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大逃杀”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一首《江湖行》道出江湖的风云变幻,也道出了江湖的残酷无情。

  中国的O2O市场就如同传说中的江湖一般,既有一夜成名的神话传奇,也有香消玉殒的一声叹息;既有受资本竞相追逐的宠儿,也有因融资失败而无奈离场的背影;既有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收编后的三足鼎立,亦有到家美食会、河狸家这样独立和倔强的存在。

  O2O是英文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意为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线下服务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很快达到规模。

  美国的Groupon是O2O鼻祖,也基本算是世界上第一家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帮助线下做生意的企业。在中国,随着美团、满座等团购网的兴起,O2O在2010年开始走进消费者的生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O2O在2013年开始走入社会各个角度,从外卖、打车到美容、家政,足不出户搞定一切的日子就这么来了。在各个创业路演活动中,10个项目8个是O2O,资本也冲在了O2O最前方。

  不过,在2015年这个可以写进O2O中国发展史的年份里,整个O2O市场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上半年还大手笔烧钱补贴争夺市场的O2O企业们,在下半年要么合并取暖,要么直接关门大吉。2015年底,一份“O2O死亡名单”把市场拉回了理性:O2O大逃杀处于进行时。

  如何躲过这场大逃杀?活下来的O2O企业总结——解决用户痛点、提高消费频次、稳定客单价、把握融资节奏。

  云洗车、口袋旅行、放心美、FitRoot……翻阅在资本寒冬和倒闭潮中阵亡者名单,无一不是在低频消费、缺乏资源的伪需求背景下大量烧钱,在资金无法支撑时宣告死亡。

  资本是理性无情的,投资人不会永远让一家企业无限地烧钱补贴;用户是O2O服务的主体,他们不会为了一份外卖饿着肚子等上两个小时,也不会对没有洗干净的衣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经历资本洗礼及市场大逃杀的O2O市场,在2016年恢复平静。浮躁过后,只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吸引用户高频使用并能真正挣到钱、拥有健康发展模式的O2O企业才可能活下去看到明天的太阳。

  文/李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