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拜敦煌(一)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莫高窟,敦煌
  • 发布时间:2016-11-02 10:51

  千多年前,到莫高窟朝聖可謂歷盡艱辛。如今,坐蘭新高鐵6小時便可到達。莫高窟的旅遊方式也變得不再一樣。在數字中心先看《千年莫高》,再看8K高解像度的數字球幕電影《夢幻佛宮》,未入洞窟前,千多年前的菩薩、壁畫已讓你看通看透!

  敦煌壁畫被喻為生活百科全書,壁畫上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代生活、衣飾有時比我們想像更前衛。而莫高窟周邊的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也是組成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部分,同樣值得一遊。這一期,就讓我們一同穿越千年敦煌,潮拜莫高窟。

  那些年.敦煌

  地理環境從來影響着一個地方的歷史進程。敦煌,學者季羨林口中四大文明唯一交匯點,斯坦因的「亞洲的十字路口」,正正因為地理位置影響着她的前世今生。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最西段,北有馬鬃山(北山),南面有祁連山(南山)的支脈積雪融水給敦煌提供豐富水源,加上日照充足,地勢平坦,一直是理想的綠洲農牧業區。古敦煌的地域範圍要比今天大很多,還包括黨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即今天的敦煌市、安西縣、玉門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

  敦煌是吐火羅語

  敦,大也;煌,盛也。這是按照東漢應劭字面的解釋。比較世俗的說法是敦字的變體有「燉」和「焞」,形容邊境瞭望台上的烽火光明煌煌,曰「敦煌」。但其實早在《史記·大宛列傳》:「記月氏族居於敦煌與祁連之間」。「敦煌」從此見於史冊。不過,敦煌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有大月氏、塞種胡和烏孫、匈奴等外族。有認為敦煌源於吐火羅語的都貨羅(Tokhara);源於其地所居戎狄語言(突厥語族)意為綿亘的大山;或來自羌語「朵航」對音,意指「誦經地」、「誦經處」。

  漢代已是萬人城市

  漢室初期國力積弱,無法抵御匈奴的擾掠。後來隨着漢武帝國力增強,一改對匈奴和親修好的性格。建元3年(公元前138年)聞月氏與匈奴有隙,遂遣張騫出使,欲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惜中途被擄獲,輾轉12年才能回國。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又再奉命出使烏孫國,四年後才回國。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意義深遠,打通了漢朝直接通往中亞的道路,史稱「鑿空」。後來這條經由中亞直通西方歐洲的陸上交通道路就被稱為「絲綢之路」。公元前111年,正式設立武威、酒泉、張掖和敦煌四郡。為了防禦匈奴,在敦煌郡北部修築長城,與酒泉長城相連,並在郡西北部設立玉門關、陽關,扼守西域進入河西、中原的大門。漢武帝建郡後,從中原地區遷徙大批人口移居敦煌,到了漢平帝元始年間,敦煌人口達近四萬人,漢人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

  出國都要用通行證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和中亞各國的直接聯繫,雙方使者往來不斷,中西文化交流從此進入一個嶄新局面,敦煌成為華戎所交的一大都會。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沿渭水西行,經河西至敦煌,然後分南北兩道。南道由敦煌西南行,出陽關,沿南山北麓,出蔥嶺;北道由敦煌西北行,出玉門關,穿白龍堆,沿北山南麓,到疏勒與南道匯合出蔥嶺。無論南道、北道,敦煌都是必經之地,敦煌成為了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敦煌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三國時期,敦煌太守倉慈率先給外國商人發放過所(通行證)。同時亦允許胡漢通婚,發揮了國際交往口岸的作用。在絲路上進出中原的各地商人都要在敦煌進行補給,敦煌的旅店,各項生意也應運而生。至唐代更為鼎盛,據說每天有早、中、晚三次集市,買賣十分興隆。到了五代敦煌城內有康家店、趙家店、石家酒店、鹽子磨店等,從各個方面反映敦煌生意興旺。

  莫高窟還是漠高窟

  佛教隨絲路的繁盛傳入中國。西行求法與東來傳教的佛教僧人都經過敦煌,加速敦煌的佛教發展。莫高窟應運而生。

  莫高窟最早開鑿的年代,根據現存的武周聖萬曆元年(698年)《李君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門樂僔在三危山下,見鳴沙山佛光初現,認為是佛祖的啟示,始建第一窟,其後又經北涼、北魏等朝代增補,歷時1,600年。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亦有說「漠」與「莫」通用,莫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姑勿論樂僔和尚是否按照三危山佛光的指引開鑿第一個石窟。選擇敦煌大興佛教之業,絕非巧合。一方面,來往絲路商人為祈求生意順利、平安回家,都需要求神保佑,在茫茫絲路上得到心靈的慰藉,世俗大家也紛紛出資開鑿石窟,保佑後代。另方面,敦煌地處荒漠戈壁腹地,在鳴沙山砂礫岩上修建莫高窟,坐西朝東,與東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冬季風沙從洞窟背面的西方刮來,吹不到洞窟;夏日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又成為天然屏障,使風沙無法直接威脅到洞窟。加上敦煌遠離中原戰亂,成了最安全的地帶。

