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与路径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供给侧,十三五
  • 发布时间:2016-01-11 16:59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驾马车”拉动切换到供给、需求协调发力,更多“中国制造”终将成为世界典范。

  近期中央高层对供给侧改革频频表态,表明中央的经济工作思路已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转变为供给、需求“两手抓”,甚至将把更多笔墨用于供给管理。2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毫无疑问,供给侧改革已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

  “十三五”重在供给侧改革

  早在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这一思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十三五”规划建议通篇体现了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经济结构性改革在工作方针上要坚持“持久战”,在战术上要打好“歼灭战”,而且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十三五”规划建议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的做法,而是回到经济增长理论的本源,突出创新的作用,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

  杨伟民认为,与以往的政策相比,供给侧改革具有如下特点: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在2015年12月5日举行的中国民生经济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之一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对实现“十三五”规划蓝图至关重要。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时间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处于特别突出的位置上。

  供给侧改革基调确定

  “要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鹤2015年10月到广东考察时表示,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这就给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定了调子。

  很显然,供给侧改革核心的实质首先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其次是要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及时淘汰过剩产能,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侧重于微观机制的重构,提高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经济效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是要让资源要素重新流动起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上游产业;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加强产权保护,营造一个企业家能够有创新、创业激情的激励机制和环境。

  “可以通过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证照分离商事改革、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审批、健全金融市场等一系列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在西方供给学派视野里,政府减税、减少干预市场和防止货币滥发是关键举措。”王一鸣说。

  而在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看来,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改革从何处入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调控思路的重大创新,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何处入手,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在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打出“组合拳”。

  王一鸣认为,下一步化解产能过剩将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化解过剩产能要在化解存量和控制增量上同时发力。加快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挖掘传统产业升级潜力,并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促进市场出清;同时严格控制增量,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特别要注意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减少给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王军强调说。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多措并举。”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指出,2016年国家将通过一系列“降”帮助企业降低各个链条的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降低电力价格,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等。

  “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王一鸣表示,就化解房地产库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兼顾治标治本,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同时发力,在稳定房地产市场过程中,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形成长期消费预期。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强调,增加人口供给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供给,可能导致房地产库存更严重。从长远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对于供需的平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下一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眼于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意义。”王军指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等方面扩大有效供给。王军特别指出,“创新”在扩大有效供给的众多措施中成为亮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王军说,落后存量不能简单关门破产,创新就可以通过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达到用增量来化解存量的效果。周天勇也认为,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当前既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又要着力改善供给侧两方面的任务,财政政策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是必要选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进一步解释说,“当前提高赤字率仍有一定空间,但‘阶段性’强调的是要把握力度,财政和货币政策不宜过度扩张,防范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挥稳增长的政策效应。”周天勇则强调,高利贷问题也亟待解决,“现在整个民营经济已经趋向高利贷化,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很高,解决这个问题非常有必要,也是为了控制金融风险。”

  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从“三驾马车”拉动切换到供给、需求协调发力,更多“中国制造”终将成为世界典范,中国的经济奇迹将继续书写!

  文/本刊记者 王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