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平反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屠呦呦,中医,青蒿素
  • 发布时间:2015-12-15 09:45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仿佛一夜之间,中医就像一个苦守多年的偏房,终于等到扶正的日子。相对于藏医、蒙医,中医有个另外的名字,叫汉医。在漫长的历史中,藏医、蒙医被渲染了一些神秘色彩,而中医则渐渐没落,对中医的存废进行过多次争议,毁誉参半。

  如今,提起中医,不少人还是持不信任的态度,怀疑、试一试、先调理调理再看,诸如此类。中医一度被认为是“伪科学”,但事实上,中医对人体的研究是系统科学的。

  南怀瑾曾经说过,中医研究的是生命科学,医书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用途。比如《伤寒论》应该是南方用的,但到了黄河以北,就要用《温病条辩》。这就是中医的灵活和复杂,不同的体质在不同的地域适应不同的气候,需要不一样的诊断。如果不加以区分,认为伤寒论放之四海皆通用,一旦不能见效,便怀疑古法不能今用,那实在是个人的见识智慧有限的缘故,而不能平白地冤枉了中医。

  再比如,有人曾一度认为经络是不存在的,而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祝总骧教授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终于用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证实人体14条经脉线都可以精确测定,并和古典经络图有惊人吻合。

  古代有上医、中医和下医之分,分别指医生的三种境界。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扁鹊告诉魏文王,自己的长兄因为是上医,在病症未表现之前就能把病治好,故没有他这个下医名气大。因为人往往只有身体难受了,生病了,才会想起医生,扁鹊在很多病人患重病后将其医治好,才得以声名远播。

  这种观念,从古至今似乎都没有变过。

  一位西医朋友说,人生病很多时候是因为自身的原因,个体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了,才导致病毒的入侵,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控制住病情的发展,为身体争取到自我修复的时间,尽可能延长病者的寿命。最终如果痊愈了,也是因为身体在后期的调理中,内在的环境改变了,细菌病毒无法适应改变后的环境,所以才消失了。

  由此可见,中医和西医是如此相通。

  虽然中医在中国一直饱受争议,但其在邻国日本找到了它重要的位置。在日本,中国的中医先哲如今仍受到顶礼膜拜,从江户时代开始,中国三皇之一的神农就作为医药始祖,受到医生尊崇。汉方药在日本是被普通民众认可的,福建漳州产的片仔癀现在依然很受日本人欢迎。目前,对胃溃疡有疗效的柴胡桂枝汤、对流感有疗效的麻黄汤等约150个汉方药处方,被列入日本公共医疗保险的用药范围,每年的销售额达1000亿日元以上,70%的日本医师可以开汉方药处方。而近段时间才慢慢在国内有所知名的酵素和纳豆,在日本早已普及。事实上,酵素最早起源于中国。在日本,超市药店中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到日本游玩都会大买特买。

  令人欣慰的是,诺奖引发的争议又开始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中医。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不断重视,国际对中医药的认可已经打开了一道门,已有多个西方国家为中医药立法,正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

  青蒿素的发现和屠呦呦获奖,不能说是中医的全面胜利,但至少让人对中医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对中医未来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有益的启示。

  曹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