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马拉松(一)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马拉松,全民健身,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1-19 11:00
中国马拉松火热,但仍处于爆发阶段的开始
《小康》记者 麦婉华
近年来,中国开始兴起了马拉松热。据统计,2016年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注册赛事达到328场,比2011年马拉松注册赛事增加超10倍。专家认为,马拉松热潮是全民健身时代的必然选择。但另一方面,由于举办方良莠不齐,马拉松赛事出现了各种问题。
2500年前,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动了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跑回去报信。当他跑到雅典,说完“我们……胜利了”后,就倒地死亡了。而他所跑的这段路程正是42.195公里,此距离成为了日后马拉松的赛跑长度。
尽管马拉松的故事源远流长,但是现代真正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已。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正式拉开了马拉松比赛的帷幕。在随后的时间里,世界各地开始相继出现马拉松比赛。
据统计,如今全球平均一天有10场马拉松赛事,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马拉松风潮从最近几年才开始兴起。
前国家女子长跑马拉松教练陶绍明告诉《小康》记者,2016年田径协会注册长跑的马拉松比赛达328场,“和美国比较,中国的人口是美国4倍,比赛是美国的1/4。所以,现在中国的马拉松刚处于爆发阶段的开始,未来3-5年还有500-800场的发展。”
快速崛起的中国马拉松
那么,世界和中国最早的城市马拉松分别是什么时候?据记载,美国波士顿从1897年起开始举办马拉松赛事,每年一次,从未间断过,迄今已有119年的历史了,它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
而中国最早的马拉松要回溯到1910年11月17日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介绍,选手从镇江的金山跑到南京市区劝业会场的纪念塔,两地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公里左右,赛道长度符合马拉松比赛的全程距离。
中国的城市马拉松发展起步较晚,普及程度也比较低。国内马拉松赛事得以开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北京马拉松赛是国际田径联合会准许后由中国田径协会举办的我国首届城市马拉松赛事,那时参赛人数屈指可数,参赛人员也主要是国内外的专业马拉松选手。
但是,中国在近年来也开始兴起了马拉松热。2010年全国马拉松仅12场,2011年增加到22场,2012年33场。但到了2016年,马拉松赛事数量比2011年增加超10倍。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统计,近10年中国从事体育运动的人群比重已经成倍增长,仅北京不完全统计每天坚持跑步的人群就有将近100万。根据北京的常住人口统计,基本每20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在坚持每天跑步,这也是朋友圈充斥晒跑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促“马拉松赛事现象”产生
国外有研究分析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其国内的多个城市将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这被称作是“马拉松赛事现象”。
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正是在201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7.156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人民币,按当时汇率计算约合5540美元。中国的马拉松赛事现象正是从2011年开始出现。
马拉松赛事的报名速度与人数也快速上升。以北京马拉松为例,它的全程、半程和迷你项目名额共计3万个。这3万名额2011年历时6天报满;2012年只用了3天不到,而2013年据北马官方统计,仅仅13个小时就被抢光,创下赛会新纪录。
陶绍明表示,中国马拉松比赛增速如此之快与马拉松的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总量,人本身发展阶段的需要有关。
“社会经济发展、群众健康意识提高是马拉松运动受热捧的重要基础。与其他项目相比,马拉松简单经济,适合大部分人群。跑步能由内而外提升人体健康指数,在塑造健美肌肉的同时,提升心血管功能。参与马拉松,可以在检验平日跑步成果的同时,享受跑友盛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说。
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马拉松比赛数量与参赛人数还远远不够。例如,美国在2012年进行的路跑比赛达到780场,2013年达1100场,参赛人数达到541000人,一年的增长率达到30%。2012年,日本有300多场,德、法、英国和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多在100多场。同时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能够完成全程马拉松赛的人数大约7-8万,美国2013年的完赛人数是55万。从中国马拉松的举办数量与参与人数可见,目前中国马拉松赛事仍然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但是发展的趋势明显。
全民健身时代的必然选择
马拉松运动因其比赛场地的开放性和参赛选手的包容性,成为国际普及化程度很高的长跑比赛项目。近年来,马拉松的兴起对于中国人和城市来讲有什么意义?