  隋代建窟更勝唐代

  縱觀隋代歷史短暫,絲路卻一直保持暢通。加上文帝和煬帝宣導佛教,在敦煌大興開窟之風,38年的國祚卻建造了95個窟,成為莫高窟修窟最頻密的年代。唐朝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和安西四鎮,並在敦煌和河西走廊設立河西十軍,絲綢之路全線暢通無阻,形成「伊吾之西,波斯以東,朝貢不絕,商旅相繼。唐朝遺存的洞窟共計213個,佔全數的二分之一。

  天寶十四載(755)發生安史之亂,河西走廊從此落入吐蕃手中。篤信佛教的吐蕃大力扶植佛教,推動了莫高窟繼續營造。直至吐蕃發生內亂,沙州張議潮乘機率兵起義,河西走廊再次奪回。從此敦煌開始了歸義軍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時期,張議潮成為歸義軍節度使,並繼續大肆興建寺院和石窟。其後曹議金接替歸義軍,曹氏與中原及少數民族保持了穩定關係,為敦煌佛教藝術繼續打下基礎。

  明代變被遺棄的邊城

  兩宋年代,敦煌為黨項羌和蒙古族管治。篤信佛教的西夏和元蒙國君仍沒暫停營造莫高窟。但隨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陸上絲路衰落,敦煌失去了西域門戶的重要地位,莫高窟也告衰落。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明政府遷徙沙州百姓至肅州境內,劃嘉峪關而守,敦煌被孤懸關外,曠無建置兩百年,作為國際大都市的敦煌從此退出舞台。

  甘肅地名敦煌存

  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廷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為敦煌縣。由於都是由甘肅而來的移民,因此很多甘肅的地名都能夠在敦煌找到,甚至出現「甘肅地名敦煌存」的說法。敦煌市西的「肅州鎮」,是雍正年間由肅州移民過來,肅州名字即現在的酒泉市,於是有了肅州坊、肅州堡、肅州廟村。月牙泉鎮有蘭州村,叫作蘭州坊,是雍正年間從蘭州府遷移過來的。轉渠口鎮的漳縣村,早期居民來自甘肅漳縣,建立了漳縣坊。鹽茶村是雍正年間由當時的甘肅省鹽茶廳(即現在寧夏海原縣)移民而來。雍正遷民是敦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民。在此之後,仍有移民陸陸續續遷至敦煌。

  藏經洞文物流失怪誰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清政府處於內憂外患的年代。八國聯軍侵略,對遠在邊關的敦煌更無暇顧及。此時的莫高窟主要由上寺和中寺的喇嘛僧人看管,但他們對洞窟沒有多大的興趣。這是給王圓籙道士充當住持的大好機會,於是他以修窟補佛的名義,每天掃窟,也到城外化緣。5月26日,王圓籙在清理莫高窟積沙時,偶然發現這個小室裡藏有不知名的「寶藏」。他即向當地官方報告了藏經洞之事,卻始終得不到重視。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國斯坦因、法國伯希和、日本橘瑞超、俄國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陸續抵達敦煌奪寶,並以種種不公義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文物從此慘遭劫掠,流散於英、法、俄、日等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

  縱觀藏經洞發現,出土自公元四世紀至十一世紀的古代各類文獻資料及文物藝術品約五萬餘件。內容包括天文地理、買賣契約、醫藥、文學等各個領域,當中還包括龜茲文、粟特文、梵文、突厥文、回鶻文、八思巴文、契丹字、女真字、于闐文,古藏文等中亞和少數民族文字。「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這是學者陳寅恪對敦煌的評價。敦煌學,從此也成為一門顯學,成為中外學者爭相研究對象,迄今未止。

  守護敦煌四代情

  王旭東簡介: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蘭州大學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古遺址保護專家委員會主席;日本東京文化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訪問學者。

  信仰的力量──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訪問

  不同於前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不是藝術或考古專業,而是以理工科出身,專長於文物修復與保存工作。回顧在敦煌四分之一的歲月,讓他默默留守敦煌,依靠的是:信仰的力量。

  比起老前輩們在敦煌那個年代,或許王院長的確幸福很多了。

  他清楚記得1991年3月3日第一次到莫高窟的情景。他一路從蘭州坐車到來,雪終於停了。他帶着大學野外實習到麥積山石窟參觀的想法,還有他父親在莫高窟九層樓前的留影,來到了這個邊城。那一個靜悄悄的初春傍晚,他獨自一人於莫高窟外散步,內心強烈知道:「這個地方他會留下來。」

