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志暖 “信”者志诚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医信,移动医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25 17:06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幸运,企业也同样,如果在外界看来一路顺风顺水,那么在背后他们肯定投入了更多,思考了更多。
双风口和双需求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数据显示,2015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可达到45亿元,到2017年将增至200亿元。这一座亟待挖掘的巨大金矿,伴随着互联网的东风,使得各类医疗APP遍地开花,甚至已经布局整个医疗产业链。
从挂号到药品服务,再到咨询问诊,互联网凭借独特的信息解决能力已经对传统医疗进行了多方面的渗透,虽然颠覆现有医疗格局还难成为现实,但在垂直细分领域对症下药已经有了很多的想象空间。
但在2013年底,这些后来被市场认可的趋势还都蒙在面纱之下时。梁亮,一个深刻感受到中美医疗差距的从业者,放弃外企优越的环境和收入,找到当时还在腾讯的发小,一起创办了医信科技,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改善中国的就医体验和增进医患信任。
现在看来,母婴市场因为具有极强的延伸性和跨界融合性,被认为是移动医疗切入的最佳市场。但在当时,梁亮选择这一垂直领域却只因为家人处于孕育阶段的需求所致。
看似平坦的道路,前期也曾经历波折。
据了解,医信在建立之初的主营业务是“智慧e院”,承接医院的互联网化项目。在逐步看到医院的信息孤岛后,还是觉得探索医生个体群体,推动医生自由职业,增加服务深度更为有效。
这之中移动产品重心的转移给了梁亮很大的启发。梁亮表示:“医信成立之初看到国内所有的医疗病例档案都是独立存在的,信息孤岛的存增加了患者再就医的难度,而同时,医院的改革在4亿用户的微信上产生了空白,我们就在想能不能在微信上面去做智慧医院系统,让挂号、缴费能更轻松,让病例的获取更简单和易保存。”
想象是美好的,而现实很残酷。
三个月的时间,梁亮从信心满满到压力巨大,从打通医院的数据接口再到数据改造,梁亮坦诚“阿里和挂号网(微医集团)都在做这样数据的打通,但对于医信这样的创业公司很难将这个项目做好”。
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一个人遇到困境时还能提供无数的机会,但前提是这个人没有被打垮而且能看见这些机会。
在微信项目上的困境并没有让梁亮和他的团队消沉,他们迅速调整方向,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一个垂直领域,“由于我们团队的这群人都处于孕育阶段,儿科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最终医信定位于母婴移动医疗这个领域,妈咪知道APP随之推出。”梁亮表示。
现在,作为垂直母婴的专家在线急诊平台的妈咪知道,已经独家签约了近千位全国重点城市三甲级医院的优质产科、儿科专家,在线候诊、实时回复,让妈咪们在家就能问医生。此外,医学运营团队还以孕产育时间为节点,精编海量医生原创文章,指导妈咪们科学孕儿。妈咪知道推出不到一年,用户数迅速突破了200万。
回过头来看,梁亮很是感慨,“我们很幸运,因为踩中了两个风口:移动医疗的风口从2014年年初开始,我们拿到了天使,后来丁香园、春雨也相继爆出了巨额的融资。还有一个就是母婴的风口,2014年初蜜芽、贝贝等这些母婴电商开始崛起。这些都是回过头来看,在当时来说并没有想的很清楚。”
或许,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最是那不经意的回眸,醉在古韵里久久。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询问一个医生朋友“你们的孩子长大了想当儿科医生,你会让他去吗”,那个医生却说“死都不会让他去”。
是什么让人谈“医”色变,尤其是儿科医生?梁亮表示,据统计,在中国儿科医生是所有医生中最苦、最难、收入最低的一个群体(在以药养医的现状下,婴幼儿鲜有重大疾病,也就很难使用贵重药物和器械)。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每个医生每天要看80-100个患者,在中国的医患纠纷案件中,被打的最多的就是儿科医生。
2013年底中国儿科医生保有量在9.8万,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专家预计,今后一个时期新生儿每年预计增加2000万人左右;儿科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0.52%;儿科医生缺口约20万2014年的年鉴显示儿科医生不增反降又减少了5000人,而这一状况还在持续。
也就是说,整个中国93000个儿科医生,平均0.41个医生服务一千个儿童而且这个数量一直在减少,据说协和从2009年开始,就没有学儿科的医学生了。
对此,梁亮有一个 “居安思危” 说,不能让这原本稀缺的资源,变得更为稀缺。
“温暖”的坚持
现在看来,不管是怎样的风口,清晰的模式都是资本所看重的,垂直度和可延展性的双向结合才能走的更长久。
作为妈咪知道的投资方,软银中国和晨兴资本对医信和梁亮团队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软银表示:“医信的早期团队很有经验,值得信赖,而妇儿领域的潜在需求又提升了创业的想象力,比如五官、皮肤科、外科等都将分得更细做的更深。”晨兴则认为,医信在线上先建立品牌,挖掘潜在需求,线下诊所模式,事实上规避了过去传统医院的痛点,这是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今天,活下去才是真命题。
“我们进入这个领域之后发现很多公司也同样进入了这个领域,也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每一家的做法都有不同,就像爬山一样,有的从南峰上有的从北峰上,后面要比拼的就是大家对于行业本质的理解、运营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资本撬动和资源获取的能力、最后是够不够坚持和坚韧。”梁亮表示。
移动医疗领域的医患类产品出现得较早,也已经从门户类的大而全,走到了细分领域的小而精。但在线医患咨询与诊疗间的距离始终无法跨越,这里面包含着用户对治疗效果和解决方案质量的期待,以及医生对于平台责任承担和职业规范等硬性条件的要求。
医信的做法是:线下面试签约医生、线上强管控,标准化流程。对于服务封装的要求堪称严格,一家主流媒体刚对问诊APP进行过评测,妈咪知道的医生回答质量排在第一位。这一质量强管控的做法带来的结果就是,一个月内,线上用户的重复提问率达到了64%。
当大量用户的面诊、检查以及治疗方案需要线下依托,在线上产品和线下治疗间搭建桥梁成为了在线咨询平台下一步的必须。其中有利用资源,打通挂号或者预约(商业模式还在建),也有干脆自营/众包诊所,或者包揽脏活累活,与部分医院合作打通做 “未来医院”。梁亮和大部分创业者想法一致,母婴健康医疗服务必须走到线下才能真正完成闭环,医信本身也在策划线下布局。
“医信在做医生的孵化器,我们鼓励医生要跳出体制,多点择业”。梁亮的想法很清楚,他解释说:“美国80%的门诊发生在医生的诊所,医院是负责教学、科研及危重病人,国内现在很多牙科医生已经开始走出去,自己开诊所,很多美容医师也走了出去,我觉得下一步儿科医生会走出来。而医信在其中扮演的则是孵化的作用,鼓励医生走出去,为医生建立用户群而努力。而医信要做的就是为医生提供用户流和信息流。”
在采访中,梁亮一直在强调“温暖”和“温度”,他觉得医生尤其是儿科医生不应只是就是论事的看病问诊,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让患者感觉到温暖才是更重要的,就像医信的宣传语一样——让医疗有温度。
文/卢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