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创业逆袭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爱尔兰,创业,教育
  • 发布时间:2015-12-14 18:15

  只有7万平方公里的爱尔兰,曾经是欧洲版图上的一名“重病号”,以移民潮、悲情诗人、饥荒和内战闻名于世界。上世纪90年代,历史被重新定义。这座大西洋的“翡翠之岛”犹如加上了大马力发动机,经济突飞猛进。如今,爱尔兰人均GDP超越德法英,在欧盟28国中仅次于卢森堡,超过欧盟平均水平32%。

  从欧洲病人到欧洲富国,爱尔兰的逆袭,都源自这片国土那一次次欣欣向荣的创业热潮。

  即使爱尔兰在2008年深陷经济危机面临崩溃的时候,这股创业精神的力量也没能削减。在不到5年的时间,爱尔兰便走出泥沼,成为深陷欧债危机五个国家中公认的“模范生”。2013年,《福布斯》杂志将爱尔兰评为“全球最适宜经商的国家”。2014年,Oracle Capital Group公布“2014年全球最适宜创业的国家”排行榜,爱尔兰排名全球第七、欧洲第一。

  如今,创业热潮再次席卷全球。创业不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和体验。爱尔兰之所以被誉为创业之国,不仅仅是因为其初创企业数量之多,更多的是其久久不息、燎原之势的创业潮,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地方。

  “因祸得福”

  爱尔兰有一句历史名言:“若有幸成为爱尔兰人,则任何烦忧都无需挂怀。”然而,爱尔兰苦难的历史曾使很多爱尔兰人感到生而不幸,这一不幸在1845年爆发的爱尔兰大饥荒中达到顶点。

  “任何羽毛笔、任何铅笔都无法描绘出斯基柏林的恐怖,在这里我看到垂死者、活着的人,一个挨一个横陈在冰冷大地上的死者,将他们隔开的只有他们褴褛的衣衫。”艺术家詹姆斯·马奥尼,1847年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对大饥荒的描述震慑人心。

  大饥荒,成了爱尔兰历史的分水岭。为了逃避饥荒,大批的爱尔兰人抛家舍业,挤上开往北美的船只。1845年以后的十年间,大约有200万人移民美国,约占爱尔兰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历史上爱尔兰形成的独特而悠久的海外移民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据美国人口统计显示,爱尔兰裔是仅次于德裔的第二大族群,占美国人口约12%。约翰·肯尼迪、隆纳·雷根、琼斯夫人、比尔·克林顿等,都是爱尔兰人的后裔。

  如今,爱尔兰几个世纪积累的“人脉资源”开始发挥作用。在美国500强CEO中,有四分之一都是爱尔兰裔,基于历史、文化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爱尔兰裔在海外投资上往往更青睐于自己的“母国”。在上世纪90年代,爱尔兰吸引了超过10%投向欧洲的外国项目,其中多数是美国企业。

  除却移民带来的优势,爱尔兰也有着突出的地缘优势,它是连结欧美两大洲的重要航空和海上通道,拥有更加毗邻美洲的天然便利,也让其成为美资拓展欧洲市场的首选之地。1973年,爱尔兰抓住机遇首批加入欧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美资跳板和欧陆门户的优越地位。

  这个位于大西洋靠近英国的“翡翠之岛”,只有450万人口,常年下雨,气候温暖潮湿,曾在邻居英国的映衬下一直显得默默无闻。直到上世纪70年代,农业还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在80年代,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被马铃薯喂养了近百年的爱尔兰人,没有选择继续默默无闻下去。天时地利人和,注定爱尔兰之后异军突起的经济奇迹,也为爱尔兰的创业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力打力”

  1973年加入欧盟后,爱尔兰成为欧盟重点援助的4个“欠发达国家”之一。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爱尔兰初步尝到加入欧盟的甜头,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由于长期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加之财政管理不善,爱尔兰仍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经济仍远远滞后于西欧发达国家,年轻人纷纷移民海外寻找发展机会。

  作为一个小国,爱尔兰也深知自身的局限,国内资源贫乏、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太大,但又不可能像欧美老牌发达国家一样,通过发展重工业或者汽车制造业,这是爱尔兰所无法承受的。

  “那时我们大把大把地借债、花钱、收税,这种恶性循环几乎使我们走向崩溃。正是由于我们差点儿就要垮掉,所以才有变革的勇气。”爱尔兰前副总理玛丽·哈尼,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

  随后,爱尔兰认清形势,积极主动出台配套措施,充分利用移居美国爱尔兰人数众多的优势,确定了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美籍爱尔兰人回国投资。当时最重要的一项改革,便是将企业所得税从35%降到12.5%,为全欧洲最低。

  低税率无疑给爱尔兰企业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着爱尔兰人自主创业。更重要的是,给外商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全球各地众多行业的跨国公司,比如我们熟知的谷歌、微软、IBM、Facebook等都开始把欧洲总部设在爱尔兰,即使原本总部不在爱尔兰的企业,也正千方百计地将总部迁往爱尔兰。截至1999年底,外国在爱尔兰的投资公司多达1140家,投资最多的是美国,占总数量的41%,欧洲国家占49.5%,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软件、通讯和制药行业。

  据爱尔兰美国商会最新发布的《2015年爱尔兰-美国经济关系报告》显示,爱尔兰不仅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头号目的地,还成为美国企业在海外最赚钱的投资地。如今,美国一些年轻的网络巨头,如TripAdvisor、Airbnb等也将爱尔兰视为投资宝地。

  当然,爱尔兰也备受其他国家投资者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华为、中兴、腾讯、联想等在内的中国科技巨头,也早已进驻爱尔兰。

