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無家處處家——孫中山誕辰150週年祭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孫中山,同盟會,辛亥革命,宋慶齡
  • 发布时间:2016-11-02 11:10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早在19世紀後期,孫中山就開始了旨在傾覆君主專制、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在他的思想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影響下,無數革命者和海外華僑華人投入這場艱苦卓絕的革命,前仆後繼,終於推翻了封建帝制,創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

  今年是孫中山誕生150週年,孫中山的名字再度在歷史長河中閃亮。回顧他的一生,起碼有一半日子在旅途或旅居中。他為改變祖國命運而萬里漂泊,百折不撓的精神令人敬佩。

  何處是家園

  孫中山是一個完全獻身的革命者,他長期四海為家,「處處無家處處家」。比較像家的地方,大概有三處。

  故里翠亨村

  150年前,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在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稱中山)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孫中山童年時家境非常貧苦,一家住在茅屋裡,靠父親租種公田、兼做更夫維持生活。這困境,直到大哥孫眉在檀香山艱苦創業致富後,才有了好轉。

  現在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是1892年由大哥出資重建,孫中山親自設計。這座中西合璧的紅色小樓,門兩側有孫中山親書的對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意思是說:在五桂山下,有了一所可以安居樂業的家園。

  然而,「五桂安居」的日子並不長。

  1894年1月,孫中山在翠亨村家中寫成八千字的《上李鴻章書》,上京投書不成,接着清朝在甲午中日戰爭慘敗。孫中山的改良幻想破滅,奮而走上推翻清朝的革命道路。

  1895年10月,孫中山領導廣州重陽起義失敗,被迫流亡國外。孫中山家人也遠走檀香山。從此,直到辛亥革命勝利後,孫家才能重返翠亨村的家園。

  檀香山茂宜島

  1878年12歲時,孫中山隨母親赴檀香山,投靠長兄孫眉,「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這個農家孩子面前,改變了他的命運。

  孫中山在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先後在普納賀學校和意奧蘭尼學校讀書。他由目不識ABC,到以英語文法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孫中山從小被華僑艱苦奮鬥的精神薰陶,養成堅韌不拔的性格,他首先得益於長兄孫眉。

  孫眉是典型的華僑。他17歲隨舅父遠渡重洋去夏威夷,由普通華工做起,苦苦積攢幾年後,到茂宜島去墾荒,終於創辦了自己的農場。最風光時,擁有6,000英畝土地,僱佣一百多工人,飼養了數萬頭牲畜,被當地人稱為「茂宜王」。孫眉成為家族的經濟支柱,養活一家老少。

  1883年,孫中山欲受洗入基督教,孫眉不想父親責怪,便把弟弟送回家鄉。這反叛小子又搗毀了村中的北帝神像,得罪鄉人,不得不轉赴香港。八年後,孫中山以香港西醫書院首屆學生第一名成績畢業。

  1894年,已在澳門、廣州行醫兩年的孫中山,認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於是重返檀香山,創建了影響中國命運的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

  孫眉是最早的會員之一。為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孫眉先後捐款達70萬美元。

  孫眉為革命家財散盡,1908年回到香港,在九龍東部的牛池灣墾荒,重建農場和家園。但孫中山因港英政府禁令不得踏足香港,他沒有見過這個家。

  上海莫里愛路寓所

  上海香山路(原法租界莫里愛路)7號,是孫中山於1918年至1925年在上海的寓所。孫中山一生獻身革命,絕無錢財置產,這是4位加拿大華僑集資購贈給他的。孫中山為了籌集革命經費,曾一度抵押給銀行,後來幾位華僑再將房屋贖回。

  可以說,這幢兩層樓的花園洋房,是孫中山顛沛流離的革命生涯中較為安穩的一個窩。但是,在這裡居住時,往往卻是他飽受挫折的時期。那些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組織北伐,同時又要與南方的敵對勢力作戰,殫精竭慮,幾次被迫出走。上海寓所成為他離開政治漩渦、靜心著書立說的地方。在這裡,他完成了重要著作《孫文學說》、《實業計劃》。

  不屈不撓的流亡者

  1895年「乙未廣州首義」失敗之後,孫中山潛逃香港。清兩廣總督要求香港政府逮捕孫文,港英政府於1896年3月下驅逐令。其實,1895年11月2日,孫中山已偕陳少白、鄭士良等乘船逃往日本。

  從此,孫中山開始了長達16年的流亡生涯。

  倫敦蒙難

  在清朝壓力下,日本政府不願收留孫中山,他決定回檀香山投靠大哥。在孫眉的農場,孫中山與母親和妻子、兒女團聚。

  在檀香山,孫中山聯絡華僑舊友,重整興中會會務,在隆記報館設立了機關。

  他還意外地在檀香山街頭遇見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的老師康德黎。兩人相約在倫敦再見。1896年10月,孫中山到了倫敦,拜訪了老師康德黎。

