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工业4.0”的首倡者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日本,工业4.0,藤原洋
  • 发布时间:2016-06-22 10:58

  ——访日本《第四次工业革命》作者藤原洋

  日本学者眼中的新工业革命。

  蒋丰: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5年了。这5年内发生了很多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变化吗?“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德国的“工业4.0”有什么区别?

  藤原洋:“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它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IOT,也就是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这是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要的技术支持。过去5年中,我越来越能感觉到,这种技术已经具备足够实力来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

  首先,我想说,我作为一个亚洲的学者、企业家提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与德国的“工业4.0”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和德国学者都认为,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打破了地球生态环境,第三次工业革命则重视可持续发展。我主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用信息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革命。

  相对来说,德国“工业4.0”概念的范围可能要小一些。它主要讲的是用网络技术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这是德国式的思考方式。德国的GDP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二产业,这在发达国家中很少见。为了强化这一点,德国才提出“工业4.0”的概念,这是德国本土化的概念。而我强调的日本版“工业4.0”概念的内容不仅是制造业,更是世界所有民族、所有国家、所有产业共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是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其中也包含德国的“工业4.0”。

  蒋丰: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关系日本社会、日本未来的重要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少子老龄化问题有什么关系?

  藤原洋:从世界范围看,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最严重,之后应该是德国和中国。 如果日本顺利渡过老龄化,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很好的模板。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会更长,如果新生儿不增加,平均寿命又增加,这必然会导致老龄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视的不是量而是质,做同一件事时消耗更少的能源,也可以称之为“单人消耗 较少型能源社会”。因此,以后的生活中,可以用更少的能源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中国的劳动人口减少还需要等一段时间,但现在的能源政策非常重要,要尽可能确保能够获得大量能源。像日本一样减少能源消费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提高能源效率,这种模式可以使“第四次工业革命”适应老龄化社会。

  蒋丰:您在书中提到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比日本要先进。那么,中国可以学习日本的什么地方?反过来,日本可以学习中国的什么地方?

  藤原洋:我认为,日本首先应当学习中国公司的构造,其次是企业家精神。要变革就需要推陈出新,成立新公司。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但每天成立的公司数目竟然是日本的100倍以上,这就是创造新产品的原动力,这就是企业家精神,这就是创业者们。日本生活在永远不变的旧体制下,这与中国完全不同。我也经常去美国,感觉这个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企业家才具有那种企业家精神,日本和欧洲都没有。因此,日本必须学习一下。

  反过来,中国在规模上有一定的优势,而日本则在质量上有很大优势,中国可以学习日本重视小地方,重视多品种少量生产。中国在大规模生产上具有优势,如果双方能互相学习就更好了。中国人喜欢考虑大问题,日本人喜欢考虑小问题。有时候应当考虑大问题,有时候也需要考虑小问题。

  蒋丰:最近,“第五次工业革命”这样的名词也出现了,您认为“第五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日本有什么优势?

  藤原洋:“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那肯定是“第五次工业革命”。要说“第五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超越人类智慧的机器人登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完成度也大幅提高,从多方面会超过人类。

  虽然机器人在多方面超过人类,但还仅限于记忆与运算。现如今,机器人还没有自己的意识,都是按照人类编程来完成工作的,从这一点上来看,还是人类要更高一筹。

  今后,电脑有可能自己编程。如果那样,电脑会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也有可能最终超越人类。这是一个问题,处理得好,可以引发第五次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便利。如果处理不好,人类可能会被电脑支配。人类一直都在开发新技术,有好的部分就肯定有不好的部分,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也造成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人类需要用更好的技术来治理污染。

  如果说日本在哪部分领先中国,那应该是工业机器人。如果日本与中国分享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国肯定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比如说汽车工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涂装机器人,一部分是焊接机器人。在这两方面,日本具有压倒性优势。

  蒋丰:对于日本制造的“工业4.0”,您认为应当注意什么?

  藤原洋:我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指在重视经济发展同时,更重视整体地球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德国的“工业4.0”主要强调提高制造业的效率。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重点是互联网。如果没有相互的连接,那是不行的。只在一个公司使用Internet of Things也是没有意义的。世界范围内的所有企业都参与进来,达到生产设备的共通才最重要。

  看一下日本的制造业可以发现,日本的网络连接是由单个汽车企业、单个机械制造商组成的。我是推动网络的人,我认为,即使是不同国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连接,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业4.0”。可是,现在日本没有这样做。

  我认为,国家间的竞争,随着时代变化已经没有意义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导致战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则不会。从这一点看,企业间的竞争或许会更好。跨国企业日本有、中国有、美国有、欧洲也有,选择合适的地区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样会产生雇佣关系,会推进企业的发展。拘泥于哪里制造的问题,我认为那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制造自己的优势产品,不论是中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或者是德国制造,都无所谓。产品“必须这里制造”的观念,作为企业经营来说已经过时。当今世界,最应该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文执笔者系日语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中文版《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文/蒋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