  跨国公司在爱尔兰的投资,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思想观念都耳濡目染地影响了爱尔兰人,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关系网络,让他们摒弃了贫穷落后时代的悲观主义。

  如今,世界上前10大制药公司,有9家在爱尔兰设立制造中心,医药化工产品已经成为爱尔兰第二大出口产品;世界领先的10大信息通讯技术企业也有7家在爱尔兰落户,年出口额近460亿欧元,占爱尔兰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倒逼着爱尔兰本土企业的发展,爱尔兰食品饮料领域本地企业发展最好,年产值已超过170亿欧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爱尔兰已成为欧洲第四大食品饮料出口国。

  持续的海外高科技企业的进入和爱尔兰本土企业的崛起形成了产业集群,爱尔兰因此赢得了“欧洲硅谷”的美誉。

  重要的两个“局”

  《全球创业观察爱尔兰报告2012》显示,爱尔兰的早期阶段创业者富有创新精神,他们23%的产品或者服务都会让所有的客户有焕然一新的感觉,相比之下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这一比例只有19%。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爱尔兰政府下属的两家公司:爱尔兰企业局(Enterprise Ireland)和爱尔兰投资发展局(IDA Ireland)。

  爱尔兰企业局主要任务就是与中小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企业持续提高竞争力,扩大就业。同时,它也是爱尔兰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为早期企业、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资本金。这支有着超过700人次的团队,目前已在30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每年出台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管理着约3.5亿欧元的预算拨款。

  爱尔兰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爱尔兰中央统计办公室(CSO)2014年发布的报告,2012年,爱尔兰中小企业占该国企业数的99.7%,雇佣员工数量约占68%,每年创造的附加值约占46.2%。

  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机构,爱尔兰企业局在各地方政府设立办事机构网络,积极改善投融资环境,简化法规限制、减少官僚行政束缚,提供金融支持、信息和咨询建议等,为中小企业创造一流的服务。

  而爱尔兰投资发展局,则主要负责推动外资直接进入爱尔兰,同时为已经在爱尔兰投资的企业扩大业务规模提供支持,比如政策导引、有关财政扶持及咨询意见等等。仅2003年一年,IDA机构就向1054家企业提供了支持,创造了近13万个就业机会,占整个就业市场的6%。2000年时,爱尔兰自主创新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65%,名列当时欧盟各国之首。

  年轻化人才

  创业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又依赖于教育。在物质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爱尔兰扬长避短,通过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来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和比较优势。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爱尔兰就将教育列为国家优先扶持的基础性事业。这一国策得到了历届政府的严格执行,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也从未有丝毫的动摇,几十年如一日,公共教育的开支比重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到上世纪90年代,爱尔兰劳动力素质就已比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高出40%-50%。

  1996年,爱尔兰又实行大学教育基本免费,创造了一支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力队伍;1997年,爱尔兰专门设立了一项金额为2.5亿爱尔兰镑的特别科技教育基金,以加大科技信息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据统计,自1985年至今,爱尔兰的教育投资额净增15倍,成为目前世界上15岁到29岁年龄段人口在校就读率和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教育体系在经合组织的评比中名列全球第九,每年都可以向投资爱尔兰的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

  另外,爱尔兰被评为劳动力弹性最好的一个国家。在欧盟内部,爱尔兰的人均收入是比较高的,在1997年至2007年,爱尔兰的工资增幅几乎是欧元区其他国家的5倍,欧洲年轻人因此非常愿意到爱尔兰工作。

  作为创业国度的爱尔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总人口的一半。尽管年轻人的想法很多时候是半成型的、理想化的、不完美甚至有缺陷的,但他们的乐观态度及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有增无减,大家想成为企业家的愿望非常强烈。年轻化的创业者们,灵活、开放、包容且具有全球视野。跨国公司的入驻也为培养高端技术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样化的人才,成了爱尔兰构筑创业生态体系的助推力和真正的动力源泉。

  政策和教育的连贯性

  爱尔兰目前所形成的创业潮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凝结了政府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即使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也没有中断对创业创新的投入力度。正是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使爱尔兰摆脱了贫困,走向了繁荣,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适合做生意的国度”。

  爱尔兰的逆袭,给我们两个最大的启示。

  一是政府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爱尔兰、阿根廷以及希腊,这三个国家都曾在经济发展中遇到过问题。阿根廷曾一度面临过恶性通涨、货币贬值、存款冻结等问题,政府的承诺无法兑现,投资者对政府失去信任,纷纷选择撤离,资本流入的持续下降对整个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阿根廷随后进入“迷失的十年”;希腊在这次欧债危机中,没有像爱尔兰这样迅速抽离,也是因为政府更迭导致政策的不连贯,时而宣称“继续改革”,时而反对紧缩政策。

  动态的政策和不确定的环境,会影响投资者和老百姓的信心,一旦政府的承诺无法兑现,投资者对政府失去信任,要重建信心非常困难。对于爱尔兰创业热潮对经济发展的推动,爱尔兰一位政府高官说:“这算不上什么奇迹,我们并没有挖到金矿。我们只是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并且拥抱了全球化而已。”

  二是科教兴国战略。如同创业政策的连贯性,爱尔兰一直都在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爱尔兰吸引跨国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当地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满足了外企的就业续期,解决了劳动力的短缺。不仅自己培养人才,爱尔兰还采取大量政策,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优秀的劳动力到国内就业。于是,爱尔兰以外资为龙头,形成了一系列本土配套企业,这种辐射效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爱尔兰失业率大幅度下降,有时失业率甚至为零。

  刘军喜(媒体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