  想不到,孫中山早已被清朝駐英國使館派密探貼身跟蹤,繼而遭到綁架,秘密拘禁在使館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孫逸仙倫敦蒙難事件」。

  當時,孫中山是清政府通緝的頭號要犯,使館計劃以7,000英鎊雇船將他押回國內。孫中山在使館買通一個僕人,將求救信送到恩師康德黎家。康德黎正為愛徒失蹤多日而着急,他立即向倫敦警察廳告發。

  康德黎利用了傳媒的力量,主流報刊紛紛報道說,孫逸仙醫生為反對清國專制的愛國者,清使館將把他捉回北京酷刑處死。在輿論的巨大壓力下,駐英使館不得不讓步,10月23日釋放了孫中山。

  「中國革命家孫逸仙」的名聲不脛而走。孫中山「因禍得福」:一是成為知名度很高的政治流亡者;二是使他深明輿論非常重要,日後很重視輿論鼓吹。

  孫中山脫險後,在倫敦住了大半年,他常泡在圖書館裡,博覽世界大思想家們的著作,潛心思考社會革命的理論,思考救國的良方。在倫敦9個月的自修、考察和思索,對於他後來創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思想體系奠下了基礎。

  流亡中叫響的名字

  由於反清救國運動處在低潮,孫中山決心回到亞洲,到華僑聚居地去鼓吹反清救國思想,發展革命力量。

  1897年8月,孫中山重登日本,「以其與中國相近,消息易通,便於籌劃也」。為了掩護身份,他用日本的姓氏「中山」,名「樵」,他後來解釋說:「是中國山樵之意也」。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寫了一本介紹孫中山的書《三十三年之夢》,1903年章士釗翻譯為中文時,誤將「孫」與「中山」連譯為「孫中山」。在上海以《大革命家孫逸仙》為書名出版後,一紙風行,「孫中山」之名便傳開了。

  其實,孫中山從來不自稱「孫中山」,一向自稱「文」,在家書中用「德明」。

  按照族譜,孫中山為「德」字輩,因此取名「德明」。母親信奉關帝,希望這兒子將來像關帝,於是給他取乳名「帝象」。10歲入私塾讀書時,取訓名「文」,號「日新」。後來在香港受洗入基督教,曾以「日新」為名,老師區鳳墀給他改為「逸仙」,英文譯作「Sun Yat Sen」。

  想不到,「孫中山」和「Sun Yat Sen」這兩個名號在流亡中叫響,分別成為東、西方人對他的尊稱。

  廣交朋友,創立同盟會

  在日本,孫中山會合陳少白,組建了興中會橫濱分會。孫中山結交了不少有正義感的日本朋友,如宮崎寅藏、平山周、大尾亨等人,還有犬養毅、頭山滿等政界人士。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終於拿到東京知事府簽發的僑居證。

  孫中山在日本先後住了八、九年,活動於東京、橫濱、神戶、長崎、馬關等地,並且在極艱難的條件下,繼續和同志們策劃國內的反清起義。又利用中國青年留學日本的熱潮,廣泛聯絡留日學界和流亡志士,發展愛國組織。

  1905年夏天,孫中山認識了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革命志士,他們商定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創建「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孫中山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被推為總理。孫中山在會刊《民報》發刊詞上,首次公開發表了三民主義。

  華僑為革命之母

  「華僑為革命之母!」這是孫中山在畢生致力於改造中國和民族復興的親身體驗中喊出的肺腑之言。

  奔波南洋引導華僑

  孫中山流亡海外的16年,輾轉奔波於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地,開導華僑的愛國之心,同時為革命籌募經費。

  孫中山對華僑最集中的南洋地區非常關注。當時的南洋為英屬海峽殖民地,主要包括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18世紀起,英國人為了開發海峽殖民地,吸引了大量中國勞工和商人來這裡,經過幾代綿延,華裔已成為南洋社會的重要成份。他們的中國文化意識根深蒂固,關心祖國命運,與家鄉來往密切。

  1904年,新加坡華僑陳楚楠、張永福和林義順創辦《圖南日報》宣揚革命,引起孫中山的注意。1905年6月,孫中山自歐洲取道新加坡赴日本,特先致電在新加坡的尤列,約見《圖南日報》的同仁。船至新加坡,陳、張、林等人登船相會。孫中山因1900年到新加坡營救被扣押的日本志士宮崎寅藏,被當局限令五年不得入新加坡境;他們便與警廳交涉,擔保孫中山上岸。這是南洋華僑匯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洪流的開端。

  1906年4月,孫中山與他們組建同盟會南洋分會,陳楚楠、張永福和林義順分別擔任正、副會長與外交主任。他們積極籌款支援同盟會發動的兩廣及雲南起義;起義失敗後,又積極營救和安頓流亡義士。

