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客家遍天下,唯有培田聚乡愁

  在梦里,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喊,不知那个声音来自何方,总是模糊不清;总有一个地方似曾相识,可是就是不曾记得它的模样。直到有一天被一张图片所吸引,青砖瓦黛,水绕厅堂,鹅卵石铺路;阳光柔软,轻轻地洒在村子里,村口的狗尽情地嬉闹,猫咪躺在地上慵懒地伸直了腿,这是一幅多么宁静和谐的画面。从那以后,梦里的那个地方逐渐清晰,成为了培田古村的模样。

  培田客家古村坐落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宣和乡境内,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这是一座有着800年历史,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它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让它名列“中国最美古村镇”,与宏村、周庄、乌镇、婺源等齐名。

  培田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古朴、“耕读为本”的客家精神,成就了培田八百年辉煌。本就是官宦商贾后裔的培田人,世代耕读结合,书香熏陶,纯朴而热情,哪怕路遇肩扛锄头的农夫,也是彬彬有礼。

  走进培田,走进客家人的沧桑历史,走进培田,走进原生态的村落环境。

  让人惊叹的民间故宫

  培田古村的布局尤为巧妙,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大体由六座学堂、两座书院、三庵、两庙、两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筑和二十座古祠、三十余幢民居,以及一条千米古街、五条巷道、两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构成了紧密有序、错落有致、布局科学的古民居建筑群。建筑用材为木料及砖,外墙为清一色防火砖,内建以木制构架为主,泥塑石雕、屋檐翘角、窗屏木雕、牌匾漆画,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无不体现出客家人的聪颖和智慧。

  培田明清民居建筑群整体布局已具相当水准,宗祠、住屋、寺院、碑坊、街巷、水道、桥梁等村庄建筑之需考量周到,配置得体,壮观和谐。就各式建筑而言,其建筑功用、外观构造、装饰色彩,均是上乘之作。

  村口,有一座醒目高大的青石牌坊矗立于道中。牌坊坐北朝南,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光绪皇帝为表彰御前侍卫、武将军吴拔祯而建的一座忠正牌坊。牌坊上的浮雕双狮舞绣球、双凤朝阳等图案已经斑驳地有些年代了,但匾额上“恩荣”两个擘窠大字还很清晰。

  经过牌坊进入村中,只见右手溪边不远的树荫下,一架硕大的水车在溪水的推动下缓缓转动,在哗哗的流水中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这久违的声音,恍如隔世的音符,低吟着动听的乡谣;古树、牌坊、溪流、水车,演绎着浓郁的乡村风情。再往前,则是一座独特的文武庙。庙宇分为两层:一层供奉孔子,一层供奉关公。文庙与武庙本人在很多地方都有见过,但将文庙与武庙合二为一,共同供奉的,只有培田村一例,这从另一方面表明培田人崇文尚武的传统。

  村子南边,是一个颇大的池塘,坐在池塘边的椅子上,隔着飘拂的柳丝,培田像一个对镜梳妆的美女,背靠青山,面临碧水,显得宁静而妩媚。池塘倒映着青山碧树,白墙黛瓦,婉然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沿村口主道往里走第一个看到的建筑就是大夫第也称继述堂,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继述堂建于光绪十年,历时十一年建成,它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十万巨金,成百余间之广厦。勤劳聪明的客家人把中原古老建筑艺术,结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创造成明亮、通透、多单元融合为一体,形成独具客家风格的“九厅十八井”建筑。

  官厅、大夫第、进士第等庄园式休逸乐型建筑,结构为“九厅十八井”,每座占地近七千平方米,是客家人将北方庭院建筑艺术与南方多雨的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相结合,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堂与庭院结合的大型砖木民居建筑。

  在培田像这样规模的建筑,在数百年间,共建起30幢类似的建筑。走进“九厅十八井”,那深深的天井,曲折的通道,大屋套着小屋,旁门挨着正门;回廊曲径通幽,四通八达,好似走进了迷宫,却又井然有序。尽管建筑层层叠叠,采光通风出水却无丝毫障碍;厅与厅之间既有通道相连,又有门户隔阻,使之各成单元,既利于大家族聚族而居,又不妨碍小家庭各享天伦之乐。整座宅院由青砖风火墙包围着,古朴而厚重;花厅云墙,飞檐翘角饰以琉璃花格漏窗,旁边题诗作画赋抒情对联;天井中鱼翔池底花圃飘香,诗情画意如歌如梦;嵌于墙内的窗户,用砖砌成“福”“寿”“喜”等各种繁体字形或图案,雅致美观,寓意美好……层层叠叠的砖木结构的高堂华屋,看似独立分隔,实又相互连接成一座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

  从继述堂出来往里走左手边会看到一条村间小路,路口就是敦朴堂。敦朴堂前是半圆形的卵石地面,比起街路、院内都低矮很多。每逢雨季这半圆形的卵石盆内积满了雨水,就像个聚宝盆。雨水不溢出去,用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敦朴堂的另一大特色是这里保留有雕版印刷书坊,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被誉为“中华文化明珠”。

