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税改缘何刹车

  在经历过去两个月的争议后,跨境电商税改新政暂缓一年执行,但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把剑仍旧悬在头上

  韩丙飞在郑州保税区做奶粉进口生意,他清楚地记得,2016年4月8日跨境电商税改新政实施前,保税区里每天都是快递员排队取货的热闹场景,而之后,整个保税区则人去厂空、冷冷清清,“别说人不来了,车来得都少了。”

  就连他自家网店的奶粉订单,也从税改前的每天200多单减少到现在的50单左右,缩水了70%。这让一年前还指望依靠跨境电商大赚一笔的韩丙飞心灰意冷,“一夜之间全都变了,几乎所有平台都出现订单大幅下降的情况。”

  税改实施不久,韩丙飞就被拉进了一个跨境电商从业人员群。这个几百人的群组在抱怨诉苦后,开始商量应对之策。他们将达成的政策修改意见通过保税区管理部门一层层递至国家财政部、海关总署等部门。

  2016年5月24日,国家海关总署发出通知,对保税模式和直购模式的税改暂缓一年实施。

  至此,跨境电商税改新政在实施不到两个月后,骤然刹车。

  “白名单”袭来

  2015年底,韩丙飞就听到了即将调整跨境电商税收政策的消息。和多数业内人士一样,他对即将出台的新政抱有诸多疑问和担忧。

  “当时听说要取消行邮税,改征消费税。”韩丙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行邮税是国家给跨境电商的政策红利,一旦取消,对行业肯定是个打击。”

  2016年3月26日,跨境电商税改方案出台:以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组合而成的综合税负取代已有的行邮税,但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在限制以内进口的商品,关税税率暂为0%;取消50元税款免征额。

  税改方案中同时提及将出台跨境电商进口的正面清单,即外界俗称的“白名单”。

  但当时,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税率调整上,鲜少人关注“白名单”。

  即便是那些关注“白名单”的业内人员,也并未对此表示出担忧。

  “内部消息说,跨境电商平台上现有的商品种类都会毫不意外地出现在白名单中。”国内某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蒋伟明(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甚至在新政正式实施前的4月7日晚8点,韩丙飞还在跟一同行开玩笑,说自己已经准备好迎接新挑战了。没想到,一个小时后,他就彻底笑不出来了,“政策跟之前传闻的有出入,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当天晚上9点,国家财政部、海关总署等11个部委联合公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以下简称“白名单”)。“白名单”共含1142个8位税号商品,包括部分化妆品、食品饮料、儿童玩具、配方奶粉等商品种类。

  尽管从数字上看,“白名单”包含了诸多品类,但蒋伟明却发现,这份名单仍然漏掉了很多热销品类,“一些配方奶粉、化妆品、液态奶、生鲜商品以及电器产品。”

  和韩丙飞同样在郑州保税区做奶粉进口生意的张勇,在看到“白名单”时直接傻眼,因为其中限制进口的一类配方奶粉正是他准备引进的,“都已经跟海外商家签了合同,也交了定金。”

  按照要求,清单内的进口商品免于向海关提交许可证件,其中直购商品免于验核通关单,网购保税商品“一线”进区时需按货物验核通关单、“二线”出区时免于验核通关单。

  “也就是说,只有在白名单上的商品可以走保税备货模式,没有列入白名单的商品需要提交相关文件,否则只能下架。”蒋伟明说。

  进不去也出不来的货

  “正式出台的的白名单跟此前传闻的有较大出入。”这让一向自诩消息灵通的蒋伟明颇为不解,“主管部门此前来企业调研时,我们明确表达过希望能在白名单上的态度,他们也表示了赞同。”

  根据腾讯科技报道,财政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三部委在2016年3月初去各个保税区调研后,确实列出了约1400种商品名单,跨境电商售卖的绝大部分商品都在名单里。

  此后,财政部和几个相关部委曾多次集中讨论到底要开放哪些品类,哪些品类必须加上更全面的备注,一直持续到4月7日“白名单”公布的当晚。

  最终的结果是:一些品类被删除,另一些品类则加上了特别注释。

  比如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必须向国家食药总局申请注册,其中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必须向国家食药总局备案。

  “目前在食药监总局备案查询的保健品才几百个,按照‘白名单’的要求,绝大多数保健品都需要备案、注册。”德国某保健品品牌中国区副总经理潘晓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但一款保健品产品的备案、注册时间至少需要一年半。

  “即使是现在去备案注册也要等到一年半之后才能买,这段时间商家该怎么办?”她说,该品牌旗下一款热销保健品单月销售量能达7万瓶,如果停止售卖每月要损失900万元左右。

  潘晓雯直言,“白名单”对于一些品类的限制条件太过苛刻,根本没有考虑到实际操作的难度,“即使这样规定有合理性,也要给商家和平台足够的准备时间。”

  韩丙飞记得,“白名单”出炉后,他的手机便一直响个不停,“很多人都在问,商品有没有在名单里,没有在名单里怎么办。”