  張永福捐出私宅「晚晴園」,作為同盟會在南洋的革命據點,孫中山先後九次到新加坡,其間常住在晚晴園。

  「晚晴園」現已命名為「孫中山紀念館」,1994年被新加坡政府定為國家級古蹟。

  鎮南關上炮響隆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清政府發現留日學生很多都變成了革命黨人,感到驚恐不安,要求日本政府限制中國留學生。日本文部省頒佈《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並將孫中山等人驅逐出境。

  1907年3月,孫中山偕黃興、胡漢民等離開日本前往越南河內。他們一邊發展同盟會會員,一邊策劃中國南方的武裝起義。孫中山認為,在兩廣沿海地區起義,便於從海外接濟餉械,一旦成功,便揮師北上,與長江南北革命黨人聯合推翻清王朝。即使起義失利,也可退出境外,伺機再起。

  早在1902年,孫中山已化名高達生抵達河內,在越南華僑中組建興中會。他結識了平日愛讀《中國日報》、逢人必罵清朝腐朽的華僑黃隆生。黃說「知先生為革命黨領袖,堅求訂盟,並次第介紹楊壽彭、曾克齊、甄吉廷……等與先生認識。先生與談種族大義,他們皆為悅服,乃踴躍加入黨籍。」這是越南華僑建立的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為後來越南成為同盟會的重要基地打下了基礎。

  1907年至1908年,同盟會連續策劃6次武裝起義。1907年12月爆發的鎮南關起義,孫中山親自上戰場督戰。

  鎮南關(今稱友誼關)是位於廣西與越南交界的邊關重鎮。孫中山任命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帶領義軍潛襲鎮南關。12月2日,黃明堂率80人由山上墜繩攻入城關,直取三座炮台。孫中山得知捷報後大喜,率黃興、胡漢民、陳粹芬及退役的原法國炮兵上尉狄氏等人趕到鎮南關,登上炮台。

  孫中山自從1895年秋去國,闊別12年後踏上祖國土地,心中興奮不已。他親手發炮抗擊清軍,高喊:「反對清政府二十餘年,此日始得親發炮擊清軍耳!」

  由於清援軍以4,000之眾強攻,義軍彈藥不繼,孫中山決定回河內籌運軍火增援,不料軍火在文登被法國殖民當局扣留。義軍浴血奮戰7天,8日夜晚放棄炮台,退入越南。

  檳榔嶼會議

  孫中山曾5次到檳城。最早在1905年秋天,孫中山到檳城演講時,認識了檳城的「華僑三傑」吳世榮、黃金慶和陳新政。1908年,吳世榮、黃金慶等人成立檳城閱書報社,成為同盟會的據點。

  1910年,廣州傳來新軍起義失敗的消息,這是自1895年以來第九次起義失敗,新加坡的革命支持者中瀰漫了悲觀情緒。7月,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機關由新加坡轉移至檳城,設於閱書報社內,要重振旗鼓,準備發動第十次起義。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柑仔園404號寓所召開秘密會議,策劃在1911年春舉行辛亥廣州起義,次日會議又在閱書報社繼續進行,史稱「庇能會議」(「庇能」為「檳榔嶼Penang」音譯)。會議結束後,革命黨人分頭到南洋和歐美各地去向華僑募集經費,孫中山也為這事去了美國。經過上下一心的努力,全世界華僑捐獻經費18萬7千元(折合港幣),比過去任何一次起義都多。

  然而,這次準備得最充分最有規模的起義,仍然功敗垂成,天地同泣!「黃花崗72烈士」中有29人是南洋各地的華僑,包括檳城奉獻的4個優秀兒子:陳文褒、羅仲霍、李雁南和周華。悲壯的失敗,卻對半年後的辛亥革命成功產生重大動力,最終將中國從封建帝制中解放出來。

  「庇能會議」被譽為革命的里程碑,是檳城的光彩。現在,檳城只要是與孫中山有關的建築,都掛着「檳城孫中山史跡巡禮」的標記,其中,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和孫中山紀念館最有名。

  「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在檳城打銅街120號,是當年的閱書報社、南洋同盟會總部和光華日報社舊址,如今按原貌陳設。「檳城孫中山紀念館」,則是在「庇能會議」另一會場的遺址上興建的。

