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帝国的冬天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小米,雷军
  • 发布时间:2016-04-27 11:22

  小米式的“互联网思维”底下,其实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商业黑洞”。小米为什么不上市?因为,小米的繁荣是泡沫式的假象,其供应链、营销等等,要经得起经审计和质疑,可惜的是,这些内容我们无法看到。

  结合供应商渠道、分销端的真实反馈,一次又一次验证了标题—小米帝国,已经到了冬天。

  那年春天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2010年,小米公司正式成立,雷军和其他几位创始人一起确定了后来处处提起的小米铁人三项: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

  这种模式由软件层面的MIUI开始,契机就是安卓系统不够美观的UI和各种不舒畅的体验,于是定位服务于发烧友的MIUI以疯狂的“每周一更”的迭代速度规范美观统一的UI设计,轻松吸引了大量厌倦了原生安卓的发烧友,也带来了大量的粉丝,这是小米最初的基础粉丝,也是他们不计回报地围绕在小米论坛里,讨论、体验和反馈MIUI。

  有了MIUI奠定的粉丝基础,在安卓原生系统迭代优化效率低下的背景下,小米很自然地做出了面向发烧友的小米手机。与所有品牌手机都放在柜台里标注价格等客人的方法不同,小米第一个把手机拆解,并按元器件卖—比如,小米手机用的是全球最好最新的高通处理器、最好的三星内存条、最好的液晶屏—把这些最好的硬件集成在一起,选择了代工水准高的富士康(事实上,小米当初大量订单都由英华达完成组装)装配,再配合已经非常美观流畅并保持最快迭代速度的MIUI,这样接近完美的手机,只卖三星等品牌1/3的价格。不但如此,小米更是第一家将原本“这个手机比那个手机好”这样的模糊感受,以“安兔兔”跑分的形式来量化,给大众消费者完成了“怎样分辨手机性能好坏”的知识普及。

  除了上述几个第一,2011年的小米还是第一个非现货销售的手机品牌。注意,小米并不是要刻意做期货销售模式和饥饿营销,而是它受巨大提货款压力所不得已而为之。当时售价1999元的小米手机,成本约1450元,一次下单10万台(富士康和英华达最低起订量分别是10万台、1万台),按照定金30%算前期投入达4350万元,当提货时需要支付剩余70%达1.015亿元。小米当时根本没如此巨额资金去提货再现货售卖,即便有高通数百万美金的投资和加持。当时的小米做了两件事:

  第一、借钱提货。向谁借?当然是大的渠道商,只有这些大渠道商既能帮小米快速铺货(此处请忽略小米所谓没有渠道包袱的论调),也拥有足够的现金储备。

  第二、所谓的预售,也就是大家现在越来越反感的期货和饥饿营销,透支MIUI建立起来的用户和信任基础。虽然借了一笔钱,又收了一批消费者的购机款,可距离支付70%货款还有距离,所以—分批提货,按付款顺序发货,就这么发完一批再借钱提一批,小米调用员工在各个论坛造势,雷军也发挥个人魅力和人脉作用,在微博等社交媒体拉拢名人帮小米摇旗呐喊,动用水军配合营造小米手机热销的假象。这时候,小米手机热销的现象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融资很快一轮又一轮到账。分批销售、每次限量是小米没钱提货时没办法的办法,但这样的办法反倒让小米尝到了甜头,从此不可自拔,也造成了繁荣的假象。

  从小米2开始,小米手机的出货量确实开始攀升,这里说的是出货量而不是销量,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但随着小米这种压榨、试图甩脱渠道的做法,确实带来了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也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甚至连我们现在每天用的微信都得感谢雷军感谢小米。而雷军自创的所谓互联网思维、七字决,也纷纷被传唱,各种培训机构开始拆解小米模式,书市也大量写小米的书面市。故事讲得多了,讲故事的人也会信,雷军在小米2大获成功后越来越多参与各种活动出席各种演讲,以成功人士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进一步增加了小米的曝光率,又对小米品牌所谓的估值带来更多的帮助和背书。当然,这些所谓的七字决、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思维是雷军成功后总结的,所谓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没成功说得再对,也是错!

  积疴沉重

  惊险度过资金短缺难关的小米开始走向成功,预约、销量抢购的模式屡试不爽,估值也节节攀升,短短几年,所谓估值就高过在计算机市场苦心经营了30年的联想(2015年联想市值刚过百亿美元,而小米已达惊人的500亿美金),这种泡沫笼罩下的小米绝口不提上市,是雷军不想?他可是上市公司金山的董事长,上市后股票套现的甜头怎么可能不回味?一切只是因为,一旦上市,小米表面的繁荣就需要面对严格的审计,这一关可不是公布下出货量就可以糊弄过去的,所以雷军一直说小米暂时不考虑上市。那么,小米什么时候才会上市?才会给那些玩命奋斗的员工们回报?答案是—当小米的繁荣不再是虚假的,而是实打实构建的健康繁荣时,经得起审计经得起质疑时—可惜我们也许看不到这样的时候了。

  小米从小米2开始,出货量节节攀升,这样的快速发展,让小米从上到下逐渐得了大公司病,傲慢、强势、算计、自负、低效……

  如果说小米2的成功,让小米大获成功,那小米2013年开始逐渐构建所谓小米生态圈并一个接一个以不可思议的低价,试图掠夺性颠覆一个又一个产业时,就开始了小米帝国走向衰落的过程,只是没想到来的如此之快。