  直到現在,他還養成一個習慣,一有空便在九層樓對外的長櫈坐下來聽風鈴聲。

  對158窟情有獨鍾

  投入工作崗位以後,他從藏經洞開始一個一個洞窟細看。當然他無法像前輩們全面看懂當中的美學,他關注的是壁畫、彩塑乃至石窟岩體的各類病害,比如壁畫地仗層開裂空鼓、地仗層酥堿、顏料層起甲、岩體裂隙等,他都一一審視,尋找病害產生的機理。

  如果說常書鴻院長對428的捨身飼虎情有獨鍾;段文杰重新臨摹了都督夫人禮佛圖;王院長卻對建於中唐時期的158窟湼槃窟感受最深。

  他曾經不止一次到過這個並不特別開放參觀的特窟,也多次聽過講解員的講述,都沒有那一次感觸最深。

  當年陪着在日本認識的,醉心於敦煌藝術的老太太——山口節子女士參觀158窟,她用幾年的時間親手雕刻了一尊木造佛涅槃像,帶到敦煌來朝拜158窟臥佛。當老太太走進這個洞窟的時候,她激動得哭了起來……

  他若有所思,驚訝老太太怎麼會有那麼強烈的反應,但又似乎慢慢理解了她的心情,回頭看大佛那種湼槃以後的笑,是一種重生,涅槃是每時每刻。以後當他再有機會進去,感受只有更深。

  敦煌需要堅守

  其實對莫高窟感情深的,又豈止一人。在敦煌研究院年輕一輩身上,王院長也看到了很多希望。他認為這班年輕新一代,投入的感情絕不亞於老一代人。在敦煌研究院同仁的努力下,除了全方位多學科的研究、保護,還有數碼化工作、以及基於敦煌文化價值的文化創意工作,為此專門成立了文化創意研究中心,讓莫高窟文化能夠進入現代人的生活。

  「敦煌需要堅守,但也需要流動的,到適當的時候需要走出去。一切依靠是信仰的力量,信仰不一定是宗教,是對自己人生目標,內心的信仰,希望每個人都擁有不限於宗教的信仰,為了敦煌而堅守奉獻。」

  他對莫高窟的未來充滿希望!

  細說敦煌研究院歷任院長:

  常書鴻(1904—1994年)――敦煌守護神

  為了敦煌,常書鴻是真的鐵了心豁出去。他放棄了舒適浪漫的藝術家生活,一心投奔敦煌。可是,他的妻子因受不了艱苦的生活而離開了敦煌。為了敦煌,他傾盡一生。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擔任所長。此後,他將洞窟、塑像統一編號,為後人研究提供極大方便,並曾對一部分損毀的壁畫、塑像等進行修復,亦曾大量臨摹。常書鴻最愛的一幅壁畫,是《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他常常站在壁畫前沉思,薩陲那太子以身餵虎的獻身精神,是他留在敦煌的心聲。趙樸初盛讚常書鴻是「敦煌守護神」。如今,這五個字鐫刻在常書鴻位於敦煌研究院公墓區的墓前。他的墓隔着大泉河與莫高窟九層樓相望,生死守護莫高窟。

  段文杰(1917—2011年)――臨摹之最

  1944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將自己臨摹的敦煌壁畫帶到四川舉辦展覽。段文杰特意走了30里山路來觀看,從此迷上敦煌。一年後,重慶國立藝專畢業便與三位好友,義無反顧直奔莫高窟。

  段文杰一生致力於敦煌學研究,其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敦煌壁畫臨摹和敦煌藝術理論研究兩個方面。先後獨立或與他人合作臨摹歷代敦煌壁畫380餘幅,手繪面積達到140多平方米。他臨摹的代表作《都督夫人禮佛圖》,壁畫人物早已形象模糊,對臨摹造成極大難度。段文杰歷時四個月臨摹此畫,使畫作重現人間。段文杰對壁畫復原不單通讀二十四中《輿服志》,還會翻查百種有關古代服飾的文獻。

  樊錦詩(1938年—)――敦煌女兒

  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的樊錦詩在大學時曾到敦煌實習。畢業以後,她再次來到了當時沒電沒水更沒車的莫高窟。婚後丈夫留在武漢大學籌建考古專業,而她卻離不開敦煌了。她的第一個兒子在敦煌出生時,丈夫還是千里迢迢從武漢趕來。後來即使是兩個孩子的媽,一家四口依然長年分散居在4個地方。直至1986年,丈夫被調到敦煌研究院工作,一家分開20多年的生活得以團聚。

  40餘年來,樊院長潛心於石窟考古研究工作,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也是最早提出利用電腦技術對敦煌壁畫進行永久保存的「數字敦煌」構想。2016年,樊錦詩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潮拜敦煌地圖

