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锡昌:我追求照耀人性光辉的作品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蔡锡昌,追求,人性,光辉
  • 发布时间:2010-11-24 15:44
  与蔡导见面是在一个戏剧沙龙上,听蔡导讲西方戏剧的发展史,介绍美国纽约百老汇经典戏剧和纽约地区知名的艺术学院,就约好了要做一次专访。

  郭蔷:您怎样看当代香港话剧与世界戏剧的关系?

  蔡锡昌:中国香港话剧的源头有两个:一是五四运动以来,内地剧人南下发展的延续。第二,香港剧人自60年代以来,从英、美及欧洲学成归港,引进了与西方同步的发展。近八至十年来,亦有本港戏剧学生回内地的学院学习,譬如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另一方面,新加坡郭宝昆先生大约十年前开办戏剧训练及研究课程,香港也有数人前往就读。总的来说,发展系统以英语国家戏剧系统为基础,但是也随着现代戏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非文本剧场的传统,与世界戏剧一同迈进。

  郭蔷:有资料说,与大陆、台湾情况有所不同,香港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翻译和演出西方戏剧,不知道是否确切?

  蔡锡昌:港人多谙英语,到英、美两国接受训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香港戏剧发展的足迹,开埠不久己有英语话剧,根据纪录上世纪初开始有中文话剧的出现。翻译剧应该早过50年代,只是那个时候发展得比较好。60年代就更加兴旺了。商业剧场的发展其实牵涉了由政府主导的生态环境。由香港方梓勋教授与北京田本相教授合编、辽宁教育出版社刚出版的《香港话剧史稿》中对于艺术家与作品有颇详尽的阐释,在此就不赘了。

  郭蔷:今年年初,您执导的《哥本哈根》在香港上演,反响热烈,可惜我没有机会欣赏到,“科学”戏搬上了中国舞台,肯定会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舞台体验和审美感受。当时基于什么原因促使您把这出戏搬到中国香港的舞台?

  蔡锡昌:搬演《哥本哈根》,就是为了上述的原因,因为剧本的深邃渊博,值得介绍给香港的观众。演出后所得到的反应,也证明了多元化市场的存在和需要。可是要指出的是,《哥本哈根》谈的并非科学那般简单,其主题内容涉及人文价值、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民族思想与爱国等等,就在较低的层次,也是一出挺出色的“Whodunit”侦探剧。正如任何好的作品一样,可有不同的层面供观众欣赏、玩味。

  个人而言,80年代下来十多年,我都致力本土原创剧的发展,到了千禧年代,有众剧团的成立,既演经典,因为我们应该认识前辈所走过的路,也要以戏剧反映时代,因为这是剧场的社会责任。

  郭蔷: 您自己写剧本吗?

  蔡锡昌:如上面所言,众剧团走的是创作及演译经典的路线。的确,许多原创剧都出自我的手笔。特别是,在1985年与杜国威合作的《我系香港人》,一共演出了144场、述说了香港自开埠以来的140多年的历史活报剧,在我心中占着一个特殊的位置。

  郭蔷:您认为中国话剧(包括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走向世界的路还有多远?

  蔡锡昌:中国话剧本身就是世界戏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份。北京人艺早于上世纪80年代向西方证实了我国的贡献和实力。走向市场是一个危机,因为只有“悬镜于世”、照耀出人性光辉的作品才能登上世界剧坛大雅之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