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遠,這麼近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余秋雨,文化苦旅,莫高窟
  • 发布时间:2016-11-02 10:22

  說來話長,大學年代某次假期的指定課外讀物,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那篇把王圓籙道士描寫成愚昧無知的《道士塔》,讓我足足憤恨了一整個假期,沒想到我與莫高窟的因緣竟起因於嗔怒的種子。

  這些年,當我從不同渠道接觸莫高窟,慢慢理解莫高窟種種前世今生,才發現敦煌對我影響早已昇華。這次主題刻意定為「潮拜敦煌」,為的也是想證明莫高窟從來不遙遠,壁畫上的每個小人兒都與你近在咫尺,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能夠順利完成這次專題,有賴敦煌研究院各老師的悉心安排。還有機會參觀平時難得一到的特窟,住在莫高窟旁邊的莫高山莊,感受所有遊客離開以後的「一個人的莫高窟」。採訪中還有很多主題無法提到的故事,都讓我感動莫名。猶記得初到的那天要到研究院員工餐廳用膳,怎知道在迷路之際突然跑出一隻小狗,下意識怕「惡犬勿近」,怎知道這隻善良的狗卻一直領着我安全抵達目的地。

  在莫高窟近5萬多平方米的壁畫當中,讓我感受最深始終是254窟。這座開建於北魏年代的洞窟,北壁東側繪有難陀離開妻子出家因緣故事。南壁繪有薩埵太子捨身飼虎,講的主題都是:放下的精神。同樣的「本生故事」在後期開鑿的洞窟中都有出現,但論藝術成就及表現手法,都沒能超出254窟,在我參觀的當天,巧遇在洞窟進行臨摹的趙俊榮老師。我問老師臨摹了多久?

  「10年」。他的輕描淡寫卻讓我內心激動不已。

  趙俊榮老師來莫高窟時只有22歲,當年就坐在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長段文杰老師旁的小櫈用毛筆一筆一筆開始畫起。如今他已年過花甲,卻是唯一一位堅持到洞窟實地臨摹的老師。每天9點他就帶簡單的乾糧到洞窟,然後臨摹至窟區6點最後班車前離開。那天窟區又刮起了沙塵暴,老師風雨不改,為的是想把254窟作為退休前的「最後作品」。後來我有機會跟趙老師到第一任院長常書鴻老師墓地拜祭,只見他一到墓地,馬上雙手合十,肅然起敬……

  負責打理莫高山莊的汪冶明可以說是「莫高第二代」,35年前隨父親千萬個不願意來到敦煌,最後還是一留又是大半生,去年還協助父親汪泛舟出版了《敦煌詩解讀》。在這些老前輩眼中我看到的豈不是跟常書鴻老師一樣的精神?謹以此主題送給每位喜歡敦煌的人,但願敦煌精神一直在每個人心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