  敦煌除了莫高窟可以參觀以外,還有扼守邊關重要位置的玉門關及陽關。至於長城遺址、雅丹魔鬼城及鳴沙山則能從地貌等各方面感受敦煌的邊城氣勢。莫高窟的東西兩邊還有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等敦煌石窟群,真的少花點時間都看不完全部景點。

  新遊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一直致力推動保謢、研究、弘揚莫高窟。面對早已像老人病態頻生的莫高窟,一切都以保護行先。還記得敦煌研究院院長多次強調:不是不接受旅遊,但前提是要做好保護。的確,面對21世紀旅遊模式的改變,莫高窟也在與新時代接軌。推出8K高清數碼電影,把壁畫內容製作成動畫,讓這座千年寶庫煥發更多新活力。

  高清電影 漫遊佛宮

  坦白說,參觀莫高窟真不同於一般的旅行。見過不少人看完實體洞窟以後擠在景區大門前兩眼反白,說看的不外是幾個泥娃娃。說實在,不是沒有可看,而是參觀時間受限制,事前也沒做足功課。2014年,莫高窟數位展示中心正式營運。莫高窟的傳統進窟參觀旅遊模式取而代之成為「數碼+實體」的旅遊方式。進入實體洞窟前,遊客會先在全球首個球幕影院內的球形銀幕上先欣賞20分鐘關於莫高窟歷史背景的電影《千年莫高》。

  交代了背景,到了感覺體驗。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將石窟藝術通過數碼技術虛擬實景再現的體驗場所,莫高窟利用現代數碼資訊技術全面採集與保存敦煌莫高窟壁畫圖像,並借用8K影院系統,設計成虛擬漫遊洞窟的《夢幻佛宮》20分鐘數碼電影,讓遊客獲得身臨其境般的感觀體驗。20分鐘之內帶你漫遊285、428、420、220、450、61以及130窟。

  解讀130窟:(盛唐)

  是莫高窟僅次於第96窟「北大像」(高33米)的第二大佛像。因這尊大佛位於「北大像」之南,早在唐代文獻中已將其稱為「南大像」。這尊大佛在雕鑿時頭部明顯刻意放大,頭部與全身比例為7:26,如此超出人體正常比例,為的是解決禮佛者與佛之間的關係。高清電影讓你看清佛像的容貌,實地參觀仰視大佛,又會發現即使你站在任何角落,佛面部的表情依然清晰可見,足見古代工匠的巧手妙心。(屬正常開放洞窟)

  解讀61窟(五代):

  此窟繪有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五台山圖。畫中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建築及社會面貌,是研究古代地圖、建築等珍貴史料。壁畫闊13.45米,高清電影讓你細看每個部分(屬正常開放洞窟)

  解讀45窟:(盛唐)

  此窟擁有最優美完整的塑像,屬唐代雕塑藝術的傑作。塑像原有9身,龕外兩側力士像已毀,現存7身。以佛像為中心,按身份等級侍列成對弟子、菩薩、天王,人物的表情和氣質也截然不同。主尊佛像大慈大悲。佛像左側的弟子迦葉神情深邃,符合高僧大德形象。佛像右側的弟子阿難面目英俊,兩旁的菩薩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薩的上乘之作。(屬特窟,須額外付費)

  5分鐘看懂實體洞窟

  看過《千年莫高》及《夢幻佛宮》,終於到了此行的真正戲肉──實體洞窟參觀。但由於莫高窟嚴格控制室內人潮和方便管理,全程只能參觀75分鐘。旺季和淡季可分別參觀8個及12個洞窟,正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如何在有限時限內記清每個洞窟的重點確實重要,現在小編為你精選重要洞窟,讓你5分鐘把握基本技巧。

  112窟(中唐):

  關鍵字:反彈琵琶

  莫高窟最出名的壁畫之一,莫過於反彈琵琶。出自中唐南壁觀無量壽經變畫,六身伎樂中,一舞者屈身反手舉琵琶至頸後,左手上舉右手彎曲作彈撥動作,是莫高窟的經典畫面。(屬不對外開放洞窟)

  257窟(北魏):

  關鍵字:本生畫

  帶有濃厚的西域氣息。洞窟形制為中心柱窟。彩塑亦體現敦煌早期彩塑風格。西壁繪有九色鹿本生故事,本生即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的種種事迹。此窟採用中國傳統長卷連環畫形式,從兩旁到中央的順序交代故事。(屬正常開放洞窟)

  217窟(盛唐):

  關鍵字:經變畫

  唐代是莫高窟經變畫出現最多的時期,盛唐時期,敦煌豪門陰氏家族出資興建。北壁繪有唐代流行的觀無量壽經變。畫面莊嚴華麗,氣勢磅礡。畫面中的建築結構嚴謹,樓閣人物生動活潑。(屬特窟,須額外付費)

  320窟(盛唐):

