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援减配预警中超危机

  • 来源:足球报
  • 关键字:外援,足球
  • 发布时间:2016-06-20 14:47

  6月16日,在贵阳召开的中国足协2016年注册工作培训会,一条有关中超外援注册人数变化的PPT引来敏感话题——中超“4+1”外援注册人数可能要在2018年变成“3+1”。外援减配?按中国足协联赛部主任马成全的说法:确有此事。但在一个看似普通的注册工作培训会上不经意间放出这个重要信息,显然是经过一番考量的。毕竟,在联赛中段先放消息吹风,后听各方意见,也比较尊重民意。

  按现在中超的热度,外援数量减配,似乎有点儿逆时代潮流,毕竟,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超联赛版权费用的飙升、大量资本的进入、高水平外援的引进,球迷人数的剧增,都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世界第六大联赛的头衔也落到了中超头上。

  百度“第六大联赛”,发现这个热搜词最早来自前中国足协副主席魏吉祥,他曾在去年7月的一次会议上说过这样的话:“我相信,中超联赛一定能成为世界的第六大联赛。”可转年,魏吉祥退休了,世界第六大联赛更多体现为夺人眼球的数据指标,比如5000万欧元的特谢拉,4200万欧元的马丁内斯,以及拉维奇等世界级球星加盟中超。比如,仅次于英超的20392万欧元的外援转会费。比如,5年80亿的天价版权费……

  当然,当中超版权费最终凭借所谓资本运作模式谋求收益后,提升中超国际知名度、给中超长脸的,最终还是明星外援,本赛季中超第6轮,富力与苏宁、申花与华夏的两场比赛落地巴西、法国和土耳其等国家电视台,似乎在说明中超正在向全球足球发达地区施加影响力,也正好说明,中超联赛夺人眼球,靠的是不是联赛整体水平有了质的提升,这个世界第六大联赛是靠钱砸出来的,是靠花钱买外援换来的。

  只是,大牌外援的到来,在给中超带来繁荣的时,也带来了很多副作用。其中,外援身价的虚高就是一个大坑。买大牌,远的有德罗巴闹上国际足联,近的有恒大、苏宁、上港们不惜重金、以溢价数倍的方式将大牌们收入囊中。不能否认这种近乎疯狂的投入带来的积极作用,但钱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投资回报率、俱乐部长远发展、足球青训基础等规律性问题方面。

  而对这个问题,国务院在做顶层设计时并非没有觉悟,在2015年3月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里,就有被提及和具体要求,《方案》明确要求研究限制高水平外援引进政策,重点提到“研究引进高水平外援名额限制等相关政策及决策机制,处理好外援引进与本土球员培养的关系”。中国足协当时在对俱乐部进行摸底后,曾确立中超看齐亚冠为“3+1”、中甲在扩军后改为2名外援的大方向。

  在全球化时代,外援配额制度的变化,一直是成熟职业联赛不断破解的难题。比如说,欧洲职业联赛外援制度的成熟就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3外援政策、90年代的“3+2”外援政策,以及本世纪以申根条例为基础上的不限欧盟只限非欧盟的外援政策。

  在中超联赛中,外援政策也发生多次变化——2004年起注3上2,2007起注4上3,到2009年注册“4+1”,上场“3+1”,再到2010年的亚冠参赛队可注册7外援、上“3+1”。2012年联赛中途,恒大曾主导将亚冠参赛队外援改为可注册7人。但在2013年,中国足协恢复了可注册5外援的政策。

  为何外援的人数成了博弈的焦点?对多出来的一名注册外援的认识不同是关键,豪门球队觉得这是保障,而中小球队则认为这是对外援资源和俱乐部资金的巨大浪费。同时,教练换人时,绝大多数会首先选择外援替补上场,挤压了本土球员接受锻炼和提高的空间。因此,多数俱乐部有外援减配的建议。

  现在,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足球职业联盟,是英超联赛。而从去年开始,中超理事会不断去英超学习和交流,包括最近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办公室到各中超俱乐部调研,其目的都是在为成立中国足球职业联盟寻求支持。其中,一些俱乐部表达了对资本足球的担忧。值得注意的是,一则由《第一财经周刊》发布的2016年中国最新城市排名对全国338个城市进行了分级,其中一线城市4个,新一线城市15个,二线城市30个,三线城市30个,四线城市90个……套用这个分级,16支中超球队有9支(恒大、国安、上港、申花、富力、绿城、泰达、苏宁、力帆、宏运)在一线和新一城市,有3支在二线城市(鲁能、亚泰、建业、永昌),有1支在三线城市(华夏),有1支在四线城市(延边)。

  中超版图如此分布,凸显了在资本足球进入中超和中国足球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有经济实力的俱乐部一方面通过重金,买入其他俱乐部的优秀球员,以及整支梯队,以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造成了人为的此消彼涨的中超生态。另一方面,水涨船高的球员薪资、赢球奖金,反过来又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俱乐部不堪重负。同时,这种不够理性的投入也会刺激外援坐地涨价。中超联赛这种无序竞争,使得球员的薪资、转会费、赢球奖金占据了俱乐部总投入的大头,俱乐部无力再去发展青训和加强自身建设。日积月累,俱乐部只能积弱,谈何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在市场经济中,制度重于技术。在中国足球职业联盟筹备阶段,应制定球员工资占比俱乐部总投入的规则,即合理限定球员工资总额的比例,让薪资和奖金的支出不会超过俱乐部总投入的50%,制定促进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挤掉目前资本足球运作过程中的泡沫,把投机足球俱乐部的行为变成真正投资俱乐部的行为,增强俱乐部的自身建设和在当地普及足球的社会责任。

  从这一点看,中超外援减配只是挤掉联赛泡沫的一个手段,外援减配只是中国足协避免联赛发生危机的预警动作。毕竟,作为俱乐部投资人,如果不是投机行为,而是投资行为,那么长期无法得到回报,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