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产业回顾与展望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斗产业,多系统兼容芯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26 10:32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将北斗产业发展列为重点工作予以积极推进。2015年,中国相继发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积极推进北斗全球系统工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日益提高,但同时也面临运营服务比重较低的问题。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认为,2016年,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呈现GNSS多系统兼容和技术融合发展趋势,全球化和民用化程度将持续深入,产业规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和通信服务,是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国防的重大技术支撑系统,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北斗导航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2015年是北斗系统正式服务亚太地区的第三年,北斗在我国交通运输、气象、公安、民政、农业、国土等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北斗产业初具规模,已构建起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北斗产业链,第一代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等核心技术产品,性能价格比已经接近国际水平,销售量已突破了千万规模,而功耗更低、体积更小、性能更优、集成度更高的新一代北斗芯片已经突破了关键技术,即将投放市场,可以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等方面的应用需求,高精度的板卡、天线等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份额,改变了中国高精度卫星导航核心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北斗导航系统加快全球化布局
2015年3月,中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由亚太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截至2015年9月,中国共发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全球系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预计在2020年前后将实现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全球组网,实现全球区域覆盖。北斗系统将于2018年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初始服务的基本能力,到2020年形成全球的服务能力。
目前,北斗系统已在东盟各国逐步打开局面,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将逐步引入该系统。其中,泰国在2015年3月与光谷北斗签署《“中国-东盟北斗科技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设面向东盟、以泰国为主的北斗应用和服务产业支撑平台,推进北斗在东盟地区通信、交通、农业、旅游、航运、金融、电力、急救、公共安全、物流、物联网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应用。
核心部件国产率日益提高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主要包括基础构件、终端集成、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四个主要环节。其中,基础构件是卫星导航产业链的上游,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更是终端集成、系统集成等产业环节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瞄准北斗芯片和板卡市场,在国家政策和专项的扶持下,企业的研发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国产化程度日益提高。2015年5月,北斗星通控股子公司和芯星通发布全球首款全系统多核高精度GNSS导航定位芯片NebulasⅡ(UC4C0)。2015年8月,梦芯科技自主研发的北斗40纳米SoC定位芯片实现量产,它可同时支持美国GPS、中国北斗和俄罗斯GLONASS等卫星定位系统。2015年11月,中海达成功研制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板卡,可在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领域实现关键核心部件的进口替代,可支持中国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独立定位和国际主流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北斗多系统联合定位。
北斗兼容芯片呈现数量级增长
多系统兼容芯片具有抗干扰、高输出率等特性,可以实现高精度GNSS测量仪器小型化,尤其适合对于对体积、功耗、性能和成本有着较高要求的无人机、GIS信息采集、车道级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的多模多频高精度定位定向应用。
目前,与美国GPS或俄罗斯GLONASS兼容的北斗兼容机在汽车前装、智能手机、高精度应用、泛在位置服务和国际市场五方面实现了根本性突破。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销量跨越了百万台、千万台两大台阶。
产业链下游运营服务比重较低
在全球卫星导航产业中,运营服务占比最大,达到60%左右。而中国北斗产业中运营服务占比仅为17%左右,比重较低。目前,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主要集中在车船导航监控、电力和通信网络授时等领域,不能有效满足大众和行业用户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在位置服务、公众出行、智能交通、物流监控调度、应急救援等领域需求挖掘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足,在融合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方面的探索也不够深入,未来在实现“北斗+”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和突破。
GNSS多系统兼容产品成为主流
随着北斗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未来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产品的兼容性将逐渐增加。多模联合定位,已经成为国际趋势。由于卫星数量多,密度大,被遮挡的概率大大降低,可见卫星数也比单模有成倍增长,因此多模联合定位可以极大地改善导航定位体验,这也是GPS时代走向GNSS时代的标志性转移。北斗单芯片的成功研制,使多模联合定位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而GNSS的互操作能够带来导航、定位和授时性能的显著提高。宽带天线技术、高性能射频前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高速多核并行处理器的出现使多模GNSS信号接收机的小型化和广泛使用成为可能。
“3S+C”将引发新的投资热潮
随着全球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未来将更多地集合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及其地面配套设施的功能,共同构建形成面向时空数据共享及泛在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智能处理、协同工作等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综合卫星导航系统(GNS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实现“3S+C”技术融合发展,共同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业务能力,是将来重要的发展方向。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十三五”期间将构建形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基本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提供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华力创通、振兴科技率先进入遥感、通信业务领域投资,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加快建设“3S+C”业务板块。
导航与位置服务走向纵深发展
一方面,羲和系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信号正式播发将加快实现室内外一体化服务,拓宽导航与位置服务的范围。羲和系统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通信、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系统为基础,融合了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和室内定位等技术,可以实现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随着2014年4月羲和系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信号正式播发,相关芯片、模块、终端及关键设备的研制生产将有望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未来羲和系统在大众位置服务、交通出行服务、物联网、智慧城市、精准农业、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三维导航产品的发布将实现更加清晰的3D场景还原,提升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精确度。随着2015年12月高德地图三维导航的推出,将有效解决传统2D导航在复杂立交桥、上下桥以及三岔口等道路区产生的遮盖、视觉错误而导致的路线行驶错误等问题,并有助于促进室内导航更加精准。
民用市场将推动产业新一轮增长
未来几年,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日益完善,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芯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进入体系化发展和全球服务的新阶段。而随着航天卫星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卫星应用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融合,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民用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其中,在行业应用方面,工程测量、资源勘察、气象预报、农业精细化生产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将逐渐推广。大众市场方面,民生关爱将成为主要增长点,北斗智能安全学生证、北斗智能安全校园管理系统平台、老人关爱卡等将成为投资重点。另外,消费端定位导航服务将从原先单一的定位功能逐步延伸到消费、娱乐、社交等众多应用领域。
■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 田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