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恐归族”:恐惧何来?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春节,春运,催婚
  • 发布时间:2016-01-22 16:37

  春节临近,春运抢票也进入“白热化”。又逢一年春节团聚,一些人苦恼于返乡途中的“一票难求”,但也有一些人却因担心节日烦恼,对春节团圆百感交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就意味着团聚,但是近年来,有个新名词几乎每逢春节都会被舆论关注,这就是“恐归族”。近乡情怯,对于漂泊在外的他们,为何“恐惧”回家?

  恐惧催婚压力:80后单身感叹春节在劫难逃

  “85后”浙江小伙龚帅的回家“恐惧”是因为自己的单身现状,他预计,过年回家,被家人催婚已在劫难逃。前几年,龚帅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单身会给自己带来恐惧,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所面临的催婚压力越来越大,2015年更被家人安排了数次相亲,这让他感觉十分无奈。

  龚帅的老家在浙江金花兰溪市,他如今在离家不远的义乌工作。因为离家较近,工作之后,每逢长假节日,他几乎都会选择回家,不过近年来,他一回去,父母的逼婚唠叨都在所难免。久而久之,长假对龚帅而言,欣喜的同时也夹杂着恐惧。

  “在我们家乡,年轻人结婚普遍都比较早,与我年龄相仿的堂表兄弟最近两年基本都结婚了。于是,家人的注意力也就瞄准了还在单身的我。”龚帅说,对于催婚压力,其实不仅存在节日团聚,平时与家人的通讯联系中,压力也无处不在。

  作为庞大单身群体中的一员,如今,像龚帅这样因单身而背负催婚压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每逢需要与家人团聚的春节,“恐归”就成为他们的普遍心结。

  “春节回家,亲人组团催婚的场面我都可以预想出来。”龚帅无奈地说,自己当前的工作、收入都不算稳定,感觉还不具备结婚的条件。因此,回避是自己应付亲人催婚的唯一方法。

  恐惧红包压力:百元压岁钱已经难拿出手?

  与单身群体“被催婚”的无形压力不同,另一群“恐归族”的春节压力,可谓真金白银、实实在在。

  “每次春节,红包压力便会来袭!”目前在北京某文化公司工作的杨慧对春节压岁钱的“凶猛”深有体会。

  去年春节,杨慧和丈夫回了四川老家,由于家族特别大,家中孩子特别多,在他们近2万元的“过节费”中,压岁钱就占据了重头。

  “现在红包的起步价越来越高了,因为我们在北京工作,亲戚们认为我们挣得多就该包得多,100元的压岁钱现在已经很难拿出手了,发200元面子才勉强过得去。”杨慧说,去年春节,就发出了5000多元的红包,而这相当于她一个月的收入。

  去年春节,有媒体曾就春节红包做过调查,在参与调查的102人中,超过四成人在春节累计发出了超过1000元的红包。

  “如今,春节红包的起步价确实越来越高,100元的压岁钱真的已经越来越难拿出手了,尤其当前很多小孩会当场拆开红包,太少了的话,会很尴尬。”在北京一家IT公司工作的李达向记者吐槽。

  李达说,去年春节,自己总共包了近4000元的红包,其中,除了给孩子的压岁钱外,还要给几个长辈包红包,“虽然春节发红包是人之常情,但我积蓄并不多,这样发红包实在压力巨大。”

  恐惧攀比压力:年轻人因“混得不好”而恐归

  恐惧被催婚、恐惧压岁钱、恐惧“抢票难”……近年来,春节返乡人潮中,“恐归”一族可谓各有各的苦恼。

  2014年年底,有媒体曾发起“今年过年你回不回家?”的网络投票,结果显示,有近三成的受访者选择不回家,但是,颇为令人意外的是,他们中10.1%的人不愿回家是因为“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

  “混得不好,怕春节回去没面子。”在杭州工作的福建女孩郑洁就遇到了这样的烦恼。

  郑洁是个事业心很强的女孩,三年前,她刚从大学毕业,就选择结婚生子,生完孩子后,她就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自己则把重心都放在工作上。这几年,为了能拥有更好的前程,她选择和丈夫一起到更大的城市去打拼,最终她在杭州落了脚,成为了一名营销策划专员。

  郑洁说,如今,在家乡,与自己同龄的一些亲友大都在家做点小生意,收入也颇丰。“以前我们工资少的时候,就没少遭遇过个别亲友的势利眼。如今,虽然我们的月薪都在七千元以上,但亲友们仍是喋喋不休,认为我们目前的工作不够体面。”

  郑洁说,家人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回泉州老家创业或者选择去考公务员,但那并非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还是希望在大城市生活,但显然,这种想法是不会得到家人的体谅的。可想而知,今年回家,我们还是会面临家人的数落。”郑洁说。

  恐归族,拿什么拯救你们的幸福

  有人做过一个亲情的计算,如果我们一年能回去看父母两次,假如父母从现在60岁到离去的90岁,30年时间,我们能与父母相聚的次数只有60次!

  自私也好,脆弱也罢,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代人身上承载了父辈太多的爱和希望,他们才更不忍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当丰满的理想在现实的打磨下变得瘦骨嶙峋的时候,他们也在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承载现实的落差。

  但试问这样“娇生惯养”的一代人,又有谁不想在大年夜里,依偎在父母的身边,聊聊家常,嗑嗑瓜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想起家中白发苍苍的父母在路口等待的身影,又有多少“恐归”的儿女可以不落泪?

  其实不想留,其实很盼“归”,这才是每一个“恐归族”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吕春荣 编辑/陈标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