  休息片刻,走过池塘上的拱桥,走进村中古色古香的小巷。小巷尽头,突兀地矗立着两根高高的石龙旗杆,中间是一座斗拱飞檐构成的门楼,上书“都阃府”三个大字,这就是蓝翎侍卫吴拔祯的府第,可惜的是,历经百年的古宅却不幸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毁于一场大火,只有这石柱、门楼、还有地上用卵石镶嵌出的鹿鹤同春的图案无声诉说着昔日的富贵荣华。

  漫步村庄,悠悠人文古韵和幽幽田园风光交相辉映,让人宛如来到一处客家人生息的密境。村中那条曲曲弯弯的卵石铺就的古街上,一栋古建筑便是一段沧桑的历史,都记录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走在培田的老街,随处可见油漆剥落的老店铺,依稀可见旧日的繁华;落寞的老街里似乎还回响着当年的叫卖声……

  在这条弯弯曲曲的老街上,除了店铺,和店铺改做住户的人家外,还有两座上百年的宗祠一一“衡公祠”和“久公祠”。培田人对先祖的敬仰源远流长,用他们的话来说是敬神不如敬祖。只见古街西侧久公祠、衡公祠,一座接着一座,让人目不暇接。而培田人十分重视祖祠的建筑,更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虽已陈旧得斑驳褪色了,但依稀还能分辨出当年建筑时的考究;古祠门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大厅高悬金色画匾,窗牖镂雕木刻;石柱刻出楹联,木壁绘上漆画。这两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宗祠不仅显示了当年工匠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更能体现出客家人的文化品味和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

  培田的超凡治世哲学

  古时的培田人是睿智的,他们的头脑不仅限于建造房屋,更体现于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对后世子孙的教育。培田的先民们有着超凡的治世哲学,完整的水利体系在当时的城市建造中亦是领先水平,就算放到现如今,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还有一点值得敬佩的是,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培田的厚重历史留下了无数的印记。

  穿梭于培田,最直观的感触是无处不在的水。那些纵横交错的水渠、水塘,构成培田发达的水系。静静的流水,从朴实的古民居中缓缓流出,带着自己身上所特有的那一种历史的味道。映照着周边万物,守护着村子的安宁。

  数百年前的建村者,极为讲究村落的理水。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暗沟,用来排泄家家户户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入石砌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滚滚而来”的聚财心理。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泻而出,乃因“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

  在培田,村中的排水系统主要由水圳、暗沟和水塘组成。在村中有二条水圳穿街过巷,贯穿全村,直通各户,是古时的自来水工程。沟水清澈见底村民足不出户,就靠屋旁这条流动水沟就可以洗涤生活用品。有的民居还在厅堂下设有陶制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爬动,起着排污清沟作用,别出心裁。村中老人回忆,过去水圳清澈见底,村里人就靠屋旁流动的圳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就算是现在,村中还有一口口水塘、古井,见于房前屋后。

  南山书院书香绵延,文风鼎盛。解放后,该书院改为“培田小学”。这个仅30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由此培养出的大中专学生有几百人,其中不乏教授、工程师、作家、画家……如书院门前清代尚书裴元章的题联:“距汀城廊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折射出客家人耕读文化之积淀。

  培田客家人传承“孝悌为本,耕读传家”与“业继治平”、“开拓进取”的传统精神,充分发掘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奋图强,逐步把培田发展形成耕、读、商并举的客家村落。

  培田古村,与大都客家古村一样,村中留守的大都是老人与妇孺,青年人大都在外打工或求学,剩下老人留守故园。村中民风淳朴,所遇的老人或妇孺大都温文尔雅、热情可亲,他们或在闲坐闲聊、或在忙里忙外,眼前处处一派祥和宁静的和谐氛围,让人不由泛起满满乡愁。路边散步的老人,看见陌生的游人的镜头,似乎被灼伤了一样,快步离开。在这样一个古老的村落里,人们的思想还是趋于传统,面对陌生的人总是带着一丝的防备心理。

  在村里慢行细品,领略这方厚重的悠悠古韵和浓浓风情。从村口的青石牌坊延伸到村中的青石板路,是培田最具看点、最具人气的村中老街,老街宽约两米,长约千米,两旁至今还保存着不少老式店铺,有豆腐坊、小药铺、剃头间、水酒廊、杂货店等,那朱漆陈落的老店依稀可见旧日繁华,冷清的老街似乎还回响着当年喧嚣……行走在鹅卵石铺成的旧板路,穿行在静谧深幽的老巷子,每一次驻足、每一处凝视,都是历史的感召。

  在村子里的角落里,所有的事物都是陈旧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新奇的。泥土是芳香的,家禽是随性的,就连房屋也是温馨的。它们是真实的、最质朴的存在。

  我漫步,在美中,朝着日出的方向;

  我漫步,在美中,朝着与太阳同行的方向;

  我漫步,在美中,朝着日落的方向;

  我漫步,在美中,在我周遭完美的土地;

  我漫步,在美中……

  ——《深入灵魂的漫步》印第安尼族吟唱

  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们不断的追寻,寻寻觅觅。我们访遍了名山大川,寻遍了名胜古迹,看厌了灯红酒绿;终于有一天我们开始醒悟,我们追求的什么,是在旅行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

  如今,客家人遍布全世界,却缺少一个心灵的居所,世界模样变得太快,唯独剩下培田完整地保留了客家的风貌。要想探寻客家文化,寻找精神的寄托,这里绝对不容错过。

  图文|李小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