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世界经济能否"二次探底"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唐双宁,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9-27 14:28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公司破产,次贷危机开始;而后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接着是美国财政部接管“两房”;接着是雷曼破产、救助AIG,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这是“W”型从小写到大写的过程。之后,各国开始联手救市,但效果并非“一救就灵”,虽然形势在趋好,但还是接连出现了迪拜危机、高盛丑闻、“两房退市”、欧债危机等等。这是“W”型由大写到小写的过程(当然欧债危机“写”的并不算小)。
“W”型由小写到大写再由大写到小写的渐变结论,不仅被事实所证明,而且也是“波浪式前进”的哲学原理所决定的。有人说,世界经济是“W”型,中国经济却是“V”型。如果仅从现象或仅从速度上说,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救助政策,有效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现了保“八”(今年经国家统计局更新核定又调为“九”)的目标。这是必须肯定的主流。但是,这个“八”(或“九”)主要是政策推动的,是潜藏着通货膨胀、不良贷款等隐患的。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不能看到矛盾对立双方的另一面,是片面的。从本质上说,中国经济也不可能脱离波浪式运动的规律。
那么,今天人们所说的“二次探底”,其实是在说是否会出现由于欧债危机而引发的当年的雷曼现象。对这个问题,本人的回答是:没必然性,有可能性;可能性不大,但处理不好会加大。总的来说,与雷曼现象相比还是“W”型的再次大写到小写,最为关键的是“探底”与“反探底”的博弈力度。在分析经济形势时,我们不但要分析静态的数字,更要分析动态的活的因素。再险峻的沟壑只要小心谨慎地通过也可能平安无事,再安全的坦途由于粗心大意也可能跌跤崴脚。
从“探底”的一方说,欧债高达近万亿欧元,波及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及东欧的多个国家;英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又爆出其国债高达4万亿英镑(约合6万亿美元),比此前承认的数字高出三倍。何止是欧债,美国2010财年赤字将升至1.56万亿美元,占GDP近11%,失业率已达10%,且持续近12个月。日本政府负债率超过200%,列发达国家之首,失业率则在5%左右徘徊。因此,这种“探底”的危险性不可小觑。
从“反探底”的一方说,由于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人们防范危机的“弦”绷得很紧。为了应对欧债危机,已经组织了750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美国通过了金融改革法案,至今仍执行零利率政策。日本则在考虑新的刺激计划。这种“反探底”的力度不可谓不大。问题是,欧美救市之间存在“体制悖论”,主要表现为美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统一性与欧洲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差异性。奥巴马要美元就可以得选票,而默克尔要欧元就要丢选票。当前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而各国经济却表现殊异:有的要增加出口,有的要贸易保护;有的要扩大内需,有的失业严重;有的为刺激增长要宽松货币,有的为防范通胀要收紧银根;有的为恢复经济要“积极财政”,有的为压缩赤字要紧缩开支等等。这种“两难选择”不仅表现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甚至表现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经济体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尽管目前总体是“反探底”的力度略大于“探底”的力度,如果人们不认清形势,不统一思想,不顾全大局,不处理好上述矛盾的“度”,“W”的大小写也是会转化的,勿谓言之不预也。
(作者系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