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杜祥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雄心勃勃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气候变化,气候治理
  • 发布时间:2016-01-11 17:10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认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积极的,这是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节点,备受瞩目。而谈判之外的声音也令人振奋,低碳转型已启程。大会期间,本刊记者就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等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

  这位经历多次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专家,曾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报道:“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您认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应如何理解绿色发展?

  杜祥琬:对于新常态,形式上人们往往理解为增速趋缓,实质是中国的发展到了新阶段,需要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过去依靠粗放式、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道路已经难以为继。新的发展路径的实质是更加重视质量的发展。

  可以说,提出绿色发展是一种觉悟。也就是不光要有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一定要有新的发展路径,即绿色低碳发展。实际上,应对气候变化与新的发展路径选择是一致的,因为应对气候变化是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虽是两个概念,但基本是同根同源。所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治理是一个工作方向,就是要促进我们走一个新的发展路径。应该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是相互支持的。

  中国报道:中国提交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INDC)被认为是雄心勃勃的,请问您作为国家自主贡献文件起草的参与者,制定这样的目标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杜祥琬:先说两个数字,一个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峰,一个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源发展,大家有不同的估计和意见,包括我们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所以,对于这些目标,科技工作者需要反复论证其必要性、可能性,需要把社会发展、能源、环境都考虑进去,才能最终得出结论。

  事实上,让中国的老百姓和世界来认识这一目标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一倍,也就是说,我们的单位GDP能耗过高。现在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从目前的情况看,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将会超过45%。而实际上,即便我们提出的下降60%至65%,也还没有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而我们制定的INDC目标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的自主贡献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应该说,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是积极的,也可以说中国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但这也是可行的。

  中国报道:您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为达到INDC的目标,中国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杜祥琬: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我国高耗能产业过多,比如水泥、钢铁、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如果再继续靠这些产业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最终损害的是我们自己。所以,中央提出要大力削减过剩产能,这说明我们不需要这么多高耗能产业。

  作为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省正面临巨大的削减产能压力。2014年,河北省钢产量近两亿吨。而最近国务院提出的未来五年钢铁行业要压缩总量8000万吨,其中6000万吨削减任务落在河北身上。这6000万吨钢当时发展起来是GDP,现在砍掉也是GDP,这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我们需要发展相对低耗能的第三产业,这样总能耗虽然还会有所增长,但不会像之前那么高。经济还要增长,但经济的内容不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而增加总的GDP。

  第二,要提高能效。一段时期内,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仍将是主导能源之一。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我们浪费了很多能源,需要在这些方面综合来努力,达到单位GDP能耗下降65%的目标。这样,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峰也就有了基础。

  第三,调整能源结构。在我国,煤炭占绝对优势。但是要力争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逐步下降,也就是煤炭消费总量和绝对量不再增加。如果煤炭不达峰,二氧化碳则无法达峰。因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煤炭和石油,这两者达峰后,二氧化碳才有可能达峰。

  中国报道:近期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又创新高,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低碳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杜祥琬:中国发展模式向低碳转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年来,中国做了一些低碳的实践,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并在全国进行低碳试点。实践证明,走低碳道路并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反而有利于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化路径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走高碳、高耗能道路的美国和加拿大,一类像欧洲、日本走相对低碳、相对低耗能的道路。事实证明,走低碳之路是能够通向现代化的。新加坡是绿色发展的典型。数据显示,1965年新加坡人均GDP是1500美元,现在是27000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是7000美元。新加坡一直是在保护环境中发展。因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什么。我们需要理解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路径。绿色低碳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而不是不发展,这种观念一定要转变过来。

  中国低碳转型的关键是优化能源结构,由传统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高效洁净利用煤炭和石油,并逐步减少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

  文/本刊记者 王芳 发自法国巴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