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技术的未来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量子点技术
  • 发布时间:2016-04-06 10:26

  显示技术如何通过产品化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的发展向来存在着不同的路径,在彩电产品中显示技术是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动因之一。可与OLED相竞争的量子点技术,是一种能发射纯色光的工程纳米材料。在这项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跨越成本和供应链堡垒实现普及应用,本期高端访谈邀请QD Vision公司CEO Mustafa Ozgen从技术和产品解读这项技术的未来。

  Q: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来讲,量子点技术现在处于怎样的阶段?其商业化进程又如何?

  A:2005年QD Vision创立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众多员工来自麻省理工,拥有250多项专利和待审专利,到2013年实现了商业化量产,这中间耗费了8年的研发时间和1亿美金的研发费用。8年里,为实现商业化量产,QD Vision一直在致力于建构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设计生产流程。

  从2013年开始,量子点技术开始商业化,主要以两类产品体现:应用于大屏幕的QD侧入式量子管,索尼、TCL、康佳、飞利浦的电视以及AOC的显示器;应用于小屏幕的QD薄膜,亚马逊的Kindle、ASUS Zenbook以及三星SUHD电视等。

  从具体的商业化进程来看,从2013年开始,索尼是第一个采用QD Vision的技术并且量产超过百万台的公司,2014年QD Vision的业务重心完全放在中国,目前从各大厂商的正式媒体发布可以看到:TCL的9700系列、海信的7100系列、飞利浦LC的27寸显示器,均采用了QD Vision先进的量子点技术。此外还有更多的设计和合作在进行当中,陆续会在2016年导入。

  更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是,从2016年开始,QD Vision将会进军小尺寸市场,比如笔记本、平板薄膜的量子技术,将会进行商业化量产。所以,在今年的下半年,QD Vision将会陆续有新的产品发布。这等于是说,QD Vision的触角将往小尺寸方面延伸,从过去大尺寸、中尺寸的方案,开始进入到笔电和平板市场。

  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青云创投(Tsing Capital)和德国的巴斯夫创投(BASF Venture Capital GmbH)将进行新一轮的融资,总额达2240万美元,将被用于公司的进一步研发创新,并加速公司营收增长。这两家公司不仅希望QD Vision可以大力拓展薄膜技术或量子管技术,亦期待除投资之外也可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合作。

  Q:量子点技术有哪些特点?未来发展的突破点是什么?

  A:对于显示技术而言, 除了成本、工艺、色彩表现,还有一个需要考量的是功耗,OLED作为自发光的LED,功耗比传统的LCD多了大概将近30%。我们承认OLED技术在穿戴装置上是有卖点的,比如说弯曲、背光模组放不进去的地方,OLED的自发光有它自身的好处,但是仅限于小尺寸的产品,大尺寸的产品在我们看来不会成为主流。

  量子点技术比传统LED色域提升50%以上,耗能比OLED少25%。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有新的标准和新的需求出现,这个新标准为BT.2020,也是此次CVIA大会的一个重点项目。此标准是将现行NTSC标准的色域范围从100%推到150%,就是说颜色种类增加了1.5倍。这款新标准结合了全新分辨率规格,诸如4K、8K,以及最新很火的高动态范围(High-Dynamic Range)。量子点技术能够轻易达到这项标准的 90%以上,无论是用其他荧光粉还是OLED,只能达到70%的范围。

  目前好莱坞制作影片都已采用4K+BT.2020做制作母带。在发布DVD或者影片时,必然使用这个高规格;而一般民间DVD规格仅采用BT.709或蓝光。但日本和欧洲,还有巴西世界杯,都已明确使用4K+BT.2020的标准来发布。所以,BT.2020已是全球电影制造业、广播业和体育业广泛采用的全新颜色标准。QD Vision希望更好地与国内厂商合作实现量产,使更多消费者可以接收和享受量子点技术带来的美好画质。

  文/郑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