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诺贝尔奖

  • 来源:女报故事
  • 关键字:微信圈,心灵鸡汤,诺贝尔奖
  • 发布时间:2015-12-11 14:07

  1

  有家微信平台约我写篇文章。

  我对于那些心灵鸡汤的短句不感兴趣,天天发表励志鸡汤的微友们,按照中医学的理论——多半是缺什么补什么。于是,我突发奇想,准备搞一次活动,评选一位“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鉴于我的号召力有限,权威性不够,我决定只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中评出一位。

  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我的同学、非著名有钱人高强的极力赞同。他和我通电话时说:“我可以承担所有的费用,两百万总可以了吧?毛毛雨啦,小意思啦。”

  称高强为“非著名有钱人”,并不是我的发明,是他自己发牢骚发出来的。每次见了面,同学们一称赞他有钱,他就说:“什么有钱,有钱的人多得很。排上胡润百富榜那才叫有钱。”同学们才明白他私心里其实是渴望扬名立万。钱是有,但不是顶尖有钱人。于是,就有了这个戏称。

  我与高强共同讨论了微信圈这个“准诺贝尔奖”的入选条件、评选规则。最后确定为“在某个圈子内,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最大,即为该圈子准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事定下来之后,高强又来电话,问我认不认识诺贝尔奖的真正评委。我说不认识。他说:“你能不能通过关系认识他们,要搞就认真搞,请真正的诺贝尔奖评委来评,那样才有权威性。”他最后加了一句,“经费可以加到一千万。”

  我与著名汉学家马悦威取得联系,他对我的这个想法非常支持。他说诺贝尔奖每年名额有限,评选一些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给他们颁一个“准诺贝尔奖”,也很符合诺奖的原旨精神,相信诺奖评委们会支持。他答应先与评委沟通,一个月后给我答复。

  一个月后,马悦威先生向我通报了结果: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们有三位答应出席。当我把这个消息电话告知高强时,一向对我深信不疑的他,这时在电话里反复问:“是不是真的?可靠吗?这个中间人马悦威是不是骗子?”直到我骂了他一句:“你神经啊,真是个没读书的人,连马悦威都不了解。莫言的作品都是马先生翻译给西方的,你这个土豪!”这时,高强才范进中举般自言自语:“做梦?我在做梦?真的吗?我没梦游吧?”

  我啪的一下,把电话挂了。

  治他这种疑心病,最好是果断点,不理他,他就清醒了。

  2

  事情进展顺利。我在自己的微信圈发了消息,征求候选人。想不到有很多人都通过微信报了名。有教师,基层公务员,农民,企业家。我认真看了他们的自我介绍,一个个振振有词。

  当然,我也知道大多数人抱着一种娱乐心态,主要是冲着那一百万奖金来的。因为这个中奖的概率很大,我的微友也只有二百人。何况不一定人人报名,那么就是说:中奖率在二百分之一以内。何况评委都是货真价实的诺奖评委,一向以公正著称于世呢?

  当然,我是愿意高强获奖的,因为他是出资人。因为他的出资,让我出了名。全国各大报纸都在报道这个新闻,说草色遥看(我的网名,敬请关注)在举办一场独出心裁的“准诺贝尔奖”评选。一辈子名不见经传的我,一下登上各种报刊电视的娱乐版,让我找到“一夜成名”的快乐。要求加我为微友的陌生人每天成千上万。我都把他们加上,但发了一条微信:新朋友成为微友可以,但不能参加本届准诺奖评选。新微友纷纷回帖,说盼望这样伟大的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还有的建议,能不能把一百万人民币奖金换成一百万美元,这样更有吸引力。本地一些商家获知我的微友已上一百三十万人,立马联系我,要我转发他们各种迎国庆大特价大优惠大甩卖的广告。因此,我不得不临时请一个人帮我收广告款。

  我十分感谢高强赞助这次活动,一定要让高强获得本次大奖。我再三估量了我的微友们。说到微友,大部分是我的朋友,也有少数人在我拥有微信的初期主动加我的。那时候,我没几个微友,来了就加。所以,肯定有一些从来没互动过,也许根本就不太认识。不过,我想,这对高强冲刺准诺奖绝对没什么妨碍。我的朋友们,除了高强这个有钱人外,本来就不是“高大上”的圈子。再说初期主动加我的,肯定比我还尘埃一些。