  2007年,中國、馬來西亞官方合作在檳城拍攝了電影《夜·明》。電影講述1910年孫中山在檳城的故事,他的革命伴侶陳粹芬也是主角。

  據記載,孫中山於1910年7月至12月在檳城住了5個月,期間元配夫人盧慕貞偕女兒、側室夫人陳粹芬和大哥孫眉都來到檳城。孫眉是與會者之一。

  孫中山在流亡生涯中,長期與盧慕貞天各一方;盧慕貞帶着兒女由長兄孫眉照顧;後來她定居澳門,被族人稱為「澳門婆」。

  陳粹芬追隨孫中山為革命奔波,在他最艱難的日子不離不棄,還出生入死上戰場參加起義;卻在孫中山當總統時悄然隱退。陳粹芬一度長居南洋,孫家人稱她為「南洋婆」。

  第三位夫人宋慶齡,1915年從上海逃走與正流亡日本的孫中山結婚,成為孫的得力助手,陪伴孫中山走完生命之路。因其家族在上海,故孫家稱她為「上海婆」。

  一個人走天涯,帶出四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歡離合故事,令人無限稀噓。

  美洲華僑的洪門致公堂

  孫中山很早就與美洲華僑建立了緊密的友誼,這與洪門有很大關系。

  洪門是源於反清復明運動的社會組織,宗旨是愛國家、愛民族、抵禦外來侵略。在美洲華僑社會中,最有影響的一支是洪門致公堂。孫中山知道美洲華僑力量的偉大,他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被主盟人封為「洪棍」(洪門三把手,掌管執法)。

  1904年,孫中山到美國三藩市,受到華僑熱烈歡迎。當地華僑有90%參加了洪門致公堂,總部設在三藩市,各埠設有分堂,主張各不一樣。因有保皇黨人混水摸魚,一些分堂幾乎忘了反清宗旨。孫中山建議舉行洪門總註冊,並且代致公堂擬定新章程,使這個組織的「反清救國」目的更明確,使華僑的民族意識更堅強。

  在孫中山的幫助下,洪門致公堂無形中成為一個革命團體。當時美洲華僑共捐款約21萬美元,支持了國內革命之急需。華僑對祖國革命的貢獻巨大,因此孫中山讚揚道:「華僑為革命之母」。

  黃三德解救孫中山

  1904年4月2日孫中山在舊金山登岸時,曾發生意想不到的事變。因保皇會黨徒和清廷駐舊金山領事告密、詆毀,被美國海關當局以「中國亂黨」的罪名拘禁,準備將孫中山遣返回國。

  美洲致公堂領袖黃三德傾力援救孫中山,把他保釋出來。又花5,000美元聘請律師為孫中山打官司,最後打到華盛頓最高法院,經過17天審判,終獲勝訴,孫中山安然脫險。這次經歷,使孫中山與美洲致公堂的關係更加密切。

  孫中山到舊金山後,要到各地巡迴演說,發動華僑支持革命運動。黃三德親自陪同孫中山到全美30多個城市,歷時半年有餘。當時,美洲另一華僑組織「安良堂」的總理司徒美堂認識了孫中山,也成為追隨孫中山的華僑領袖。司徒美堂親任孫中山的廚師兼衛士,相處5個月,結下深厚友誼。

  1911年6月15日,孫中山促使美洲同盟會與美洲洪門聯合成立中華革命軍籌餉局(又稱「國民救濟局」),黃三德與美洲同盟會會長李公俠(李是男)同任總監督,李公俠擔任司庫。

  武昌起義後,孫中山回國主持大局。黃三德說:「現在南京準備選舉臨時大總統,我等海外華僑要做孫文的堅強後盾,大張旗鼓地宣傳孫文之偉績。」他連日籌劃,以美洲各埠洪門致公堂和華僑團體名義,發數十封電報往南京,籲請各省代表支持孫中山。

  喜迎辛亥革命成功

  1911年10月12日,孫中山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得悉武昌起義成功,心情無比振奮。

  他急忙在13日趕到芝加哥,以中國同盟會芝加哥分會名義發表布告,定於10月15日召開「預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發動華僑喜迎中華民國誕生。

  10月14日,丹佛日報刊登美洲金山洪門致公總堂的廣告,公佈孫中山到各地演講。廣告背景卻有「清廷懸賞10萬美元買孫中山人頭」的英文大字,這滑稽的對比,是對清朝一直想捉拿孫中山回國處死的譏諷。

  丹佛日報介紹說:「革命領袖孫中山(本名孫逸仙,又名孫文博士)以革命名義遊訪美國。他和黃雲蘇先生於周二(10月10日)晚抵達丹佛,開始為期一日的參觀。在丹佛的逗留雖短但意義重大。期間,他到訪了自己的秘密團體。團體中舊金山成員決定推舉孫中山為總統,這消息直到昨天才在丹佛公開。」

  孫中山在美國、英國、法國展開外交活動,爭取各國支持即將誕生的新政權。但是,西方列強持觀望和「中立」態度,孫中山於是在11月24日從法國馬賽港乘「地灣夏號」輪船回國。

  12月16日,船靠新加坡,孫中山電約華僑領袖鄧澤如、黃永福等上船相見,希望他們與南洋的華僑支持未來的革命政府。

  12月25日,孫中山到達上海,結束了16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