就是“医养结合”。今年66岁的梁奶奶说:“如果养老院能提供医疗服务,那确实比家里更适合我们。如果是小病小痛,住在家里子女也能送我们去医院,但是如果遇到急病,如果在养老院就能得到治疗,那确实能令我们少折腾啊。”
■ 子女心声
百分之三百支持“医养结合”
家住越秀区的庄女士表示,自己百分之三百支持“医养结合”。“我父亲身体不好,住在养老院里,三天两头就要往医院跑。夏天天气那么热,医院人又多,每次看病都要排长队,折腾上大半天,老人和我们都累得够呛。如果在养老院就能看病、享受医保服务,老人家省事,我们也放心。”
而黄埔区的邹先生也说:“我们黄埔区的红山街医疗服务中心是广州市医养结合的试点之一,它不但有老年慢性病医疗服务区,还提供家庭医生、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服务,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看病只有大医院的十分之一,很受老人的欢迎。我爸爸就常在那里看病。但最近在那里看病的老人越来越多,因为它优先为黄埔的老人服务,甚至还有些老人家想把户口迁到红山街来!希望医保结合能得到大范围推广,让更多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权威声音
“医养结合”要解决医保结算问题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我觉得,医保结算是“医养结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虽然有关文件已提出具备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医疗保险,但在实际操作中享受的医疗保险相当有限。我认为相关部门应该落实文件精神,监察机构、社保局等都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令有关文件内容能尽快得到落实。“医养结合”模式可能会令一些不需要住院的老人借此长期住院,占用床位,损害其他人的权益,所以如何划分养老和住院的界限,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为此,我建议,政府应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全面实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监督、协调好各部门的职责,避免不作为现象的出现;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尽快批准实行医保结算;引导保险公司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等人身保险业务,降低机构风险。
广州应普及老人医院和老人科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如今医疗改革尚未成功,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服务是低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医养结合”没有可行性。最好的情况是广州有老人医院为老人服务,或者每家医院都设立专门的老人科。
此外,如今大部分老人都居家养老,然而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低下,因此我觉得首要的措施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老人家的养老服务有一个保障。
我认为“医养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但短期内还做不到。目前能改善的是提升社区医院服务水平,让老人在社区医院也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及试点做好居家养老服务,让医生上门服务老人。然而,解决老年人就医难的根本方法是医院建老人科或者建立老人医院。
小结
养老新模式,关键靠落实
人老了,最怕的是什么?生病。“医养结合”新政的出台,无疑值得叫好。
新政的出台,让老人们看到希望。然而,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职能的交叉区域,“多龙治水”的监管主体如何齐心打出组合拳,让政策真正得到落实,更值得关注。期待各部门能各司其职,建立会商协调机制,明确监管责任,实现全环节监管。甚至可以借鉴日本厚生省下设老健局的模式,设立高一级的统筹协调部门,统筹协调区内养老医疗资源,强制“吃不饱”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近和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结对子兜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只有政策落实到位,越来越多的养老院告别老无所医,幸福的笑容才能真正绽放在老人们的脸上。
文/钟紫燕 黄雪莹 张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