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3D打印热:噱头还是变革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3D打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09:28
上游在加大制造3D打印机,下游却无人应用
2015年9月中旬,桂培炎坐在天河区新建的一座孵化器联合社区办公,此时距离他回国创业仅过了4个月。
2015年5月,他还是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上课的大学生,不久之后,他便换了另一个头衔——90后休学创业者、广州黑格智能科技首席执行官。
“我们公司正用3D技术打印出一款私人定制耳机,解决传统耳机的痛点。”桂培炎信心满满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他只是3D打印领域众多创业者的其中之一。
受追捧的明星概念
“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由中科招商领投的千万元投资,3D打印耳机也会在11月登陆京东众筹。”桂培炎说。
两年之前,3D打印就已是一个受创业者和投资人追捧的“明星概念”。《经济学人》甚至认为3D打印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
珠三角地区对3D打印设备的热情也到达高峰,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耀棠对此记忆犹新。
他告诉本刊记者,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和中山等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3D打印上做文章,一大批3D打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早在2002年,中山小榄镇就已经开始引进美国、德国的3D打印设备了。”
参观过小榄镇引进的3D打印设备后,李耀棠坚信,这个领域未来一定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在他看来,能够将产品设计快速、准确地转化为实体产品的3D打印技术,能够为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业带来创新,甚至颠覆性的改变。
实际上,广东在3D打印技术方面的探索起步较晚。“大概在2002~2003年,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开始了非金属类3D打印方面的研究,而华南理工大学则主导金属类研究。”李耀棠说。
但广东制造业对于产业升级的需求反而直接导致了3D打印技术在应用及产业化上实现了“后发赶超”。
李耀棠认为,广东省3D打印产业的后发优势很大程度上是被市场“倒逼”出来的。“从产业链上来讲,下游汽车、铸造、家电、文化创意市场的巨大需求刺激了中、上游3D耗材、核心零部件、建模软件与设备生产的研发及应用速度。”
越来越多的企业仍在争先恐后地进入,与政府的推动也不无关系。
2015年2月28日,工信部、财政部等印发的《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中提出,到2016年,要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年均增长速度30%以上,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
这令3D打印更加“炙手可热”。
“3D打印似乎一下子成了许多地方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李耀棠说,“广东省财政每年用于支持3D打印的技术、设备研发和行业应用上的经费有5000万元。”
颠覆传统制造
3D打印被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其颠覆性。
李耀棠也认为,3D打印将给制造业带来质的变化,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将转变为非标准化、数据化、个性化制造。在他看来,3D打印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新产品开发、单件定制化产品需求和传统工艺局限这三点。
佛山市峰华卓立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金枫也持同样看法。
2001年,大学毕业后的金枫从北京来到佛山,从事了5年的传统制造业生产工作。
“目前,传统制造工艺很难实现在三维层面上的突破,生产的工艺水平直接限制了设计的创新。而3D打印技术可以让我们设计一些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不少制造业的企业主也反映,对传统制造技术多年来的不满是他们使用3D打印技术的最大动因。
2006年,金枫选择进入更具挑战性与市场前景的3D打印领域。
他告诉本刊记者,3D打印技术在设计领域的优势最为明显。以汽车钢铁缸盖为例,一款缸盖需要几十个砂型铸造,传统工艺下需要几十套模具对应,其中模具设计和制作本身就需要两个月时间,成本在100万元左右。而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省略模具制造环节,完全可以在15天内完成3D打印砂型并铸造,成本可以控制在几万块左右,既减少了开发时间,又节约了开发成本。
事实证明,他当年的选择是明智的。
“现在,单件定制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为奇瑞、吉利、长城、华晨、广汽等汽车企业服务,仅无模快速铸造服务就产生了超过2000万元的产值。”
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徐弢则认为,在生物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带来了更多价值。
“生物医疗肯定是未来3D打印产业最有价值、最高端的领域之一。”徐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1年,迈普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生物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个进入全球高端市场的再生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睿膜”,用于硬脑(脊)膜损伤修复。
“公司2008年创立,2009年开始做这款产品,用了将近5年时间才拿到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证书。”徐弢告诉本刊记者,“产品开发上市的周期漫长、技术门槛较高,这也说明了3D打印的医疗产品的产业化周期很特殊,一旦上市就可以形成很强的产业。”
目前,“睿膜”已通过欧盟CE认证和中国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认证,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2万多例临床,被认为是最接近自体、修复效果最理想的硬脑(脊)膜。
浮躁显现
“无论是珠三角、长三角,还是北京、西安,在3D打印领域,还没有哪个区域形成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产业,没有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为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泼了一盆冷水。
他用“小而散”概括了中国3D打印产业的现状。“2012年,国内大大小小的3D打印企业才十多家,到2015年就增加到了100多家。但现在新加入3D打印行业的,80%~90%的都在从事桌面3D打印机的生产。”
而桂培炎将这种现状直接归纳为“产业的不成熟”。
他告诉本刊记者,“往往一款产品跳票,问题都出现在生产环节。而回国生产远要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尤其是国内3D打印产业的不成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计划。”
招标时他发现:国内虽然有3D打印企业可以提供设备,但国内的设备往往精度比较差,且稳定性差。
“我们需要7乘24小时连续作业的3D打印机,而试用了投标企业的几台3D打印机,在连续作业的情况下,打印的模型一塌糊涂。在找不到合适代工厂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自己建造计划外的3D打印工厂。”
桂培炎正在筹备建造自己的3D打印工厂,投入1000多万元购进了10余台德国产3D打印设备。“如果国内的3D打印产业相对完善,我们完全没必要自己建造加工厂。”
“国内目前的趋势略显浮躁,炒作概念成为了趋势,造成上游在大造3D打印机,下游却无人应用的尴尬局面。”桂培炎说,他更希望国内3D打印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不盲目炒作噱头,真正做一款稳定性和精密度高的3D打印设备。
在金枫看来,这种单纯炒“噱头”而不重研发的做法十分危险。“产业不完善是国内3D打印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在基础打印耗材上的缺位、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壁垒,令企业发展一直处于危险状态。一旦国外对中国3D打印企业进行限制,这些企业将面临被卡死的危险。”
难以逾越的差距
“不得不承认,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很大。”李耀棠说,“起源于美国的3D打印技术,早已在欧美发达国家成熟,而中国对于3D打印技术的热忱,不过寥寥几年。”
除去客观差距,一哄而上式地盲目投资也成为了掣肘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有业内专家曾撰文分析,一旦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全部注意力都被某个或某几个热点新兴产业吸引,那么必然造成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竞争。
中国的3D打印产业似乎也难脱上述窠臼。政策扶持、资本争相涌入,一时间3D打印在市场上“百花齐放”,但在李耀棠看来,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太久,那些低价值、不具备核心技术的3D打印企业,终将在未来2~3年内的行业洗牌中“陨落”。
事实证明,珠三角地区的3D打印企业正在试图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佛山先临三维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许延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公司除了拥有3D打印机设备,更多的是为工业制造、生物医疗、教学创意消费等应用方向的客户提供三维数字化与3D打印综合解决方案。”
如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正在逐渐向小批量个性化、高端定制化方向发展,3D打印企业已经在小家电、汽车零部件和数码产品上获得了发展。
李耀棠告诉本刊记者,广州电子研究所也开始在高端医疗行业布局。
“我们与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达成了协议组建医学联盟,整合技术与资源,推进3D打印技术在高端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振/广东广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