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一程”起航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十三五,黄金周,票房
  • 发布时间:2015-12-14 16:55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时。正处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速,如同破茧成蝶,既充满阵痛,又充满希望。

  今年10月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指明了未来5年发展方向: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当前,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进入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同时,今年以来,股市动荡和外贸不稳定等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再平衡了吗?未来增长的动力何在?创新动力的红利是否已经显现了呢?

  转型再平衡的“平底”已现?

  今年“十一”黄金周,两位数的旅游收入增长率和破万亿元的收入总值,是中国经济潜力的真正缩影。旅游热在中国刚刚兴起,它足以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而且它的可持续性要比房地产强大得多;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式增长,带给中国人更多幸福感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渐被新模块拼成,13亿中国人的需求增长潜能巨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8.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9.5%。同时,经济增长动力正从传统的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从今年前三季度公布的GDP数据显示,虽然增长率“破七”,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经济仍略好于预期。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中国经济仍处在战略机遇期,稳定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变化,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强大。但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传统产业占比相对比较大,调整的时候可能感觉到下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今后10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6.5%到7%的经济增长对于中国来说就足够了。他进一步解释,中国在经历结构性的调整,因此不能光看数据,要看就业水平,要看结构有没有调整,内需有没有增加。

  那么,中国经济平稳放缓态势的“平底”显现了吗?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触底,明年初有望结束下滑趋势。

  “今年底到明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经济将逐步企稳;预计今年全年增速6.8%,明年6.9%;从明年下半年到后年,经济开始反转向上,2017年可能回到7%甚至更高。”李稻葵如是称。

  就中长期而言,李稻葵十分乐观,认为中国完全具备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未来10到15年整体经济增速可在7%以上。

  黄益平持相近观点,称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可能会持续,但随着一系列政策调整到位,明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会好一些。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称,根据换挡的趋势来看,这个“平底”可能是略微向下倾斜的“L”形平底。

  不过,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短期内不会触底反弹,除非政府采取超常规的刺激政策,否则今年GDP不可能停止下行、企稳回升。

  新动力仍在内需消费

  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在消费需求的培育。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中国经济的下一程”论坛上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光靠旧的需求,而是靠新的需求、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刚走了第一程。第一程是什么呢?发展中国家的第一程就是靠投资、储蓄、产业等等的发展,第二程就是消费和服务业,今年我们服务业占GDP的百分比已经超过50%。下一阶段,随着中国人收入的提高、消费的增长和中产阶层的扩大,中国经济进入下一程,结构就会很不一样。

  郑永年观察到,中国内部消费结构也在变好,政府消费大减,但总体消费水平并未受影响。此外,从地区发展层面看,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放慢了,但其他地区可以再发展快一点。从平衡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已有成效。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下有底线,上无高度,没有理由太悲观。”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如是称,在实现量的快速扩张的基础上,未来中国经济主要目标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日本银行前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福本智之撰文表示,虽然现在的经济增速下滑使不少产业、企业感到比较痛苦,但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有所改善,中国经济再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正在成熟。

  不过,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消费贡献度的增长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有很大关系,GDP超预期部分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

  今年以来,中国“两个平台、两场戏”正在陆续上演。邱晓华称,未来中国经济的两个平台正在搭建,这是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第一是国内转型升级,通过简政放权、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以及大量的创新来形成升级版的中国经济。第二,国际版的中国经济就是走向世界的平台正在搭建,以人民币的国际化作为一条主线,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为重要的内容,以亚投行、投融资私募基金,以及和金砖国家银行等新的投融资平台作为支撑,再加上自贸区建设作为一个制度安排,这一系列整体构成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实现全球配置资源、全球组织生产、全球进行销售的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李稻葵强调,实现反转乃至乐观前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须助推第一把,通过环保等强制措施迫使落后产能退出,改变当前劣币驱逐良币的产业现状。同时,必须打破当前钱找钱、钱生钱的金融市场格局,要一步一步刺破高达6%到8%的投资回报预期,降至5%到4%甚至更低,将资金引入实业,“允许一部分信托理财产品该破产破产、该重组重组,不要捂着盖着。”

  社会创新促崭新未来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首先,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其次,结构调整稳固推进,产业结构在继续优化。“虽然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是总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中有进和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变。”他说。

  不少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十三五”期间转型能否成功,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在此期间实现涅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目前都遭遇了“动能”转换的问题,而在“动能”调整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新的经济引擎。

  在中央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加快孕育。

  陈文玲表示,当前经济发展的动能之一就是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主要来自民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纷纷出台,有助于经济的企稳回升。

  在樊纲看来,“双创四众”已有成效。他说,“最近应该说我们看到了新的迹象,看到了积极的方面,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能看到一些新的成果。”

  传统零售业受电子商务冲击的同时,“中国经济的一匹黑马”--快递业正飞速发展。传统制造业的低迷,却倒逼企业打破传统模式枷锁,探索智能制造的有效路径。江苏鼎利集团把3D打印技术用于打印服装,从这类技术项目蕴含的工业智能化元素中,我们不难嗅到产业变革的气息。

  据了解,作为工业技术水平在全国已比较先进的广东,1-5月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分别高达30.2%和42%,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6%;江苏的技术改造投资增长也超过20%。上半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创新的驱动下,上半年沿海地区的经济表现出新常态下东部率先发展的趋势,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逐渐显现。

  “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创新的步伐加快,支撑力和新动力交织在一起,会对冲国际和国内因素造成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这是四季度包括今后一个时期最可能的运行态势。”盛来运说。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积累、创新创业动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国家战略的积极影响,中国经济并没有失速风险。

  从政府掌握的资源角度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都还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使用足够多资源来维持最基本增长。

  上世纪,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提出,创新的根源来源于社会问题,当企业把社会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发展机会时,创新就发生了。这种创新也被称为“社会创新”。而在工业预告终结论调广为传播的时候,工业4.0从发展与停滞的冲突中,勾勒出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识的崭新未来。

  《支点》记者 袁阳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