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

  摘要:区域活动环境指教师为幼儿区域活动所提供的条件,既包括区域场地和空间的设置、提供操作所需材料等物的因素、又包括隐含在环境中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及区域学习氛围等人的因素[1]。不同年龄幼儿的区域活动有着不同的水平和特点,小班幼儿年龄小、兴趣容易转移、参加区域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持久性较差,这使得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有一定难度,所以只有创设适应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符合其认知水平的区域活动环境,才有利于促进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2]。

  关键词:小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一、创设易懂的标识性环境

  创设易懂的标识性环境,对于区域活动规范有效的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班幼儿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创设以标识图为媒介的环境,让形象易懂、生动有趣的标识图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小班的幼儿在和标识图的互动中,愉快自主地接受和理解规则[4]。标识性环境不仅可以提醒幼儿遵守一定的集体规则,使幼儿养成一定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也减少了教师工作量,缓解了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压力[1]。比如在摆放鞋子环节,地面上可以标记上小脚丫标志,形象地指示了幼儿如何将鞋子摆放整齐,标识图起到了隐性教师的功能[5]。再比如在幼儿每次用完材料后往往无法记住它们原来的位置,不会将用过的多种材料分类分层摆放,于是我们就可以用标识图的形式指引幼儿规范摆放。例如、幼儿在娃娃家的活动当中教师提供的区域规则与进区卡相同这样孩子可以在进区的同时知道:我今天玩得是什么区域,我扮演的是爸爸、妈妈、宝宝。由于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表识图这个“隐性教师”有时甚至能达到比教师教育更好的效果,把教师细小而繁琐的常规性工作变成幼儿可以看得见并易于理解的图示要求。在这种“隐性教师”的指导下,在轻松的游戏中,孩子们明白并遵从教师的期望。

  二、创设合适的材料环境

  1.根据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每一个幼儿的兴趣都充满了不同的可能性,教师在面对小班人数众多的不同幼儿时,投放材料就显得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与幼儿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适时适量地投放合适的材料。例如在主题“娃娃家”的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娃娃家”需要什么,在此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投放的材料制作“窗帘”、“小圆桌”,“空调”等,从而不断激发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体验创造的快乐[4]。同时根据娃娃家的特点教师要投放锅、碗、小勺、盘子、水杯、各种蔬菜、水果的模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准确快速地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是非常重要的,也就同时要求教师要多与幼儿互动,善于观察幼儿的区域活动表现[6]。例如、在益智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幼儿喜欢、色彩鲜艳、容易操作的益智玩具,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锻炼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及精细动作。

  2.根据幼儿的注意力投放材料

  由于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很容易改变,往往只能维持几天,因此在同一区域活动中,如果材料总是一成不变,就无法持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需要不断地更新材料,或采用一些新颖的办法层层递进的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例如在小班幼儿练习使用小勺的小肌肉活动中,多次单调的重复小勺舀塑积块这一行为后,幼儿很快便会失去兴趣,适时的改变方式,比如增加小动物玩偶,让原本单调的活动变成给小动物喂饭的情景,重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并延续了幼儿对于这一行为的练习。在艺术区的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自由创作,在一种作品的展示方面用多种材料,例如、皱纹纸、海绵纸、无纺布、泡泡泥、水彩笔、印章等,以不同形式进行粘贴、涂色、点画作品。

  3.根据幼儿的能力投放材料

  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幼儿由于本身所处的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材料过程中要有差异,不能“一刀切”,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有层次地投放材料,从而更加有利于幼儿的成长[7]。例如,“艺术区”材料的投放应特别注意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动手能力的强弱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针对动手能力稍弱的幼儿可以引导其先从简单的手工材料入手,慢慢学习,慢慢加大难度,而面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就可以投放难度稍大的材料引导其学习。在建构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可提供简单的泡沫大型积,也提供可拼插的积木,供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建构。当孩子能力逐步提高后可进行多种材料的建构。因此教师在根据幼儿的能力投放材料的阶段要做到平等对待不同能力的幼儿,让每一个幼儿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8]。

  三、创设有效的师生互动环境

  1.创设演示互动

  根据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即喜欢从事模仿性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富有情景的区域活动。由教师先示范在这种情景下应该如何反应,然后由幼儿学习模仿[9]。例如,针对幼儿安全方面,可以创设一种“红绿灯”情景的区域活动,教师在这种情景下引导幼儿模仿其红灯停,绿灯行的行为,从而初步建立起一定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娃娃家的活动中,幼儿通过对父母日常生活的观察从而使幼儿了解爸爸在娃娃家的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妈妈做什么,宝宝做什么等。通过教师为幼儿的区域活动创设情景,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模仿学习,而且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很多有利的因素。

  2.创设双向互动

  区域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在此互动的过程中更离不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教师适时地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支持,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利于区域活动的展开。幼儿完成了一定的区域活动后教师要正确地给予幼儿言语上的鼓励,促进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可能[10]。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扮演区域活动中的人物,当妈妈小朋友当宝宝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学习互动意识。除了言语上的互动,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很突出时教师的言语、拥抱、眼神、贴片都是教师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幼儿的表现,通过情感上真诚地与幼儿互动,这样的幼儿区域活动有利于实现双向互动,对于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具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1.(5)

  [2]严娟.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教学策略.2014.(4)

  [3]李静.谈标记图在小班区角规则中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5)

  [4]张艳丽.关于如何搞好幼儿区域活动的探索.青春岁月.2011.(10)

  [5]张月华.浅谈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中华文房四宝.2014.(8)

  [6]严娟.小班区域活动创设的智慧.西藏教育.2014.(2)

  [7]严娟.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创设策略.教学策略.2014.(4)

  [8]江志媛.浅谈小班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科技创业家.2013.(8)

  [9]杨雅丽.教师行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作用.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10]袁晗张莉.幼儿园特色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14.(1)

  时鑫鑫 高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