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人生宝贵问题的看法

  • 来源:女报seaside
  • 关键字:人生,宝贵问题,看法
  • 发布时间:2016-12-15 11:22

  我不喜欢努力,而且越来越不喜欢努力。

  因为一些说不清的机缘,我于9年前开始,专门从事与教育、健康、心理学有关的采访、学习与分享。采访让我学习,分享让我服务。

  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没有被说出来,但真实存在。即,我在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在这些烦恼与困惑的指引下,我尝试着实践我所学来的,然后与大家分享。

  一些说不清的机缘在今天看来,可能恰恰符合中国古人所谓的“无为”。不是动脑筋想出来的,而是人生的路,走着走着,走成了这样。

  这是一个不错的状态。我不喜欢努力,而且越来越不喜欢努力。但是,关于个人成长,我自己的感觉是需要努力的。比如,努力地让自己不陷入烦恼中,努力地训练自我观察的能力,努力地实践所学及所感知的。

  除此之外,关于他人的事,哪怕这个他人是家人,都不再需要努力。而这个不努力,恰恰又是需要努力的。比如,努力地不替他人操心,努力地不因为关心他人而越界等等。

  一些读者认为我的文章很理性,很直接。我对自己没那么清楚,但是借着这样的表达,我倒是可以说说我究竟在做什么?什么是我看中的?

  简单地说,我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我永远首先关注个人。

  1.我关注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为自己设立的人生志向与格局。

  2.我关注个人在所遇到的烦恼和困苦中,如何只着眼于自我觉察与学习,而非对他人的关心与帮助。

  3.我关注人类在一代一代鲜活的个体努力下,在意识层面究竟将有怎样的进化与推进。

  大体如此。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在回答大家提的问题时,我是有基本框架与方向的。

  1.人的一生是很短暂而渺小的,趁还活着(无论多大年纪都有意义),为自己确立志向和格局,这可以让自己不为一些不重要的世俗的小事而虚度一生。比如,如果没有志向,就很容易为是否买房子,是否买第二套房子,是否要换个更赚钱的工作等等而烦恼。而忘了这一生,究竟不容易,究竟要考虑该如何度过。

  2.一切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都是来帮助我们学习的。聚焦于自我觉察的探索才是真正的方向,所遇到的困难才真正具有价值。对于这句话最现实的理解是,凡与孩子,家人有关的问题,其出路永远指向自己从中的学习。不为孩子,不为家人,只是自己。

  3.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和集体,都有其局限性和建设性,如何看待并突破这些局限,透过个体的努力让意识有所精进,将在根本上帮助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和国家。这也是我们能给予下一代唯一有价值的。

  回到现实。

  所有给我写信的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永远都会带领我们朝向自我学习。一个真正的答案将从这里展开:这个问题,是想透过我的孩子(或丈夫、妻子、他人)让我学习什么?

  《女报》“学习爱”专栏的初衷就是透过问题,接近真相。

  祝福大家。

  王崇

  初二学生想打人怎么办

  王崇,你好!

  一直看你的文章,心里很有感触,今天也想和你聊聊我们家的那点事儿。希望能得到你的指点和帮助。

  我们家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我们有一个14岁开学读初二的儿子。可以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家很幸福很和谐,但是只在要谈到读书或者学习之类的事情,往往就会越讲越气,直至争吵,甚至打骂。

  儿子在一所还算不错的私立学校读书,但成绩只能算在班上中等。可是以前在小学时,成绩始终前茅,在他这两年的初中过程中,感觉得出来,他也很想努力,也努力过,但可能是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或者某些学科上方法不太对路,成绩就平平。

  就以今天儿子和我聊的事情来说起吧。

  儿子一边抓着头发一边哭着和我讲:“妈妈,我好难过,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难过,总想打人。”一边说着,一边挥动着手臂做出要打人的动作。

  我说可以带他去健身房打打沙袋,但是他说他就想打人,特别想看到被打的人痛苦的嘶叫声,他想制造出很牛的武器,制造一场大面积毁灭。

  这种想法,听听就很恐怖,但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我也很难过,真希望他能快快乐乐的,让他的痛苦换到我的身上。今天他和我讲,本来上学读书时,就盼望着能放假,放假后可以玩游戏,结果放假后父亲劝说他打游戏不好,自己的自控力又太差,所以就最好不要玩。可以说孩子坚持了一个半月,的确没有玩。我也知道这很不容易,尤其是在电子游戏盛行的当下。但爸爸的意思是:你明明知道游戏会让孩子玩物丧志,为什么还要让他玩呢?就像明明知道毒品有害,却说少碰碰没关系一样。哎,说不过他,也不能总在孩子面前为这种事情吵,既然儿子同意了,我也就同意了。但我知道,儿子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他会尽力为了让我们开心,而压抑他自己。这次,他亲口告诉我个观点:他觉得自己一定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可是就不知道如何解决,甚至告诉我说他想去看看心理医生,请求帮助。此外,还和我讲,他真希望把头脑中那些反面的负面的东西全部去除掉,可是他无能为力。还有就是他觉得自己压抑得太久了,现在可能要爆发出来,就是一个压缩包现在要释放出所有的原文件一样。

