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巷里的国府主席楼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七星巷,林森公馆
  • 发布时间:2016-11-08 16:36

  那时少不更事,不知道这是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住宅楼

  在福州,即使是本地人,也未必确切知道何为林森公馆。林森公馆,并不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曾出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故居,而是他昔日回福州时的临时住宿地。

  这里后来由林森三弟的家人居住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居民楼,2015年重修后,成为仓山区图书馆绘本分馆。

  请问七星巷在哪里

  林森公馆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七星巷2号。

  可是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请问七星巷在哪里?”被问的多数人茫然摇头。因为近几年道路改造拓宽的过程中,有些小巷子合并到大马路中,原来的路径发生了改变,所以七星巷只留下一个名字。

  上世纪80年代的七星巷,是一条从程埔头的程埔小学下坡到林森公馆的巷子。那时程埔小学门口有一棵大榕树,这榕树如今仍在,可是围绕榕树的路面、路径在这三十多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七星巷的中段盖起了成片的居民楼,原貌已经完全改变了。

  七星巷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笔者询问了林森家族后人,还有七星巷的居民,都没有找到相关答案,都云“不知道”。

  其实,这与附近有七星井有关。五代时期福州仓山区的城南下渡尾有七口相通的井,名为“七通井”,后又被称作“七星井”。如今这七口井只剩下两口了。

  林森公馆为什么建在这里呢?

  据林森研究者发现,林森与北斗七星有奇特关联。林森出生在闽侯县凤港村七星厝,祖墓之地是闽侯县凤港村“七星池确”。福州鼓楼区镇海楼曾经被改作林森纪念堂,镇海楼前刚好有七星缸。还有一些其他事件都不期然地与“七星”有关。

  在这些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因为城市越来越大,城市的道路也越来越宽,不少城市旧城区的小巷子纷纷合并到大马路中了。也有城市挑选了部分小巷留存不动。

  在城市生活中,这些小巷子特别有意思,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中国古典园林都讲究建筑和走廊、曲径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仅包含了风水,还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特点。在福州仓山区弯弯绕绕、绿荫浓浓的幽静小巷子里,漫步是很惬意的事儿,尤其是七星巷这一片旧城区所处的位置,曾经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小山。

  山路高高低低,沿途树木荫翳,不时总有几声鸟叫。和七星巷距离只有几步远的聚和路就是如此,在聚和路散步,看浓荫听鸟鸣,看蓝天上鸟群绕着屋顶飞来飞去,算是生活在城市的美好片段吧。

  大杂院修复一新

  查阅林森公馆的资料可以得知,林森公馆最初的建筑呈“T”字形,占地380平方米,柱廊式风格的西洋式建筑分为主楼、副楼,公馆大门朝南。主楼和副楼毗连。

  主楼三层,砖木结构,朝东,每层七八个房间。三楼位于中间的房间是林森的卧室。新中国成立前,这座楼基本是林森三弟的家人居住。当时一楼厅堂后有一道门,门后有木楼梯通往楼上。如今来看,这道门已经变成墙了。

  主楼西北侧是副楼,朝南,也是三层的砖木结构。每层仅有一个房间。每个房间南向都有走廊和主楼相通。每层的门窗都装有带花纹的玻璃。林森三弟家人就称副楼为“花玻璃”。

  林森刚过世时,二楼大厅用来摆设林森收藏的文物。1951年,福建省文教厅文物保管处接管了林森的全部文物,把原来陈设在二楼大厅的古董全部藏入其卧室,作为文物陈列室。之后,林森公馆被解放军某部医疗队使用,此后医疗队撤出,入驻了二十多户城市居民。

  上世纪80年代,笔者有不少同学家住林森公馆。记得那时看林森公馆的建筑就像一个案桌,主楼就是长长的桌台,桌台有两条腿,一条是副楼,另一条是居民搭建的简易厨房和杂物间。楼外有一大片空地,空地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口老井。那时居民用水还经常使用那口老井。笔者和同学们经常在空地上跳绳、踢毽子,转眼就过了三十多年。

  如今这座矗立在三高路上的民国建筑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经常进出这里的,是有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

  负责管理公馆的仓山区图书馆馆长王文娴告诉笔者,她也是林森公馆附近的居民。三十年前,她的同学也住在林森公馆里,也是自幼出入林森公馆,所以对林森公馆有一种亲近的感情。只是那时少不更事,不知道这是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住宅楼。

  王馆长更没想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居民老宅最后竟是以国府主席故居的面貌由她来接管。

  对于如何保护和使用这座历史老建筑,她颇为烦恼。2011年,林森公馆内的老居民彻底迁出后,政府花重金修复公馆,于2015年12月19日重新开馆,但只有周末两天对外开放,成为公益性的仓山区图书馆绘本分馆。

