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儒: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业转型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刘鸿儒,后危机时代,银行业,转型
  • 发布时间:2010-09-27 14:27
  谈及“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业转型”这一主题,我就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银行改革的情景。当初我国确定了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目标,但是这条路该怎么走却不清楚。因此我们在四大国有银行做试验,但最后发现很困难,后来就决定建立一批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交通银行开始,连续建立了十几家中小型商业银行。实践证明,股份制这一机制是有效的,也是银行业最好的出路,它为银行业遴选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因为大家都知道,之前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良资产像割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我听过李先念副总理在开会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财政、银行吵什么架,左边的兜是财政,右边的兜是银行,它们两个换个地方就行了。”所以说,在这种机制下,不良资产不可能不像割韭菜那样割一茬长一茬。如今很多银行在实行了股份制并且上市以后,基本上从制度、机制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各家银行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实践证明,企业活了,经济才有活力,而企业靠什么活?靠的是股份制改革。银行稳定了,经济才能稳定,银行靠什么稳定?靠机制,靠股份制改革。应该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银行业解决了很多重大问题,但是实行了股份制且上市以后,下一步路该怎么走可能会比改组上市更为艰难。如今,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都需要我们继续解决,这就是摆在银行、银行家和各银行负责人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比如说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万千,银行业面对这种形势怎么应对?我最近看了保尔森财政部长写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一天一天的变化是怎么处理的,感受很深,而今这形势还在变化。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特别是产业转型将会带来一系列变化,这对中国的银行业冲击非常大,那么银行业怎么办?再比如说当今的金融监管,从美国开始,改变立法,强化监管,一直到欧洲,到全世界,那么中国又将如何强化监管?是管得越细,政府职能强化,还是依法监管,给各被监管单位更好的活动余地。也就是说,强化市场监管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向怎么有效地统一起来。现在这一问题在银行界、证券界、保险界都已遇到。又比如说,银行业务交叉发展得很快,但监管部门却是分散的,这又该怎么协调一致?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如今,金融体系格局正在急剧地变化,最明显的是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直接融资的比重在迅速提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为主,现在越来越清楚地证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要平行发展。因为银行解决不了的问题要靠资本市场来解决,同时资本市场也离不开银行,它们之间要交叉,要混合,还要有防火墙,这对银行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影响很大。以前我国的银行体系过分国有化,过去就一家银行,1979年开始分成四家,现在也就这么几家。现在银行业取得的一个好成绩就是出现了一批中小型的银行和村镇银行。由于中国经济非常复杂,所以金融体系必须多元化才能实现经济多元化的发展需要。那种大垄断的单纯依靠大银行的利息时代应该过去了,应该把金融体系的格局建立在更好地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上。

  今天来了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代表,我觉得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做大做强,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可以讨论。我历来认为,“强”是第一位,就是质量、素质、效益。“大”是第二位,过去我们看大学合并,一个城市里的大学都合并了,那就强了吗?不见得。所以,我觉得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本银行的长处与特色,这才是最有前途的。

  (作者系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