  现在我就是这样,让儿子在我的电脑上装了一个游戏,在平时爸爸上班去时,儿子如果做好自己安排的事情就可以玩一个小时。而且如果我有空,我也会陪着他,指点指点他,或者向他求教一个这个是怎么回事。他也常常在这个时候和我讲,“要是爸爸能这样陪着我和我一起玩就好了”。其实我知道,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在没有得到爸爸同意前提下偷偷摸摸的玩,是不对的,内心是受到责备的。

  您说,像我儿子这样的,我怎么来处理呢?尤其是我担心他说的那些看似胡说的话,好恐怖。我是不是真的要找一位心理医生来帮帮我们呢?如果需要,您是否有认识的医生可以推荐一下吗?谢谢了!

  期待您的回信!顺祝工作顺意!

  一个揪心的妈妈

  一个揪心的妈妈,你好!

  如果你可以看到自己在遇到养育青少年这么大困难时,仍能有创造力地陪伴他一起打游戏,也许你可以升起一些对自己的欣赏与宽容。事实上,就我所知,在国外,很多人看到迎面走来青少年,都会有意识地、小心地从他的身边走过。那意思是,不是害怕他们,而是知道青少年真的是很特别的人群,需要我们非常谨慎地对待。

  有时候,跳出自己原有的视角,以第三者的眼光看自己,以及所遇到的情境,就会更清晰一些。若你可以确定,养育青少年对谁都是不小的挑战,你或许会喘口气,感觉轻松一些。你的来信在当下的中国非常具有典型性。所以,再次感谢你的来信。

  总结一下,你的来信大体有如下几个贡献:

  1.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现状。

  2.青少年教育的困难。

  3.大多数青少年日常生活依赖电脑游戏,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这一普遍现象,必然有其社会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4.青少年如同成人一样,头脑中有很多互动冲动的念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一点点梳理。

  上面这几点,每一点都是一个庞大的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谈清楚的。但至少,我们可以就此将这些问题提出来,摆上桌面,一起讨论。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现状。

  我们知道,从孩子9岁开始,即开启对自我的探索与发展。他们会经历各种身心挑战,他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比以前更敏感,多变。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对他人的否定。而这个否定对他们是有重大意义的,他们在否定他人的过程中,一点点感知自己的存在。

  这个时候,他们的世界不是黑就是白,不是这样,就一定是那样,没有第三种可能。我们常常把这样的思维称为“极端”。而这个“极端”的过程将伴随孩子从9岁到16岁。具体的年龄依每个孩子个人的成长过程,或早或晚。随后,他们开始进入新一阶段成长与探索。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青少年都会呈现出迷惘和攻击性,喜欢明星这些共性。而这就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现状。

  了解了现状,也就了解了困难。

  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人类,相处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另一个客观的事实,也让这件事变得更不容易。如果我们足够坦诚,我们发现大多数青少年的家长,我们这些成人,都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即非黑即白的阶段。简单地说明,如果你发现,只要青少年提出一个你不同意的观点,你就很容易否定他,那就意味着,你的模式也处在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没有第三种的可能。这样的模式,恰恰是青少年的模式。

  青少年对电脑游戏的依赖。

  任何的上瘾都表明他的生活真正有活力的内容太少。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已经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大体是说,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让自己更有活力,投入更专注而有热情的生活中。

  孩子包括青少年在内,是我们这个社会较弱的群体。而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系统出了问题,通常它的病症会在较弱的群体中呈现。现在,让我们看看第四点:青少年如同成人一样,头脑中有很多互动冲动的念头。

  来信中大段的描述,都是孩子的一些想法。如同成人一样,每个人每天头脑中都有很多想法,只是大多数的想法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或者察觉了没有讲出来。如果有这个认识,那么,我们就会对这个初二学生的想法不会感到奇怪。而接下来,就是要让这些想法有机会被看见,并且说出来。

  以信的内容为例。

  原文:

  儿子:妈妈,我好难过,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难过,总想打人。

  妈妈:你可以去健身房打打沙袋。

  儿子:但是,我就想打人,特别想看到被打的人痛苦的嘶叫声。我想制造出很牛的武器,制造一场大面积毁灭。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判断:这种想法,听听就很恐怖,但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我也很难过,真希望他能快快乐乐的,让他的痛苦换到我的身上。

  试着改变对话方式:

  儿子:妈妈,我好难过,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难过,总想打人。

  妈妈:你看上去的确很难过。你愿意说说,发生了什么?

  儿子:(注:这样的对话,或许儿子会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我在此无法设计。)

  儿子:但是,我就想打人,特别想看到被打的人痛苦的嘶叫声。我想制造出很牛的武器,制造一场大面积毁灭。

  妈妈: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一定发生了什么,而这件事很令你生气。是吗?

  如何看待孩子的念头,如何回应这些念头,将决定我们对话的方向。孩子的问题,将会塑造出一个回应问题的专家。

  如果你感兴趣,就试试看吧。

  王崇

  编辑/杨小果 撰文/王崇 设计/潘洁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