  小米2的成功,让硬件供应商们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惜一切代价主动压低价格迎合小米的要求,随着小米大企业病的深入,那些接了小米订单就以为能发家致富的供应商们,开始懊恼并再分包给更多、更小的分包商以图减轻压力。

  另外,随着华为、魅族等品牌对小米的步步竞逼,以及为干掉小米的而生的其他品牌,小米在供应商那里的议价能力开始衰弱,加上日益逾盛的傲慢,让供应商逐渐开始避开小米。也因为学习模仿甚至赶超的品牌越来越多,小米的价格体系越来越难维持,降价频率越来越高,那些原价囤货的渠道商和黄牛只能亏本清仓,而压在渠道和黄牛手上的小米手机的库存已达到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现在根本没人会去接小米的盘。

  小米的大企业病,还让小米变得盲目,以为围绕着手机、路由器、智能电视这三大硬件核心,配合MIUI,加持互联网服务和思维,就可以随意复制到其他产品领域,于是我们看到小米什么都不放过,每进入一个行业都用所谓极致的打法去战斗,然而虽然带来了这个产品品类的集体降价,但却让假货、抄袭、偷工减料越来越猖獗。为什么小米手机假货多?原因有几点:

  第一、小米看上去很热门,抢购的人很多,有利可图。

  第二、小米逐渐的傲慢和拖款,让供应商分包太多,导致那些承受资金压力的小分包商不得已地去做山寨小米的产品“贴补家用”。为什么说小米手机现在的假货少了?不是小米查假货的力度大了,而是因为小米在渠道里在市场上,再也没以前的号召力再没有优势,没有利润的产品自然会被冷落。

  为什么小米的移动电源假货多?小米试图以成本价销售移动电源,69元的价格打破了移动电源利润不错的传统规则。小米的做法,对珠三角数以万计的移动电源厂商是几乎摧毁式的打击,除了破产解散关门大吉,就是山寨小米,甚至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地去做移动电源,以前的移动电源最多是虚报容量,而现在可能买到沙芯、水泥芯的小米移动电源,因为全套小米套料可能低至11.6元!

  那么再看看小米的产品试图颠覆的行业到底怎样。手机行业,小米的地位逐渐被动摇和超越,小米NOTE这款神奇的产品一年可以有7~8次大小发布会,绝对不是偶然,何况供应商那里还压着大量的半成品等待小米提货给钱而渠道商也压着百万甚至千万的货指望消费者赶紧买走呢。电视行业呢?除了乐视的强力竞争,还有逐渐互联网化的传统电视厂商。手环呢?除了把手环价格拉低,让购买者保持一段时间的新鲜劲,依然还是个廉价的玩具,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路由器被诟病也不是一次两次,信号差、虚假宣传、各种BUG,显然也没有颠覆谁。体重秤呢?也没有颠覆。空气净化器的抄袭相信还有很多人记得。与美的联合发布智能空调看上去更像是为了在魅族发布会当日抢点曝光和存在感的拙劣表演。智能插座除了多了几个USB接口,并没有什么智能功能,也不能跟所谓MIUI有互动,而传统巨头公牛的反应速度也相当快,没让小米得到什么便宜。净水器?如果你是个理智的人,想必你会知道它绝对不会颠覆人们喝纯净水矿泉水等的习惯。

  去小米的官网看,除了手机、电视、路由器……居然还有若干其他商品在卖。雷军所谓的极致专注已经找不到了,“快”这个字跟小米已没有关系了,看看雷军微博下面那些负面评论就知道小米的口碑也荡然无存了。小米手机的质量依然被诟病,这几年都没改善。高管们忙着到处演讲到处接受膜拜,却把应该去提升的极致和专注抛到脑后。

  破釜沉舟?

  虽然,唱衰小米的每年都有,但小米真真切切显现颓势是从去年开始。证据是,在去年京东618大促中,小米跌下了榜首,但小米方面却说,其官网完成了小米最大的销量,反正外界不知道具体数据。我个人认为,供应链不仅在躲着小米,也山寨小米的东西去赚钱,曾经依靠小米赖以生存的渠道商和唯利是图的黄牛们,也开始逃离小米。

  雷军等高管不可能没意识到这些,各种投资各种合作各种产品,更像是小米病急乱投医的表现。小米已经进入一个怪圈—试图颠覆某产品,却难如心愿;再试图改变另一个产品,再次遇到波折。如此循环往复,小米帝国的根基正在动摇。依靠起家的粉丝已经成长,他们在面对市场可选项增多的情况下,变得更理性、更慎重。

  那么,小米应该如何挽回自己的颓势?首先,把小米拆开,分为几个事业部,独立运营自负盈亏,否则很难保证小米不会成为第二个凡客诚品;其次,小米手机事业部专注手机产品,逐渐找回属于小米品牌新定位的受众,提高产品品质,提升服务水准;再次,小米电视独立运营,加大内容合作,建立制播体系,完善小米电视生态体系,丰富电视周边设备品类,比如家庭音影中心、家庭投影等;至于小米路由器、手环、插座、体重秤等,能扔掉的包袱绝对不留,能精简的项目尽可能精简。

  其实最重要的是还是企业的战略选择:小米当年画了一个帝国的雏形,而今小米站在风口,一步一步的将帝国建立起来,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根基尚未牢固。而今,也只能硬着头皮上,继续一些表面的风光。改变,刻不容缓。

  文/周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