  在八月十五,中国传统的中秋节这天,我的微信圈“准诺奖”评选活动如期举行。全国各路记者云集本地,三位诺奖评委的到来,引得小城水泄不通。评选要求非常严格。报名参评的五十名微友,每人用五分钟陈述自己“我如何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这一主题。

  看得出好些人都做了精心准备,那些陈述非常简短有力。引用几位的吧。

  一位微友这样说:“我没有多少钱,但我每年都往西藏援教。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知识的灯火。我就是这一盏灯,微弱,却顽强地放出光明。”

  另一位微友这样说:“人类文明的进步依靠科技,我是一个小小的发明家。虽然没有发明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我的精神足够伟大。如果全人类都像我一样爱好发明。人类早就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评委们在每一个人陈述时,都严肃得像木人,看不出他们有任何的偏爱。不管别人是慷慨激昂地演说还是平静沉稳地自述,评委们只是认真地倾听。

  3

  倒数第二个上台演讲的是高强。我之前不知道他上台会陈述些啥,有些不安,生怕他出了钱又得不到评委的支持。高强倒是大气,他用一种非常平缓的语气陈述自己历年来向社会各界的捐款,包括某地地震,某地希望工程,某贫困村。随着他列举的数额,人们的表情由原来的不屑变为吃惊。有人统计了一下,历年来,他已捐献各类善款二千七百多万元。

  也许在社会上不算大,但在我的微友圈,却是个惊人的数字。陈述时,他没有半点张扬的颜色,屏幕上展示的那些苦难的图片,包括歪斜的校舍与他捐资建起的新校舍,饥肠辘辘的儿童与他捐资发放的面包,绝望中的病人接过高强那一沓沓票子,眼中放出感激的光芒。所有的这些特写,让评委们也偶尔交头接耳。只是评选规则中有一条不准有掌声,不然,现场肯定会掌声雷动。

  最后一位上场的是一位衣着平凡、老实巴交的人,我都想不起他是谁。有人提醒我,是我小学同学罗生。时间真是雕刻师,把曾经还算清秀的罗生雕刻成了罗中立先生笔下的“父亲”形象,脸上刻满皱纹,手上青筋暴露。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带了个助手,一个女人帮他提着一炉火、一个案板出场了。

  人们吃了一惊,连评委也觉得莫名其妙。

  罗生没有任何陈述,上台就铺案板,原来他是要在案板上做包子。这举动让在场的人都觉得滑稽可笑。罗生好像没有弄清楚规则就来参评了,他以为是参加厨艺大赛。如果不是国际评委,以及这么多媒体记者在场,我一定会把他推下台去。

  在人们的虚笑声中,罗生飞快地揉搓面粉,拉筋,掐团,变戏法地做成了一个个包子,放进蒸笼。一会儿热气腾腾的包子就出笼了。他竟然用盘子把这些包子端到评委面前请他们品尝。

  没有人阻拦他。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一些记者暗暗发笑,说这个农民肯定是搞不清场合,弄出了国际洋相。评委们毕竟素质高,没有拒绝他的包子,还抓起来咬,神情十分轻松。

  这时,罗生返回讲台,说了几句话:“三十多年来,我就做这种包子,没有放过任何添加剂。所以,我的包子看相不太好,不是很松软,颜色也不是白胖胖的,但各位评委可以放心吃。”

  话一落音,全场爆发出一阵哄笑。高强很不高兴,对我说:“你事先也要初步了解一下情况。不能这样出国际洋相?”我尴尬不已,看在同学的分上,我时常到罗生的小店里吃他那味道平常的包子,他不能这样砸我的场子啊!

  评委们正在叽叽喳喳。翻译向大家解释道:还需要两分钟宣布结果,评委正在进行最后的磋商。

  全场静下来。

  一百万奖金花落谁家?

  谁是中国第一个“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两分钟后,评委中的络腮胡子走上主席台,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通。翻译说:“女士们,先生们,通过三位诺奖评委的认真评选,现在宣布结果。本次准诺贝尔奖的颁奖词是:他三十年来,没有掺和任何添加剂,一直用良心为人类食品安全提供最持久的保证。这是一种不为金钱所动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伟大的贡献。这比任何拯救苦难都伟大。因为,人类如果连食品都不安全了,还有什么苦难需要拯救?所以,我们决定把本次准诺贝尔奖授予罗生先生。”

  全场一片肃静。人们已忘记了鼓掌。

  文/阳剑 编辑/罗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