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非洲之巅

  • 来源:天天爱科学
  • 关键字:乞力马扎罗山,登山
  • 发布时间:2015-10-23 11:49

  攀登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一共有八条路线,分别是马兰谷、姆查梅、荣盖、姆威卡、温布韦、莱莫索、罗图基托卡和希拉路线,前两条是大众路线,其余则是主要为有经验的登山者提供的路线。

  从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坐飞机前往埃塞俄比亚,大约飞了40分钟,机长在广播里通知:“各位乘客,我们的航班正在飞越乞力马扎罗山。它海拔5895米,是非洲的最高峰……”我探头朝左侧窗外望去,只见一座巨大的青褐色的圆形雪峰,周围是连绵厚重的云层。雪峰中心有一个圆形的凹陷,那就是乌呼鲁峰上的火山口,远远望去好像一颗眼珠。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兴奋不已。如果不是系着安全带,我一定会跳起来欢呼!

  从那以后,攀登乞力马扎罗山就成为我难以遏制的冲动。我开始搜集各种登山攻略,研究登山路线,找资深登山者询问登山事项,经常锻炼腿部力量以适应攀爬。可惜因为工作繁忙,直到前不久,我才终于有机会实施我的攀登非洲之巅计划。

  第一天 热带雨林穿行

  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莫西镇上有许多登山公司,为登山者提供向导和后勤服务。通常一个登山客至少需要配备一名向导、一个厨师和3个背夫。没有他们的协助,常人是很难登顶乞力马扎罗的。帐篷、睡袋和防潮垫都是由登山公司提供的,我自己准备了一顶帽子、一副手套、两双登山鞋和几套御寒衣服。

  吃过早饭,我从莫西镇出发,乘坐登山公司的面包车,大约40分钟后抵达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的门口。每一个背夫都要将携带的行李过秤,行李重量不能超过20千克,以免对背夫的身体造成损伤。向导去售票处缴纳入园费和营地费。我见到一些向导在向登山客们交代登山的纪律,比如不要擅自行动、不可乱丢垃圾(特别是烟头)、不允许损坏沿途的一草一木之类的。

  第一天,我们基本上是在热带雨林中穿行的,沿途都是高大的树木、绚丽多姿的野花、清新扑鼻的山风,道路平坦而宽阔,让人觉得像在郊外春游一样轻松。我不停地和向导聊天,问他的年龄、入行时间、爬山趣闻、树木名称、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等。每一名向导都得从背夫或厨师干起,经过多年的磨砺,才能转正成为一名正式向导。向导在整个登山团队中居主导地位,工资也比背夫和厨师高出一两倍。

  就这样走了六七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第一个住宿点——海拔2980米的姆查梅帐篷营地。落日余晖照在雪山上,在这壮观的景色里,一天的疲惫似乎也瞬间得到了缓解。厨师和背夫提前几个小时就到达了营地,支起帐篷,生火做饭。我的屁股刚着地,厨师就端来了热乎乎的晚餐。晚餐是一碗浓浓的土豆汤,配以烤牛肉,还有几片生西红柿和黄瓜,这是典型的坦桑尼亚餐。虽然这晚餐不太适合我的口味,但考虑到后面需要充沛的体能,我囫囵吃了个精光。

  第二天 希拉营地

  我们走出热带雨林,植被变为低矮的灌木丛,硬土路变成了石头路,而且坡度更陡了。山上的天气说变就变,早上还是晴空万里,走着走着就下起了小雨。雨水打湿了地面,道路变得非常湿滑,我们花了6个小时才到达海拔3840米的希拉营帐篷营地。此时天空乌云密布,远处层峦叠嶂,俨然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阵。傍晚时分,霞光从厚厚的云层中渲染开来,好像天空中点亮了几盏探照灯,那种美妙简直触及灵魂。

  第三天 熔岩塔

  天刚亮,我从帐篷里探出头,感到钻心般的冷。旁边的草地和帐篷上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薄雾中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顶就在眼前,似乎触手可及。我换上了更保暖的抓绒服,又套了一件冲锋衣,沿着山麓前行。海拔越来越高,植被越来越稀少。道路两侧怪石嶙峋,风声凌厉,上山路变得十分险峻,陡峭的岩壁间有融化的雪水,一不小心登山者就有跌落悬崖的危险。我们借助登山杖缓慢而小心地行进着。随着海拔的升高,我的头疼了起来,胃里有点胀气,想吐却吐不出来,这是高原反应症状。好在这段险路不算太长,接下来就是一段比较平缓的下坡路,并不算非常艰难。我们到达熔岩塔——海拔4630米的营地时,浓雾弥漫,能见度很低。我的面前隐约有一块巨石,向导告诉我,那就是熔岩塔的最高点。

  晚饭后,我望着一轮圆月爬上山头,心里百感交集。我希望一觉醒来是个好天气,帮助我登上非洲之巅。我的头疼得厉害,小腿肚子直发软,高原反应非常强烈。我完全没有胃口,晚饭只吃了很少的东西,就钻进帐篷里躺下,却怎么也睡不着。我爬起来,从行李中翻出一块巧克力吞掉,喝下一大瓶水。随后,我又拿出耳机听音乐,分散因为高原反应带来的疼痛。整个晚上如此反复,我终于睡着了。

  第四天 巴拉夫营

  早上起床,我终于忍不住吐了出来。吐完后,我反而感觉神清气爽了。向导指着前方的一块黑色岩壁,告诉我今天从那里出发,我瞬间惊呆了。那是一段至少200米高的峭壁,当地人称其为巴兰科峭壁,如一面墙壁般竖立。登山者必须手脚并用才能攀缘而上,稍不留神就会坠落山谷,那儿简直就是一个鬼门关。这是我行进最缓慢的一天。

  爬上峭壁后,云雾滚滚而来,我们很快就隐没在了漫长而荒芜的火山石路中。一阵风吹过,走过的路又清晰可见,回头一看,我已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坡,但我知道乞力马扎罗山一直都陪在我身边。这一天,我们穿越了巴兰科峭壁和卡兰加峡谷,走了9个小时,走到月亮悄悄爬上山头,终于到达了离山顶最近的巴拉夫营——海拔4550米的帐篷营地。这是注定没有睡意的晚上,圆圆的月亮已悬在天空。乞力马扎罗,我来了!