  關鍵字:飛天

  飛天源自古老印度神話,專指天宮中的供養天人和禮佛、舞樂的天人。莫高窟飛天種類繁多,有雙飛天,更有裸體飛天。此窟阿彌陀經變上方兩組飛天亦屬經典作品,前組飛天像回首顧盼,後方飛天迎前趕上,姿態優美。(屬不對外開放洞窟)

  407窟(隋):關鍵字:藻井藻井即石窟頂部的裝飾。這窟作為覆斗頂方型窟。繪有三兔蓮花藻井,八瓣蓮花內三兔纏繞相逐,卻以耳朵把牠們連貫一起。四邊八飛天與藍色相環繞,是莫高窟經典的藻井代表。(屬正常開放洞窟)

  3窟(元):關鍵字:千手千眼位於南區北段,屬有錢都看不到的洞窟。南北各壁畫千手千眼觀音經變一幅。觀音的手臂密集,壁畫用色不多,卻嚴肅莊嚴,並巧妙運用了折藍描、鐵線描、游絲描等多種畫法,是莫高窟晚期(元代)壁畫中最具代表的一幅。(屬不對外開放洞窟)

  莫高窟四大迷思

  我敢說,去莫高窟去一萬次也不夠!第一次去可能根本沒分得清洞窟位處東西南北,到第二次去仍未記得洞窟的所屬年代,都好不容易搞清了來龍去脈又發現每個洞窟的內容千變萬化,窮一生的精力都未必看懂。很多人還以為莫高窟只有夏天才能去,窟區又沒吃沒住,就連如何記洞窟都不知,以下為你解讀莫高窟種種迷思,望你能真正認識莫高窟。

  1 冬天沒人去莫高窟?

  自從2014年莫高窟實施預約制以來,旺季參觀人數限制在每天6,000人以內,可謂一票難求,就連火車票、住宿、機票等也得提前訂。其實,採訪期間已不只一次聽過冬季遊莫高窟的好處,小編特別就門票、參觀內容及時間等比較優劣。得出結論是:冬遊莫高窟,更着數!

  2 莫高窟無得過夜?

  一般來說,所有遊客都必須坐最後一班的擺渡車離開窟區,不能留宿。這麼多年來,大型酒店、賓館也一律謝絕進入這個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其實為了學者或一些經常舉辦的學術交流訪問,莫高窟窟區外有唯一一所賓館――莫高山莊,山莊約共有20多間房間。酒店開宗明義不為賺錢,不作宣傳,想入住的必須提前預訂,據說房間長年爆滿,一房難求。小編住過,價錢經濟實惠,而且環境非常幽靜,天黑前還能到窟區前散散步,享受一個人的莫高窟。而莫高山莊旁還有兩間餐廳。一間屬山莊經營,消費較高。另一間則較實惠。不過由於關門以後遊客不多,要點餐請提早。

  費用:標準間¥250/間

  電話:(937)8869071-9

  3 講解員是怎樣煉成的?

  早期的講解員投考門檻相對較低,中學畢業已可以。所有在敦煌研究院專業領域工作的員工也須接受講解員的培訓,歷任院長也如是。但現在的要求已不一樣。必須大學畢業,雙語要求,年齡在19-22歲以內,身高1.65米以上。先經面試和筆試選拔合適人材,再由院內專家、接待部老師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訓練,理論包括敦煌研究專家論文集、美學、遊客心理學等課程,實踐包括正常開放的40個洞窟的實體講解,另有國內外外語基礎的學習。講解員培訓一般於淡季的2、3、4月進行,最後經過筆試和實體洞窟(採用抽籤形式選出早、中、晚3期各1個洞窟)的即場講解考試。一般於五一假期可正式上班。敦煌研究院也有短期志願者講解員可申請,詳情請留意敦煌研究院網站。

  4 洞窟編號怎麼編?

  自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之後,對敦煌莫高窟實地進行編號者有8家,其中包括英國斯坦因、法國伯希和;國內有敦煌官廳、張大千、敦煌研究所等。現在參觀洞窟時有時會看到3個編號,其中兩個以“C”、“P”為首,“P”為伯希和的編號、“C”為張大千的編號,餘下是敦煌研究院綜合整理的編號。

  敦煌南區一共有492個編號,南北區分界為1號石窟,然後至下而上編輯,共分為地下、一、二及三層。按推斷並有確鑿年代可考的早期石窟屬北魏年代。而魏窟大多集中在南段中心,崖面中層。隋代石窟是從南段中心的魏窟向北端和下層發展;唐代佔了全數的二分之一,洞窟巡隋代向南北和下層發展。五代洞窟因空間有限,大抵都在崖壁最下層。而到了宋、西夏時代,大部分修改舊窟,但也有就崩坍的崖面新開鑿。

  高窟四圍尋寶

  大部分人去敦煌,就是衝着莫高窟。遊客或旅行團大多安排一個早上,便以為已參觀了整個莫高窟的精華。如此你便走寶了!皆因窟區周邊還有4個博物館,全面介紹莫高窟的歷史和故事,讓你從不同角度拆解這個千年寶藏。留意展館全部免費,少看一個都是你的損失!

