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回到高原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西藏,西藏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08 10:48
走南闯北的经历,如今成为他反哺故乡的营养。
其美次仁用11年时间在内地学习,然后回到西藏。
尽管一开始在拉萨达孜县国土局工作,两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副局长,要强的他还是参加了拉萨市公务员选调考试,从拉萨市委组织部科长、部委委员、城关区常务副区长,一步步成为当雄县长。
知识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还将深刻影响他所管辖的小城。
26年前,其美次仁在姐姐的陪读下走出西藏,求学于北京,随后又在姐姐的供养下到重庆念完大学。走南闯北的经历,如今成为他反哺故乡的营养。
早他两年,日喀则市拉孜县扎西岗乡宇拓村的13岁放羊娃次平,瞒着家人偷偷考到北京。如今他是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比其美次仁走出西藏晚两年,在山南曲松县邱多江乡仲萨的雅拉香波山谷里,12岁的鹰萨·罗布次仁在妈妈的织布机下打滚哭闹了一个下午,终于抢到了原本属于哥哥的“内地学习的机会”。现在,他也回到了西藏,在自治区文化厅工作。
其美次仁说:“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走出西藏
8月的纳木错,在念青唐古拉雪山脚下,静静变幻出浅蓝、深蓝和湛蓝色。
39岁的其美次仁调任拉萨市当雄县县长刚好半年。
陪同母校北京西藏中学的党总支书记张梅走在湖边,其美次仁向她述说起自己的宏伟蓝图:“我们要在这里修建两个环岛走廊,一个给转岛的信徒和游客,一个是通电瓶车的硬化路。”
“不能像放羊一样,要主动引导游客。人们来这里看看湖就回去了,我们要打造一个精品路线,把圣湖、雪山、温泉和湿地都串联起来。并且,我们正在申报国家湿地公园。”
张梅有点恍惚,这是当年那个瘦小的孩子吗?
她还记得其美次仁13岁刚考入北京西藏中学时的单薄身影,他在这所中学学习了7年。
“西藏班的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其美次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出生于昌都地区芒康县徐中乡德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家里4个孩子中最小的。
“大哥、大姐都在家务农,二姐一直陪我读书,后来她考入了石家庄西藏中学,现在在西藏当老师。”他说。
芒康县位于昌都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
如果那时去其美次仁的家,从拉萨到芒康要坐7天汽车,然后再徒步走7个小时山路。
德西村是个只有16户人家的小村庄,那时整个村里只有两三户人家送孩子上学。去乡里念书,每天得往返4小时。因此,家里让二姐陪其美次仁一起念书。
比其美次仁早两年考到北京的放羊娃次平,是家中唯一健康的劳动力。“哥哥是聋哑人,弟弟患有小儿麻痹症,我9岁时父亲去世,我从小就是随着羊群长大的。”他告诉本刊记者。
次平只能在农闲时去乡办小学读书。在内地读书的朋友给他寄回的书信和照片,让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到内地上学。
最终,次平以拉孜县第一名的成绩,被首次招生的北京西藏中学录取,成为全村100多户人家里第一个到北京读书的孩子。
那年夏天大旱,他和哥哥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割草。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姐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大声喊着说:“次平——你考上内地西藏班啦!”
学习与竞争
自1985年开始,西藏每年在全区选拔1300名优秀学童,送到内地西藏班读初中。
1989年,其美次仁以芒康县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北京西藏中学,但令他沮丧的是,自己竟然是全班48名同学里的倒数第六名。
“我到四五年级才开始接触拼音,基本听不懂汉语。而我们的班长是从城市考过来的,他已会流利地讲普通话。”其美次仁说。
于是,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在楼道背汉语字词,练习汉语发音。他发现班长总是说“刚才……”,便也大胆地用“刚才”频繁造句。
“刚才”是他学会的第一个汉语单词。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他还会略带得意地说出“犄角旮旯”和“墩布”这样的北京方言。
就在他努力学习汉语的这一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到北京西藏中学采访次平——在那篇《新一代的藏族青年》中,记者问次平是否考虑将来当和尚,次平大笑:“不!如果考虑到祖国,就知道应该学习科学。”
他们在红顶白墙的校园里唱着“我们是高原的雄鹰,从西藏来到北京”,也展开激烈的竞争。
次平说,自己“跟着门卫练习汉语,甚至悄悄买了一个小手电筒,钻在被窝里学习,第一个学期取得全校第一名的成绩”。
而其美次仁则把枕头放在被窝里,“让别人以为我还在睡觉,但其实我早就跑出去学习了。”
到初中毕业时,其美次仁的学习成绩已进入全班前十名,考入北京西藏中学高中。随后,又从这里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土地管理专业。
“双联户制度”之源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最好的时机,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鹰萨·罗布次仁从北京西藏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现在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工作。
他发起了“西藏孩子的小书架”公益行动,为边远地区孩子捐赠好书,期望以阅读改变他们的人生。
次平考上了山东省法律学校,留校任教5年后,亦回到西藏,进入司法系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内地西藏班让我增长了见识。”其美次仁向本刊记者表示。
拉萨市城关区丹杰林社区第一书记王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2年至2014年,其美次仁在城关区先后负责老城区保护工程、城市供暖工程、东城片区土地储备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难点工程的征地拆迁、摊位搬迁、群众安置等工作,被誉为“救火队员”。
在其美次仁看来,最有挑战的要数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的修复。
该工程是拉萨市老城区56座古建大院重点修缮工程项目之一。与大昭寺一街之隔的“冲赛康扎康”古宅,是清朝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自治区决定恢复该旧址,并把它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冲赛康”意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征地拆迁的难度可想而知。
而老城区保护工程中,八廓街的3031户摊位也亟需“安全有效地搬走”。
拉萨市抽调了600名干部做这项工作。
“但人手还是不够。”负责此事的其美次仁总是去跟城关区委书记普布顿珠探讨办法。
“有一天我跟普布顿珠书记说,算下来每名干部负责5个摊位的搬迁,要不每5户绑定,一起搬走就每户奖励2000元。要是有一家不搬,其他4家都拿不到钱,他们自然会去相互动员。”其美次仁向本刊记者回忆。
最终,八廓街的3031户摊位顺利迁入新建成的八廓商城。
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居住的146户446人亦在15天内顺利完成拆迁。接下来的85天日夜赶工、火速布展,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在2013年7月1日顺利竣工——从接到命令到完成,刚好100天。
这样的探索随后发展为“联户平安、联户增收”的“双联户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西藏全区推行。
而驻藏大臣旧址陈列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民众免费开放。
如今,在新岗位上,其美次仁有了新使命。
他告诉本刊记者,接受采访前一天,他还在和拉萨堆龙德庆的县长格桑平措交流如何招商引资。
“格桑平措是我当年在北京西藏班的同班同学。现在我们都在拉萨做县长,是不是很难得?”他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西藏拉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