  第五天 冲顶

  半夜12点,向导催我赶紧出发,准备冲顶。我一边穿好衣裤,一边问为什么要凌晨出发。向导回答说登顶需要很长时间,另外天亮了就很难有勇气攀登悬崖。凌晨时分,我们披着月亮走在悬崖峭壁之上。风声呼啸,我冷得不停地哆嗦,虽然我穿着一件棉袄和一件羽绒服。空气非常稀薄,我像骆驼一样张大鼻孔进行呼吸,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地上的40%。我感觉脚不是我自己的了,好像浮在空气中向前移动。头又剧痛起来,我开始呕吐。向导停下来,拿出水壶,让我喝些热水,对我说:“不要紧,这都是正常反应。”我根本没有力气回答,歇息一会儿,继续蹒跚前进。

  不知道走了多久,昏昏沉沉之中,我发现有些人陆续地往下撤,他们是放弃登顶的人。我每分钟只能走两三步,脸上结了一层薄冰,感觉喘不过气来了。我“哼哧哼哧”地一屁股坐在地上。算了吧,生命诚可贵,别为了登山把命丢掉!向导好像猜到了我的想法,走过来抱了一下我的肩膀,说道:“你已经爬了这么远了,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顶峰了。”

  天边泛起一缕亮光,橘红色的太阳喷薄欲出。我被向导架着,继续向上爬。我理解上山之前有人对我说的,登顶不仅靠个人的体力,更靠意志力。终于,在早上7点钟,我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之巅——海拔5895米的乌呼鲁峰。这时,天空是橙色的,映得山顶的冰川也变成了橙色的,好像一个大大的冰激凌。虽然山顶空气稀薄,气温极低,我头晕脑涨,但我非常激动,心跳得厉害,大喊大叫起来。

  20分钟之后,我们开始下山。比起上山,下山轻松很多。我一边走一边回头,想多看几眼乞力马扎罗的雪。成功挑战自我极限的乐趣在我的心头久久徘徊。当下到海拔3840米的希拉营地时,我的高原反应症状几乎完全消失,但连续十几个小时的行走让我体力透支,指甲发黑,脚都肿了。向导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称赞我今天的表现不错。我感激地说:“要不是你的鼓励,我当时就要放弃了。”我问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你来说,登顶是不是像吃饭一样轻松?”向导回头对我笑了笑,没有回答。

  第六天 下山

  一觉醒来,我感觉体力完全恢复了。我哼着歌,一路小跑着下山,穿过森林,抵达大门。我和向导、厨师、背夫合影留念。厨师像变戏法一样,从行李中摸出一瓶香槟酒,“嘭”的一声打开瓶塞,大家一起痛饮三杯,开怀大笑。短短6天的相处,我和他们建立了真挚的感情,我们好像成为了一家人。在大门外挥手告别时,我真是恋恋不舍,心情失落。如果下次我再来攀登乞力马扎罗山,希望还能找他们做伴。

  晚上,我回到了阿鲁沙市,美美地吃了一顿中餐,犒劳了饱受折磨的胃。有朋友问我登顶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说很冷,但很值得。

  那天夜里,乌云密布,那让我无比怀念在乞力马扎罗山营地看到的璀璨星空。我又想起了我的向导、厨师和背夫,他们现在应该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和家人团聚了吧。不过明天他们又要踏上登山的路途,又要忍受高寒和缺氧,真不容易啊!祝他们好运。

  小知识

  乞力马扎罗山有5个植被带,从低到高依次是:

  周边草原(海拔800—1900米)稀树草原景象,炎热干燥。白天气温30摄氏度,夜晚20摄氏度。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

  森林(海拔1900—2900米)茂密的原始森林。白天气温18—24摄氏度,夜晚5—10摄氏度。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

  高山草甸(海拔2900—4000米)低矮的灌木和长草。白天气温10—18摄氏度,夜晚0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500—1300毫米。

  高山荒漠(海拔4000—5000米)贴地植物或光秃地面。白天气温4—10摄氏度,夜晚0摄氏度以下。年降水量250毫米,降水形式通常为雨夹雪。

  顶峰(海拔5000—5892米)熔岩荒漠,最高点有冰川。白天气温接近0摄氏度,夜晚零下20—零下10摄氏度。年降水量很少。

  路线篇

  ·马兰谷路线

  时间:六天五夜总里程:72千米

  马兰谷路线俗称“可口可乐”路线,是攀爬最轻松的一条路线,不需要专业登山设备。这条路线上的营地是唯一提供小木屋住宿的,木屋内有硬板床铺。曼达拉和基博营地分别有60个床位,火伦坡营地有120个床位。小木屋仅提供床垫和枕头,登山客需要自带睡袋。小木屋营地有淋浴间、卫生间和小卖部。

  ·姆查梅路线

  时间:七天六夜总里程:62千米

  姆查梅路线风景秀丽,起初几天难度不大,后面几天坡度陡然上升,登山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登山经验和体能。这条路线也被称为“威士忌”路线。

  文/陈见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