  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

  陳列館原為清朝中期的雷音寺(上寺)、皇慶寺(中寺)。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後,這裡一直是當時研究所的辦公室和生活場所。陳列館內除了展出研究院院史的發展,還有當年張大千到敦煌臨摹壁畫時留在牆上的一棵墨竹。不要錯過第一任院長常書鴻的展廳,當中包括常書鴻故居、辦公室、油畫複製品展覽室。踏進老前輩的故居,只有一張土坑牀、簡陋的書桌和油燈,這就已經是老人家的全部家當了。

  莫高窟參觀路線建議:

  09:00-09:40(40分鐘)到達莫高窟數字中心,觀賞《千年莫高》、《夢幻佛宮》

  09:40-10:15(35分鐘)排隊輪候乘坐擺渡車及抵達窟區

  10:15-10:30(15分鐘)排隊輪候進入普窟參觀

  10:30-11:15(75分鐘)按規定跟隨講解員參觀開放洞窟,旺季8個,淡季12個

  11:15-12:15(1小時)參觀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

  12:15-12:30(15分鐘)參觀慈氏塔

  12:30-13:30(1小時)到莫高窟餐廳用膳或自備糧食,沿途會經過大牌坊可拍照留念13:30-14:15(45分鐘)午膳後先參觀研究院美術館

  14:15-14:45(30分鐘)美術館附近為文創店,可到文創店購買特色紀念品

  14:45-15:45(1小時)到莫高窟書畫店購買書籍,還可以到郵局購買敦煌郵票或明信片

  15:45-17:00(75分鐘)沿大牌坊返回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可遠眺塔林。陳列中心有8個1:1複製洞窟,切勿錯過

  17:00-17:15(15分鐘)參觀道士塔

  17:15離開莫高窟,結束旅程

  研究院美術館

  早期守候莫高窟的大多是有名的畫家,他們是受到莫高窟藝術的感召而到來。美術館不定期舉辦跟敦煌相關的臨摹作品展或攝影展,可以說旨在以薪火相傳的角度積極培育守候敦煌的下一代。

  塔林

  塔林位於敦煌莫高窟大門外及三危山上。塔或一座、兩座、三座、四座、五塔不等,約十四五座。敦煌莫高窟對面,隔黨河相望的浮屠塔林,相傳是北魏時期的浮屠建築風格。

  取票點:購票成功後請憑預約訂單號和有效證件前往取票點辦理出票業務。出票點:莫高窟預約參觀售票中心(敦煌市區陽關東路迎賓花園北區)或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敦煌藏經洞陳列館

  陳列館原為三清宮(下寺),即王道士主持修建的道觀。正門在窟區之內,一般出去洞窟後便不能再次進入,所以在參觀時不要看漏。陳列館以17號藏經洞的由來、封閉、發現、文物流失及各國人物奪寶經過為主,全面講述藏經洞歷盡滄桑。門前更立有一塊學者陳寅恪「敦煌,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的石碑,旨在警惕世人不要忘記那段歷史。

  莫高窟北區

  從數字中心坐景區擺渡車到莫高窟南區,最先看到的便是莫高窟北區。但此區並不開放。在敦煌研究院彭金章的帶領下,對北區洞窟做了徹底的調查、編號和考古發掘,發現北區共有248個洞窟,除少數洞窟存有壁畫外,多達250餘洞窟都是徒壁無畫的空窟,估計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如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枱等,發掘所得包括出土絲織品,在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展出。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除了講述莫高窟歷史,特別的是這裡有8個具有敦煌藝術代表性的洞窟複製展區。無論是洞窟造型、大小、壁畫塑像均是按照原洞窟仿造、臨摹。洞窟包括莫高窟3窟、275窟、249窟、285窟、419窟、220窟、217窟、榆林窟25窟,均屬各時期的傑出代表窟。其中實體洞窟275、220、217需要另外付費才能參觀,285、3窟不對外開放。

  王道士塔

  一般來說,佛塔是為去世的高僧才建。怎麼被駡成千古罪人、賣國賊的王圓籙道士,也配有這樣的塔,還立了功垂百世的功德碑。據說王道士因愚眛賣國的事,到了晚年只能裝傻扮慒地過一生。他的徒子徒孫們最後把他葬在了莫高窟大泉河東岸的沙灘上,並為他修建了這個功德塔。到底這是功德塔?紀念塔?或是恥辱柱?世人自有評價。

  想去莫高窟

  地址: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麓

  交通:市內敦煌有公車前往,計程車約¥50

  預約諮詢電話:4008-333-715

  預約網址:www.mgk.org.cn

  敦煌壁畫 活現潮流

  敦煌壁畫距我們已有千多年歷史,但今天看來依然一點都不落伍,甚至很時尚。壁畫上無論是生活用品、服飾、甚至打扮,與現代人用的分別不大。或許你會覺得畫師在創作的時候一定會加入想像的元素,但如果沒有實際基礎,恐怕畫師的功力真的超乎常人了。這到底是敦煌人太前衛了,還是現代人生活太落後呢?現在就看看到底敦煌壁畫有多「潮」?