  而蒋伟明所在的平台则在“白名单”出台半小时后就组织人员对照名单,试图调整商品类目。

  此时,海关系统已因尚未完成信息导入而陷入“停运”状态。

  “海关系统之前对应的是一般贸易进口编码,量较小。而跨境电商的编码是数量非常庞大。”蒋伟明说,这使得海关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系统对接。

  到4月8日新政正式实施后,跨境电商平台们发现很多售卖商品无法清关,只能下架。

  “当天几乎没有一单货能出保税区,外面的货物也进不来。”负责郑州保税区运营的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总裁徐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出单量降幅最高达96%

  “4月8日税改正式实施到现在,郑州保税区每天的出单量从以前的23万猛跌到目前不到10万,下降了60%,并且还在不断下降,入库量则为零。”徐平说,目前园区内跨境电商平台情况都不太好,哀声一片。

  聚美优品郑州保税区仓库的一名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4月8日当天,该仓库的出单量便由之前的10万单暴跌到4000单,降幅高达96%,“现在每天出单量也只有2万单,比之前下降了80%。”

  上述负责人说,按照“白名单”的要求,聚美优品上98%的跨境商品需要到主管部门注册备案,这其中包含多款热销的化妆品、食品、保健品,“很多商品因无法清关导致断货,整个平台上断货的商品已达到8000多种。”

  “现在仓库里原本的4条生产线目前只有一条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其余3条都已停工,仓库员工数量也从高峰时的3000多人缩减到现在的不足500人,80%以上都走了。”该负责人说。

  和聚美优品面临同样遭遇的还有专营海外化妆品的跨境电商平台——小红书。小红书郑州保税区仓库一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仓库在4月8日当天未出一单,“之后出单量较新政实施前下降了80%,人员也富余了80%。”

  数据显示,从4月8日新政实施到4月15日,进口单量锐减,郑州、深圳、宁波、杭州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单量分别比新政前下降70%、61%、62%、65%。

  出单量的骤减让业界颇为焦虑。

  “继续下去估计坚持不了多久就不行了,必须想办法。”张勇说,同行们开始联合起来商量对策。

  与此同时,徐平也与郑州保税区内跨境电商平台组成跨境电商试点联盟,联合国内其他多个保税区向财政部、海关总署等主管部门反映税改实施后的效果。

  4月13日,新政实施5天后,财政部关税司对外说明,目前跨境电商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时,暂不需要获得相关产品的配方注册证书,奶粉注册制在2018年才实施,进口奶粉获得两年缓冲期。

  两天后,第二批正面清单也随之公布,包含151个8位税号商品,补充了此前未列入名单的液态奶、生鲜水果、部分保健品等品类。

  但在张勇和潘晓雯看来,这仍旧不够,“因为增加的品类太有限。”

  政策反转

  不过,对蒋伟明来说,“白名单”的调整已经达到预期,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通关单——按照新政要求,网购保税商品在进入保税区的中央仓库时,需要按货物验核通关单。

  “新政实施前跨境电商只需申报,不需要通关单,只有一般贸易进口才需要通关单。”徐平说,新政等于规定跨境电商以后要按照一般贸易方式监管,不再享有此前的便利监管方式。

  “这就需要平台要向监管部门提交产品的原产地证明、卫生检验检疫证书,但很多平台并没有这些文件。”潘晓雯说。

  跨境电商从业者对于监管方式的意见也在随后被反映至财政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徐平也以跨境电商试点联盟的名义向主管部门提交了建议书,其中就提到“明确跨境电商的定位,将其与一般贸易彻底区分开”。

  4月18日,海关总署办公厅下发通知,放行跨境电商在税改前的库存:不论是否在正面清单中,免去通关单直至售完。

  但这并未达到蒋伟明的预期。

  “只是放行税改前的,税改后的还是得按照一般贸易方式监管。”他说,多数从业者建议取消跨境电商按照一般贸易方式监管,也有一些从业者提出暂缓执行的保守建议。

  据徐平介绍,此后,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多部门曾多次专门到郑州保税区等全国多个保税区调研这个问题,且对多数跨境电商平台提出的意见表示肯定。“于是大家基本上心里有底了,认为新政调整的几率很大。”

  蒋伟明说,多部委在调研之后一致认为新政需要作出调整,但到底是彻底取消新政规定的监管方式还是给予一定的缓冲期,仍然存在内部争议,“各部门还需要权衡。”

  5月23日晚,韩丙飞在群里看到有人发布消息称,主管部门已达成共识,新政将暂缓一年实施。

  一天后,消息得以证实。5月24日,海关总署发出通知,在2017年5月11日前,10个试点城市暂不执行对这两类跨境电商所售商品“通关单”和“正面清单”两个方面的相关要求。

  至此,跨境电商税改新政在事实不到两个月后,紧急刹车。

  在韩丙飞加入的跨境电商从业人员群里,多数人对这一政策拍手称快,但也有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暂缓执行并不代表取消政策,一年之后如果还是按照新政实行怎么办?

  “我们希望主管部门在这一年的缓冲期内能够找出更合适的监管方式,如果找不到,就继续按照税改前的方案实施。”徐平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河南郑州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