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vs.需求侧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供给侧,需求侧,经济
  • 发布时间:2016-04-11 16:53

  自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在“2016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在全球总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中国现在需要推行更强的需求侧措施,如果没有需求侧措施,供给侧改革可能适得其反。这一观点引发了关于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之间如何实现均衡的讨论。

  在斯蒂格利茨看来,美国从1970年代后期到全球金融危机结束所推行的供给侧改革从很多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伤害:增长放缓、政府和贸易赤字增加、储蓄率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不平等加剧……部分供给侧措施甚至直接导致了美国和世界在2008年遭受的经济危机。这种看法的落脚点在于,供给侧改革最大的负作用,就是不会提振需求,而需求才是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真正需要的。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在本次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承受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和通缩压力。那么,中国政府是否需要推行更强的需求侧措施,以平衡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短期负面作用?不同的答案将意味着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同:如果强调供给侧改革,就要坚定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如果强调需求侧问题,政策重点就会继续放在扩大政府投资,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厘清中国的供给结构究竟存在哪些不合理之处。中国当前供需失衡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大量生产性资源被低效率的部门掌握,无效供给不断增加,导致内需不足。投资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和经济运行主管部门在诸多领域的投资、价格和产量等方面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影响供给体系格局。

  理论上,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供给侧能够自发根据需求侧的变化进行调整,恢复供需平衡。然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中,供给侧存在大量结构性问题,市场价格机制没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导致市场无法自动实现平衡。同时,供给结构的不合理,也使得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遭遇挑战,政策对需求管理、经济结构转型以及防范风险的边际效应递减。

  因此,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无法自发实现均衡的情况下,要求政府通过供给侧改革针对上述结构性问题进行调整。当前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中国经济走出本轮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完善市场机制,确保未来的资源配置合理高效。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来说,考虑到经济长期发展潜力,应当更加强调供给侧的强基固本,需求侧管理则主要是熨平周期性波动。所以,需求侧的政策应该是稳定的,对于短期波动应保持定力,只有在干扰了经济增长长期因素改善的前提下才进行调控。

  再进一步,中国最需要哪些供给侧改革措施?

  当前,有一种政策倾向是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核准手段来解决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例如不予核准产能过剩领域的投资项目。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很有效,实际上是以一种新的扭曲来替代原有的扭曲,无法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供给侧措施应该是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干预,减少政府直接参与资源配置,促进竞争。以去产能为例,去产能的核心不在于政府出面压缩产能,而是要创造一个市场环境,让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能退出。政府的政策还应注重重如何防止过度整合。从长期来看,过度整合是一种“不利的”供给侧改革措施。

  因此,供给侧改革应侧重于以经济手段理顺市场机制,使市场在调节供需平衡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则应创造让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弥补市场失灵;而非寄希望于通过行政手段实现人为的均衡,导致走向过度调控的极端。

  总而言之,中国当前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结构性改革两方面的挑战,实现政策平衡和找准政策发力点非常重要。一方面,要避免经济增速放缓和通缩互相强化,导致经济陷入断崖式下跌的风险;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经济转型期盲目扩大刺激,因不恰当的宽松政策放大结构问题。最根本的出路,仍然是要推动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化的经济手段逐步替代以政府为主的刺激措施。

  (本刊编辑吴思执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