  千奇百趣敦煌生活

  敦煌共有歷代壁畫5萬多平方米,是中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豐富繁多,題材以壁畫的手法宣揚佛法道理,導人向善。其實拋開宗教的內容,你會發現敦煌壁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面貌和潮流文化,可說是千奇百趣!

  摺櫈扶手櫈花款多

  古人習慣席地而坐。席是由竹、樹葉和蘆葦所組成。一直到了魏晉南北朝,高形坐具才正式出現。在敦煌壁畫中也出現過長櫈、圓櫈、方櫈……此外,還有一種款式叫「胡牀」,有點類似今天的摺櫈,以櫈腳交叉點做軸心,方便隨時摺疊。257窟西壁便有兩個出家外道(梵志)坐在胡牀上,是目前所知敦煌壁畫中最早的胡牀。胡牀據說是由古埃及、古希臘輾轉到中東、中亞到中原,並得到帝皇的喜愛。在莫高窟285窟中,還出現了冥想的禪僧屈足坐於高背椅上的形象。高背椅是有身份象徵,此椅與現代的扶手椅已相差無幾。

  學校的體罰

  看了很多網絡上的留言,說此幅壁畫「萌萌達」,甚至馬上聯想到影星瑪麗蓮夢露的招牌姿勢。請容許我嚴肅一點!這幅出自莫高窟468窟「藥師經變」其實一點也不值得開玩笑。圖中老師當着同學面前用鞭子體罰學生,真實地反映了古代教學場面,不過這樣的體罰今天當然嚴禁反對。

  古代的蒸汽熨斗

  從唐代張萱的《搗練圖》,我們可以看到一把用來燙平衣服的熨斗,不過造型跟今天的熨斗有點不一樣。榆林窟第3窟千手千眼觀音經變佛經上所記的千手千眼觀音,畫的器物有140件,展示了古代的生活場面,如豐富的樂器,箏、拍板、排簫、琵琶、胡琴、鳳首箜篌、扁鼓、腰鼓等。還有古代生產工具鏟、鋸、曲尺、熨斗、雙尾船、鐵剪。誰說熨斗是西方產物?

  曖昧的和合二仙

  在敦煌研究院下寺(即三清宮)門前兩側,有兩幅非常經典的畫面,兩對男性打扮模樣的人互相依偎,狀若情侶。很多看不懂的遊客甚至大膽假設這就是男同性戀。這幅壁畫的內容雖然至今仍沒有答案,但很大機會是在描繪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情同手足,感情要好,在清代,更是民間盛行膜拜的對象。

  嬰孩恩物嬰兒車

  現代嬰兒車可謂花款繁多,自動伸縮的,甚至像太空艙一樣的都有。不過,愛惜小孩從來不分種族與年代,就連古代敦煌壁畫的嬰孩都愛坐嬰兒車。莫高窟156窟父母恩重經變畫,旨在宣揚父母撫養子女恩德,斥孝子五逆之罪。其中一幅是老嫗推嬰兒車,車內嬰兒正在酣睡,都是想表示父母有養育之恩。

  站立式衣架的原型

  驟眼看,像不像現代站立式衣架的原型?這幅出自莫高窟146窟(五代)藥師經變的壁畫,人們正在層層的圓架上燃燈。這是來自唐宋時期敦煌地區的傳統,元宵節期間,敦煌人都習慣燃燈活動,這幅珍貴的壁畫呈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傳統節慶畫面。

  百變時裝巡禮

  敦煌壁畫上關於服飾的記載很多,無論是菩薩、飛天、皇室成員、供養人、平民百姓甚至小孩的衣着打扮,都是研究中世紀服飾的最佳材料。但敦煌的魅力可謂從沒間斷,現代時裝設計師依然能在壁畫上找到源源不絕的時裝素材,造就了不少極具敦煌味道的盛裝。就連普通的平民打扮,都仍能向敦煌借鏡。不信的話,不妨看看這場敦煌Fashion show!

  挽手袋

  看慣古裝片,人們習慣把小東西都放到腰間或手袖內,然後又像變魔術一樣拿出來。其實古人還習慣把隨身佩帶的零星物品放進小包,吊在身上,這種小包稱荷囊。在敦煌壁畫內,我們還發現一些有趣的畫面,如17窟內的女尼身邊的側孭袋,還有443窟的手袋,雖然都沒有用在人物身上,但從外型款式來看,與今天女士們用的並無分別。

  愛黑甲

  現代女性都喜歡水晶甲,早在唐代以前已經有染甲的風俗。而且只有皇室成員能染甲。清代每到七夕夜,婦女聚集在一起把指甲染紅。不過別以為染甲是女士們的專利,在敦煌壁畫上可見男士們也有此愛好。220窟東壁維摩詰經變內的少數民族王子的指甲也有染色;409窟西夏王供養像,持香爐的回鶻王雙手都染有黑甲,就連他附近的侍從都染成黑甲,估計是當時流行的少數民族習慣。回頭看黃偉文的黑甲造型也不算太浮誇吧!