  2016年春天的某个早上,笔者回到修复一新的林森公馆参观,发现整个大院、楼房不再是早年记忆中的样子,完全是彻底的颠覆。如果门口没挂着“林森公馆”的牌子,是不会认出这个昔日常来之处的。于是,笔者很努力地想把记忆中的那座民居式的老宅模样回忆起来,结果意识到那时它真的是一座居民集体居住的大杂院,和林森公馆似乎无关。

  参观的时候,笔者恰巧遇见一个小学男生,谈起了林森公馆的变化。他十分感慨,说他幼儿园就在林森公馆里读的,那时幼儿园规模不大,就设在林森公馆的大门旁边。因为对林森公馆有感情,所以像他这样回来参观的当地居民有不少。他们都表示,当年根本没想到这居然是一座国府主席的住宅楼,所以想回来参观了解林森的生平事迹。

  如何保护这样一座历史老宅

  很多人现在都重新开始喜欢木质的、棉质的物品。这股怀旧复古的浪潮让更多人关心起了老建筑的保护和使用。

  木质的百叶窗哪怕是五十年前的老旧样子,对住在老建筑里的人来说,也是非常珍惜的,不舍得换成现代的包钢铁的玻璃窗。

  如何翻修、保护、妥当使用老建筑,是一个大学问。

  如今国内对老建筑的保护也十分用心,不仅保持建筑的原貌,在修复的材料上也尽量做到修旧如旧,让参观者能产生穿越感,回到过去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当年的文化民俗环境。

  王馆长说,林森公馆居民迁出后,因为没人居住,白蚁腐蚀木地板很严重,一楼地板重新换过了,但二三楼的地板没有更换,而这些历经了半个世纪的木地板经不起太多人踩踏,所以不得不限制参观人员的数量。即使如此,每个周末来公馆参观和来看绘本的人,仍有一两千人。

  除了地板,原来的电线因老化和混乱,在重修过程中已全部拆除。2015年初,她接手管理时,不能在修复好的房子里重新埋电管,为了保证建筑外表的美观,还要考虑木建筑容易起火问题,只能加装铜管引电线进来。要维护这样一座历史老宅,不仅耗费的金额巨大,还要请专家学者来研究确定保护方案,方能慢慢往前走一步,探索更好的保护和使用方案。

  林森公馆怎么使用

  王馆长介绍说,仓山区的图书馆位于万春路24号,在仓山区教育局对面。这里距离林森公馆很近,想让区级的图书馆脱颖而出,满足读者阅读需求,那么建设儿童绘本馆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现在福州市场上民办的绘本馆特别多,但政府性的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绘本馆却没有。这么多儿童有阅读需求,父母都希望有一座专门的公益性绘本馆。考虑到林森公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三层楼都刚好空置,于是就划出一楼的部分空间作为仓山区图书馆的绘本分馆。

  最初绘本分馆起名为森林屋,是按照英文姓氏倒过来的方式起名的,于是林森变成森林,结果立即引起林森后人的抗议,后来改为现在的仓山区图书馆绘本分馆。这个旨在让仓山区儿童就近阅读的公益性图书馆,没想到福州市五区八县的父母闻风而动,都带着孩子涌来了。公馆不得不发牌限制人流量。

  除了儿童绘本馆,林森公馆还将如何使用呢?王馆长说,开馆之初,从南京总统府纪念堂购买了一套林森的文物摹本,在公馆内作林森生平展,展示他的求学、从政之路。林森1943年8月1日病逝后,毛泽东亲自致唁电:“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所以,这里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不少人对民国历史充满好奇和兴趣,她打算在公馆内打造一个“民国论坛”,把民国时期闻名中国乃至世界的名人爱国故事普及给大家。

  林森曾经就读的鹤龄英华中学,后来成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之一。为了纪念林森,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校园内塑造了一座林森铜像。

  林森公馆内是否也需要一座林森与爱妻相依的雕像呢?林森和妻子伉俪情深,妻子过世后不复娶,亦不近女色。他在台湾入兴中会时,曾无限深情地说:“先室与仆形影不离,不可让她留在会外,宣誓我也要双料。不过她的名册可以不填。总会不必发给她凭照持执,毕竟她已不在人间七年了,也只对我是死而未亡罢了。”所以,胡适曾撰文《国府主席林森先生》赞美他,文中写道:“枯岭的路上有林主席捐造的石磴子刻着‘有姨太太的不许坐’八个字。”林森的侄儿,曾经过继给林森养育,但因为在国外求学期间生活奢侈,纳妾,令林森深恶痛绝,与其断绝了父子关系。

  一个历史人物的故居如何重新开发打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名人的故居,也是城区街区的文化风景点,还连带着与这座老建筑有关的居民们的共同生活记忆与感情,已经成为见证历史沧桑变化的活化石。

  文/孟丰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