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繪畫學習甚麼?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攝影,繪畫,藝術,達蓋爾
  • 发布时间:2016-04-13 10:09

  攝影和繪畫是相互最有緣分的兩門藝術。自攝影術誕生一百七十多年來,一直互相影響、互相借鑒,難解難分。繪畫的歷史比攝影長得多,當然是攝影的老大哥(甚至可說是「老祖宗」)。繪畫藝術經過幾千上萬年的磨礪演變,發展得非常成熟,是豐華茂盛的參天大樹。攝影與繪畫結成忘年之交,得益匪淺,從事攝影的人都應當向繪畫學習,從中汲取豐富的美學養分。

  繪畫是攝影的宗師

  其實,攝影術就是由畫家發明的。

  19世紀初,西洋畫的描寫能力發展到了頂峰。不少畫家利用光學成像的原理,把戶外的風景透過小孔投射到畫紙和畫布上,用筆描繪下來作為畫稿,這樣的輪廓就比直接目視景物進行寫生更為精確。攝影術的發明者達蓋爾(Mande Daguerre,1787~1851)正是這樣的畫家之一。1839年,達蓋爾以一幅金屬版的影像作品《巴黎寺院街》,向世界宣告了攝影術誕生。

  然而,攝影術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表現客觀世界的方法,引起了視覺藝術的徹底革命。攝影術的發明極大地影響了繪畫的發展。畫家們驚覺自己辛苦追求的肖真描繪,竟然不如攝影照片來得真確。於是,一些畫家轉行當了攝影師。更多的畫家則立定決心去追求攝影術難以達到的境界,他們掙脫客觀寫實的束縛,趨向強化、變形、抽象等手法,強調形式美,走進表現自我感受的天地。從19世紀中期開始,各種藝術流派風起雲湧,印象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抽象派……匯成了現代藝術的洪流。

  攝影一方面引發了視覺藝術的變革,一方面又被繪畫藝術影響,在一百多年中不斷演變。起初,攝影被作為繪畫的一種方式,用來模仿繪畫或追求畫意的效果。有一些「攝影畫家」(這是我自創的名稱),攝影創作時會首先畫好草稿,按稿佈置人物造型一一拍照,然後把各個獨立的人物影像併貼,構成一幅有故事性的畫面。有一派攝影家站在這種創作方法的對立面,提出攝影應該是獨立的藝術,不是繪畫的附庸,他們舉起了自然主義的旗幟,主張拍攝客觀自然的美。一些攝影家更強調攝影的本質和特長是「紀實」,形成了縱貫百多年攝影史的寫實主義主流。「真實感」成為攝影的最強項,獨佔鰲頭,是所有各類藝術都不可企及的。

  寫實派畫家們最明白這道理,於是不少人借助攝影的這一優勢,利用影像作為繪畫的參考。甚至有一些畫家把這優勢發揮到極致,畫得毫微畢現,比照片更加細緻逼真,他們被稱作「超級寫實主義」或「照相寫實主義」流派。

  而藝術攝影者(不包含紀實攝影者),往往都有追求「畫意」的傾向,他們明白巨細無遺、毫微畢現的影像很難展現「畫」的意境。「畫意」本身講究的是不被客觀真實束縛,表現超脫的「意境」,所以就用各種拍攝手法和後期加工使畫面變得含蓄、朦朧,有時要借助霧氣氤氳使景象若隱若現,就是不願拍攝得一目了然。又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把色彩、反差、線條、形象處理得非常強烈,讓人眼前一亮,差點把眼珠子也掉出來。

  觸類旁通各種藝術

  儘管攝影與繪畫有時會互相影響得如此極端,但我要強調的是,攝影與繪畫的相互借鑒不應只是表面形式的模仿。特別是攝影人,應向繪畫學習的主要是美學修養,而不是追求「霎眼嬌」。

  從事繪畫的人,特別是受專業美術訓練的畫家,多數經過刻苦的基本功磨練。中國畫講究的「筆墨功夫」,西洋畫講求的素描基礎和色彩學、透視學修養等,都要經過長期的藝術浸淫才能獲得,由此形成對美學的理解和藝術概括力,懂得判斷藝術處理手法的高低、好壞。

  而一般單純的攝影愛好者,多數沒有經歷專門訓練,許多人由便捷的數碼攝影入門,在「快餐式」和「羊群效應」的氣氛中學習,不易培養出對「美與醜」、「雅與俗」、「好與壞」、「高與低」的判斷能力。君不見,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攝影風氣偏向於輕浮、俗艷和跟風,拍攝者忽視了攝影的深刻性,而普遍依賴後期製作的矯飾。我認為過分矯飾是當今的「美學幼稚流行病」。

  其實,不少傑出的攝影家為我們作了示範。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擁有廣博的學識,在攝影生涯中廣泛吸收其他文化藝術的營養,例如文學、詩詞、書法、繪畫、音樂……構成了觸類旁通、相互調諧的精神世界。正是各種藝術素養的融匯,才形成了創造藝術意境的能力。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攝影者想在攝影作品上題字、鈐印、落款,他將會遇到位置安排、行筆走勢、字體大小、鈐印與文字的關係等等問題,常看國畫的人,就容易拿捏恰當。又如:把不同時空的影像通過後製組合新的畫面,將遇到是否符合近大遠小和俯仰變化的透視規律、色彩協調性、空間感、環境光源一致性等問題。不妨學學透視學、色彩學,就會少出差錯。

  陳一年╱圖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