  時裝設計師與敦煌

  名時裝設計師Vivienne Tam(譚燕玉)30年的創作路,一直堅持中國風,但卻每次都教人有驚喜。2014年的冬季系列便找來了她醉心的敦煌藝術,大玩中西合壁。莫高窟壁畫的飛天、菩薩、九色鹿、藻井圖案、以至石磚,通通透過數碼印花技術、laser-cut剪裁,甚至薄紗喱士刺繡重新出現。加上一系列色調,營造出敦煌的瑰麗,現代與復古感又十足。

  穿打底褲(Legging)

  敦煌壁畫不單能看到燈籠褲的蹤影,就連打底褲都有。在莫高窟220窟,便出現一位恍似穿了打底褲的菩薩,橘紅色的菱形格子配上藍色粗間的貼身褲,還有頭上一條白色粗頭帶,看看現在街上的少女們,不少仍也是這樣的搭配。

  插梳篦

  今日的梳主要用來梳頭髮,在頭上插梳則最遲在南朝普遍,唐代婦女以梳高髻為美,亦喜插梳子,最典型的插梳方式是於髮髻正前方和前額髮插上梳篦,還有些人會在髮髻上插上多把小梳,金、象牙、銀、竹、玉等材質。日本深受唐代文化影響,江戶時代日本女性也有插梳篦的習俗。

  敦煌文創DIY

  敦煌的美,不單在壁畫、塑像上,任何關於敦煌的元素,都可以化成活生生的符號,甚至被融入現代生活之中。千多年前的藝術,也一樣可以活學活用,敦煌研究院最新成立的文創中心,便是要把敦煌美學延續下去,定期請來國內外專家,跟敦煌美學大玩cross over。

  絲綢與羊毛FASHION SHOW

  敦煌文創中心成立於2016年,致力推動敦煌與現代的關係。打響頭砲的活動是絲路與羊毛的對話。

  絲綢與羊毛在絲路上不斷交匯,它們承載了東西方文明,在敦煌藝術中被見證。而這種古老的工藝已經存在了近千年,卻以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表現。研究院特意請來澳洲藝術家Lucyna Opala,教大家用絲綢與羊毛親手製成羊毛絲質圍巾。創作毛氈作品過程中,學員並沒有刻意畫上草圖,通過搓揉、摔打、擀等各種與織物混製的過程,最終讓織物纖維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富敦煌特色的現代作品。最後,學員們帶着自己的作品在莫高窟對面的塔林邊,進行了一場古代文化藝術對話當下生活美學建設的Fashion show!

  用敦煌植物學插花

  另一項文創活動為花道。敦煌壁畫中常見花的蹤影。佛前供花是佛教主要供養儀式之一,供花者也可使下世相貌莊嚴美麗。通過供花者雙手秉持的花枝傳遞禮贊佛陀時達到內心的虔誠和喜悅。在西方的極樂世界裡飛天散花花雨紛飛,更表達的是無盡的歡喜讚嘆。

  文創中心「萬流歸源」花道體驗課上,特意請來日本花道師吉元良子講授日本草月流花道的風格和精神,並採用自莫高窟前宕泉河谷及周邊的沙生植物,即場創作的作品《界》。《界》是佛教用詞,象徵構成萬物的最基本的元素,作品刻意取自沙漠中的不同樹木,意在傳達出它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仍頑強向上,亦與佛家思想中離合聚散的因緣有關。

  動畫講佛經

  除了藝術活動,文創中心亦開發動畫,透過動畫講述佛法道理。原創動畫電影《降魔成道》長32分鐘,以莫高窟第254窟南壁東側的《降魔成道圖》為創作藍本,講述了釋迦摩尼即將證悟成佛,最終降服心魔和外魔,證得覺悟的故事。

  敦煌創意坊

  地址:莫高窟數字中心(1號店)

  九層樓葡萄長廊(2號店)

  營業時間:08:00-18:00

  文創產品顯創意

  敦煌文化需要保護,也需要注入新力量,讓更多人知道敦煌,開發文創產品是最好方法。

  「敦煌創意坊」於2014年正式營運,由蘭德坊藝術策劃有限公司與敦煌研究院合作,並由中國美術學院前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雪青和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韓裔留法設計師鄭美京聯合設計推出相關創意產品。產品旨在宣揚在生活中感受美,將經典文化在生活中傳承,完美的呈現敦煌絲路文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