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范式也在遵循着物理范式,但内涵要具备一致性。
有人说“在第三次零售革命中演变:商业发展速度=商品×消费者的平方” 这个看似玄乎的概念,在跨界应用的时候,如此解释,过于草率。
如何把科学范式革命应用到商业中?各种现象和理论都可以证明,商业范式也在遵循着物理范式,但内涵要具备一致性。
爱因斯坦方程式解释的是能量与质量的相互转换问题,条件就是要在光速的配合下。那么我们对应的时候,也要找到商业理论中的相关性。在刚才的那条公式中的“商品”本身就很模糊,商品的什么呢?如果商品本身等于速度,就太离谱了。消费者的平方如何解释呢?这些都指代不清楚。
E在狭义相对论中是指能量,在商业理论中,它应该对应的是用户价值。什么是用户价值?就是让用户发现自己,越使用就越觉得它是自己的延伸。M是质量,在商业理论中,应该对应的是产品价值,也就是产品本身的功能。C是光速,在商业中,应该对应的是迭代速度或者学习速度,就是企业向用户学习的能力。
这个公式的含义应该是:用户价值(User Value)=产品价值(Product)×学习能力的平方(Studying)。当你的学习能力强的时候,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对等关系就越接近。手机业应该就是最好的例证。
他们之间是一个幂函数的关系,也符合了网络价值的规律。
产品价值
在信息时代,产品价值就是其交互价值,和产品本身包含的信息量有关。在此,提出一个公式:交互价值(产品价值)=信息量/规模。交互的本意是用户信息的来来往往,这是区别于工业时代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标识。信息可以为产品增添附加价值。标准化解决了大规模生产的问题,但却没有提升单个产品的价值量,甚至由于标准化生产对稀缺性的破坏,反而稀释了单个产品的价值。而信息则可以提升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信息量越大,产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交互产品的价值等于信息量除以规模。
在理解产品价值的时候,不要简单将其放在硬件类产品的范畴,比如具备交互功能的智能产品,对于传统形态的产品而言,一样可以产生信息。以罗辑思维为例,在罗振宇成功地利用内容打造了这个中国最有品牌价值的社群之后,便开始了社群电商的尝试。
有朋友是罗辑思维的会员,他已经养成了在罗辑思维上买书的习惯,而且还说“真不便宜!”而罗辑思维在跟书商签署渠道协议的时候,会有排他内容,即这本书只能在罗辑思维中售卖。如此,更加重了会员对其的依赖心理。
一本极度传统的书,在没有任何交互入口的前提下,却在无形之中成为了最具信息量的产品。主要原因在于社群本身具备信息生产和交互的能力,商品在社群中是作为“连接物”出现的,它在“存在”之前就已经被赋予了大量的信息。这个信息跟书本身的内容无关,而是社群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已经不是讨论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时代了,而是“人”成为了内容和渠道的载体。
应该看到,信息的两种存在形态:作为“流”的信息,以智能产品为主,信息通过产品在企业和用户之间流转;作为“场”的信息,以社群内产品为主,信息好像先验的存在,将每一件商品包裹得紧紧的。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企业对于用户信息的吸收能力。亨利·福特可能是商业世界中最不喜欢学习的人,他对于T型车的保守态度直接导致了被拥有更多品牌线和车型的通用汽车的赶超。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理查德·泰德罗在那本著名的《自欺》中,将福特作为开篇案例,可见这位资本主义开路人的傲慢对企业的毒害之深。而这本书,也被用做苹果大学的教材。据说,每一位进入苹果的人都要学习公司的失败史,为的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创新来自于开放和胸怀。
学习能力在最近几年,特指“迭代能力”,即企业将用户的反馈直接体现在对新产品或者软件的不断更新推出中。这是一种软件思维。
有意思的是,我们需要考虑当学习能力以光速的水平增长时,会出现怎样的状况?爱因斯坦认为,在光速中,物体的质量会变小。在商业世界中,存不存在这样的极限呢?
当学习能力趋近于无限大,产品的交互价值会失去意义。这是因为,信息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流”还是“场”,都无法准确形容以极限速度进行交互的信息状态。就像好《超体》中Lucy最后的形态一样,当她的思维和感官能力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在婴儿时候初尝到的母乳味道时,她自身就变成了信息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气化”。
如果产品真的具有极限学习能力的话,其存在也应该是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形。在这个时候,产品的规模化就不再成立,即使信息量无限庞大。
文/胡泳 郝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