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阿甘 《钢刀》的另类“技术流”实验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导演,阿甘,钢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5-26 17:24
5月20日上映的《钢刀》可谓先锋的“技术流”实验电影。作为战争片,它没有一个实景拍摄的镜头,全部在绿幕前完成。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影片只有黑白两色,偶尔会出现红色。观看这部影片,需要佩戴3D眼镜。在影片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坐席上摆放着商家赞助的一款立体眼镜,用于观看《钢刀》预告片,意图提供独立观影的视觉体验,影片导演阿甘为其起名——“鼻梁上的IMAX”。
理工科出身的阿甘有两个身份——作为导演的“阿甘”,以及作为监制、编剧、特效总监、美术指导的“刘晓光”。在他操刀的电影中,通常两个身份都会出现。作为导演的“阿甘”,喜欢开拓新类型,即使作品饱受争议。在一种电影类型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常常会看到阿甘的电影。他的导演生涯经历了恐怖片、都市喜剧和特效大片三个时期,但真正把类型带火的影片往往又跟他没什么关系。《钢刀》的“冒险”结束后,阿甘又冲在VR技术前沿,今年即将开拍VR故事长片。
作为老板的“刘晓光”商业眼光精准。基于对特效影片将成为中国电影主流的判断,他成立金海岸影业,制作了《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下简称《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白骨精》),第二部的进步不可谓不明显。他的特效团队当初就是为了制作《大闹天宫》和《钢刀》两部影片成立的。阿甘告诉《综艺报》记者,金海岸影业今后有三大目标:一、只做特效电影;二、只做3D电影;三、只做“另类”电影。“‘西游’系列这样的高投资特效电影我们还会做下去。《钢刀》是极致的实验电影,我也想通过这类电影来试探中国有没有这样的观众。中国电影的品种太少,很多类型还有待开发。”
专访中,阿甘与《综艺报》分享了《钢刀》的技术实验,以及他对VR电影的前瞻思考。
《综艺报》:你为何想要做《钢刀》这样一部电影?
阿甘:我拍电影喜欢在形式和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钢刀》故事灵感来源是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形式感深受《罪恶之城》《斯巴达300勇士》影响。我最终决定把它拍成视觉系电影,淡化故事背景。整部电影从2010年开机,2016年正式做完,断断续续做了差不多5年时间,我们对数字影像技术的运用也经历了摸索的过程。
《综艺报》:《钢刀》为什么做成“3D+黑白”形式?这两种特性似乎是矛盾的,如何把它们嫁接在一起?
阿甘:形式即内容。电影前十分钟是彩色的,表现温暖的兄弟情。命运把他们抛入残酷现实之后,电影就变成“黑白红”三个基调。“黑白红”既是色彩名词,也有政治寓意:正邪如同黑白,红色隐喻血、残酷、热烈。
3D和黑白结合的确很有难度。画面的立体感需要依赖色彩元素。当色彩被抽掉,画面就不丰满了。为弥补色彩的缺失,我们主要运用空气中的浮尘、飞絮来帮助营造立体空间效果,还有道具摆放、光的透视等等。为了达到高光比,我们用手工调整了19万格画面。
《综艺报》:据说影片是用全3D实拍,而且全部在绿幕前完成。为什么要这样做?
阿甘:我们是全3D拍摄,但最后几乎所有镜头都是2D转3D。这取决于我们对于3D认识的转变。开始拍《钢刀》还是在2010年9月28日,当时业内还有“真3D”和“伪3D”的迷思,似乎实拍才叫“真3D”。在《钢刀》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悟出来,不存在真假之别,只有恰当与不恰当。很多实拍3D效果并不好,因为有物理限制,2D转3D反而可以突破这种限制。
我们没有一个实景拍摄的镜头,因为要达到光比要求,实景拍摄没有用,必须在绿幕前拍。虽然我们拍摄时动用了两部机器,但3D是为了呈现立体效果,绿幕最后被拿掉时才发现,这样拍出来的3D很假,所以决定把所有立体镜头都换成2D,之后再做2D转3D。
《综艺报》:最后呈现的效果和前期设想差别大吗?
阿甘:差别非常大,因为在绿幕前拍摄,所见非所得,很难在实拍时判断最终效果。这也是我们没有一口气拍完的原因。2010年,我们团队对数字影像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都很有限。这几年通过《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的锻炼,积累了经验,成长了很多。
拍摄《钢刀》的时候,因为每个片段的技术重点不一样,我们就一段一段地拍。先针对这一段所要的效果进行技术测试,掌握之后先拍摄一段,拍完就制作,做完再去印证之前的设想。每一段皆是如此。拍摄到后面我们就比较有经验了,不必再测试就可以直接拍。整个过程断断续续五次,过程非常曲折,尤其还涉及要协调两位主演李东学、何润东的档期。
《综艺报》:影片的特效镜头有1800多个,超过《三打白骨精》,制作难度如何?影片似乎并未因此耗费巨资?
阿甘:难度比《三打白骨精》高。经过了《大闹天宫》的实践之后,我们学乖了,《三打白骨精》减少特效镜头,降低技术难度,多了一些花俏效果。我这次试图用《钢刀》挑战数字图像科技。一般的战争片都会进行实拍,我想我是第一个用全绿幕拍摄战争片的。这部电影更像我对数字技术的深度测试。
《三打白骨精》1500个特效镜头,花费超过1亿元。《钢刀》按照市价可能得两亿元以上,但它的特效工作都是在我们公司内部消化的,整体投资是一部中型制作的费用。
《综艺报》:在这部影片中,你是导演、编剧、制片人,又是美术指导。为什么总是喜欢身兼数职?
阿甘:主要是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钢刀》项目一运作就是五六年,身兼数职也是无奈之举。另外,像这种另类的视觉呈现方式,在国内也几乎找不到有经验的工作人员,都是自己试出来的。
《综艺报》:你一直对电影新科技非常感兴趣,《钢刀》预告片尝试了立体眼镜。你认为今年开始流行的VR技术会如何影响电影的未来?
阿甘:我觉得VR的出现,可以让电影多一个流派,但不可能颠覆电影法则。从拍摄角度,VR的技术含量是零,不过是拍了球形画面,利用接图软件把画面拼在一起,投放到眼镜上。VR技术是在眼镜上,不在拍摄上。
但形式的变化会给叙事手法带来改变。以我自己的想象力,很难预测它会否形成新的戏剧形式。戏剧发展3000年,早已形成具体的程式,演出的人始终在视觉中心。但VR的出现把舞台取消了,天上地下都是舞台,到底应该把主要演员放在哪儿呢?我们希望观众聚焦在剧情上,虽然有可能会出现某些小把戏,但VR出现以后,万一关键细节出现时观众转头了呢?我很难想象VR怎样把戏剧发展下去。
《综艺报》:你接下来会涉足VR电影吗?
阿甘:我今年会拍VR剧情长片,也会很有实验性。剧本成形了,我们正在测试技术。视角的存在必须要有合理的假定,因为VR是沉浸式的体验。假如我们把主角设定为摄影师,观众就可以代入他的视角。另外,观众也需要适应过程,就像过去大家不适应3D,现在也都基本适应了。
文/喻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