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降门槛,能吸引你吗

  近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从即日起,将个人投资者认购大额存单的起点金额从“不低于30万元”改为“不低于20万元”。

  管理层认为降低个人投资大额存单门槛有助于提高居民个人投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银行负债的市场化定价部分比重,同时对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管理、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也有积极意义。

  但此前,由于种种问题,如不支持转让功能等,手握资金的“大妈”们对大额存单热情不高。这一次门槛下降,能否打破市场冷清的局面?

  大额存单此前缘何遭冷

  余丰慧(财经评论员)

  2015年,工、农、中、建等9家银行启动大额存单业务,但成交都很清淡,个人投资者问的有、办的少,而追求投资收益的“中国大妈”们更不买账。

  大额存单不是中国的发明,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个金融工具的核心是采取市场化定价,以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制约,至于其可转让、可抵押、可作为一般存款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等属性,与市场化定价相比都是从属的。

  大额存单发行之所以遭市场冷遇,原因就在于背离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仍然是“坐在办公室里臆想”的管制利率定价的产物。

  2015年6月15日前,有消息传出,9家银行率先发行大额存单的利率是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果不出所料,发售时最高上浮40%。

  这里面或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几家银行涉嫌合谋垄断对大额存单进行定价;另一种是监管部门可能进行了所谓“窗口指导”,要求大额存单利率上浮比例不超过40%等。

  试想,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按40%比例上浮,则利率为3.15%,而按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的央行规定计算,一年期存款最高可得3.375%的利率,这意味着大额存单的利率反而可能低了0.225个百分点。

  这样一来,与其购买大额存单,还不如直接存款。如果再与随存随取、流动性超强的余额宝相比,大额存单的变现能力更是“弱爆”了。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长期在准计划价格的管制利率环境下生存的商业银行,没有接受过真正市场机制的洗礼,在市场定价上基本没有经验,或者根本就没有做好市场调查,而是沿用以往思维,大概测算出一个大额存单的价格就投放市场了,结果是市场完全不给面子。

  降低门槛意在提振投资积极性

  郭锋(农业银行员工)

  农行尚未接到总行降低销售起点通知,目前仍按照2015年6月15日颁布的《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个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为30万元,期限包括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18个月、2年、3年和5年共9个品种。

  此次降低门槛,应是为了扩大大额存单客户体量,提升产品销售数量,提振个人客户的投资积极性。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大额存单的发行可进一步提高银行负债的市场化定价部分比重,但据我个人观察,由于大额存单起点高,收益优势弱,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并非最好选择。

  年轻投资者倾向选择购买理财产品,年长投资者相对偏好买国债。

  理财产品的投资起点一般是5万元;50元、100元起就可购买2016年大热的国债,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1元起购。相比之下,大额存单门槛太高。

  收益方面,以短期来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达到4.0%,而有的银行发售的3个月期大额存单利率仅为1.54%。第三期电子式储蓄国债3年期的票面利率是3.8%,只有几家银行的3年期个人大额存单利率超过这一水平,例如,农行和中行的大额存单利率为3.85%,但农行设置的认购起点为100万元。即使以青岛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3.905%计算,认购20万元的大额存单和国债,3年后收益仅相差210元,大额存单收益优势极其有限。

  降低10万元的门槛,意义有多大?能够买得起大额存单的投资者往往是高净值人群,门槛下降的影响并不大,他们将会更看重收益,而这恰是大额存单的一个痛点。

  功能渐趋丰富,或促销售会升温

  谭浩俊(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

  在相继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放宽存款利率上限等重要举措后,2015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推出面向机构及个人发行的大额存单。

  尽管大额存单因品种不丰富、收益与理财产品相比没有优势、不支持转让流动性差等问题,一直不被看好,而随着发行主体多次扩容,目前其已成为各家银行的金融标配产品。

  尤其是2016年以来,银行密集启动了大额存单发行计划,大额存单在期限、利率上都有所调整,功能也日趋丰富。

  比如,大额存单在灵活性方面开始突破。目前大部分大额存单提前支取规则由此前按活期计算利率,改为更为灵活多样的靠档计息方式。此外,还有银行在大额存单的流通转让方面作了有益尝试。据了解,中国银行自2016年3月起发售的2016年第一期个人大额存单,宣布同步推出转让功能,这意味着客户可以在大额存单到期前,将其转手变现。

  我觉得从中长期来看,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大额存单或将成为个人投资者重要的理财工具。

  当前,中国理财投资,特别是适合普通百姓的理财投资渠道和安全稳定的环境并不算乐观。除了股市风险外,民间高利贷、高息集资正在崩盘,P2P高息平台老板“跑路”,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在下滑。在这样的环境下,资金资本避险情绪严重,要么短平快地炒炒葱姜蒜,要么一窝蜂地抢购收益率略高又有国家信用背书的国债,或者怀揣对银行的信任和“情怀”把大额存单当成投资首选,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大额存单本质上不是个人理财工具

  张博(金融理财师)

  凡是可以炒作的东西,随时都可能出现疯抢。

  2015年上半年抢股票,下半年开始抢房子,2016年前两个季度“蒜你狠”重出江湖、螺纹钢领衔黑色系期货狂飙猛进,国债比春运火车票还难买,比特币也疯狂追抢……这说明,个人投资者手中的存量财富潜力是巨大的,理财诉求是强烈的。

  为何大额存单难获青睐呢?

  从本质上来讲,大额存单仅仅是流动性保障的产品,而不是理财的工具。从各大银行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很少有普通储户咨询大额存单的业务,企业、机构等单位客户办理则比较积极。

  曾有专家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大额存单为利率市场化,以及如何发现利率走廊的合理利率水平提供了解决方法。如果只有长期贷款,没有这种吸进大额存款的短期业务,会使得长短利率的匹配出现问题。

  由此可见,大额存单这一金融产品的出现,令银行的金融能更加多元化,也给了企业一个“把预存转变为投资”的好渠道。借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的话说,“目前大额存单的不温不火正好反映这款产品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这样来说,既然大额存单本质上并非理财产品,门槛高、利率低、流动性差自然也谈不上是其最大“硬伤”甚至“原罪”。

  但既然大额存单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财功能,那么,单从技术层面来分析,首先,其流通转让功能还有待优化和提高。尽管中国银行已推出转让功能,但是只允许在每张存单的有效存续期内,于个人客户间全额转让一次。

  此外,大额存单虽然有5年期限的品种,但几乎没有银行推出,而国债5年期的利率为4.22%,长期限和高回报更能满足投资者锁定收益的需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