陶绍明认为,马拉松是全民健身时代的一个必然选择。他表示,马拉松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商业体育、景观体育四赛合一的体育赛事。普通老百姓可以与优秀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同一赛场比赛。而且,马拉松也是城市名片,以赛事为载体宣传城市,通过赛事巨大平台可以宣传城市。
马拉松不只是体育赛事,也是一个市民节日。“如果花了很多钱把马拉松办成一个体育赛事,是失败的。因为我们要搞一个体育赛事很简单,找一个体育场跑上105圈,奖金、名次、颁奖都有了。真正的马拉松是跑者用脚步丈量城市,用眼睛宣传城市。比如,我一个人到武汉参加马拉松,我的太太孩子会一起来,也就是说一个活动带动更多的人来。所以一定要办成市民节日。”陶绍明说。
马拉松赛事对推动城建起到积极作用。陶绍明说,办马拉松就是给自家城市搞建设。例如,河北衡水湖当年举办马拉松,因为没有集合的地点,后来拆迁了一个179户的渔村建设了马拉松广场,老百姓很支持。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海边的公路原来不通,但马拉松赛把海边的路线打通了。
马拉松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通过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对马拉松进行宣传,以赛事为载体让老百姓认识到自己城市的发展。陶绍明举例,兰州举办马拉松花了4000万修了一条马拉松大道,当时老百姓都反对,结果第一届马拉松结束以后,老百姓看到电视现场直播以后,激发了对自己家乡美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自豪感、荣誉感。
评论人、作家、战略管理研究者解筱文则认为,马拉松是对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检验。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举办国际化赛事,其实反映的是城市对其服务功能的一种自信。因为,大型赛事是对城市服务功能的最好检验。这种检验主要考量赛事的科学组织、有效控制、危机处置等能力,以及配套保障设施、城市文明程度等环境因素。至少对交通、环卫等事业是一次重大检阅。
马拉松更是现代城市精神塑造的良好载体。解筱文说,每一项较大体育赛事表面看是体育运动的开展,或者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而实际上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文明的综合展现和更新。以人为中心的体育运动必然会给城市精神、城市气质注入新的文化因素。
反思:赛事组织仍存在漏洞
但是马拉松运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12月10日上午,2016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鸣枪开跑。在赛中,两位跑者林某某和吴某某出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等情况,经全力抢救无效后死亡。然而,这并不是个例。
从2014年开始统计,经媒体报道的共有14人在马拉松比赛中猝死。其中,2014年5例,2015年5例,2016年4例,其中超半数以上是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猝死,近3年的猝死案例中,在终点附近的猝死概率也超过80%,大部分是不超过35岁的年轻人。
专业马拉松教练吉新黎表示,两三年前,在马拉松比赛中相应配备的医疗救援还不完善。近年来,由于全民健身热情高涨,马拉松比赛比较流行,参赛人数众多,每次大规模的比赛中,负责赛事急救的医生和志愿者,还有配备的AED救护站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和人员都能立刻为伤者展开应急救援。目前救援设备和应急方案较为完善。但因为这属于行业内的规范,一些小的地方性赛事可能还未能引起重视。
另外,由于在经济利益杠杆的推动下,许多城市纷纷举办马拉松赛事以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体育教育训练学的李康告诉《小康》记者,在此背景下,举办者们大量心思花在经济方面,再加上马拉松赛在我国兴起、举办时间不长,很多城市不具备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软硬条件,这样一来城市马拉松赛事积极作用被束缚。特别是赛事组织的混乱和组织管理的漏洞百出,成为阻挠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例如,在不少知名的国际赛事中都有顶替他人报名资格参赛的行为。2014年北京马拉松最为爆炸的事件就是“尿红墙”事件,由于沿途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厕较少,众多参赛者如厕难,只能就地解决。海口马拉松赛事中对主干道实行封路,从而造成长达9小时的交通瘫痪。
根据不少长期跑马拉松赛事的人透露,因为嫌体检麻烦,他们还会找门路拿到体检合格证明,赛事承办方也不会做详细的检查核实。李康表示,这些事件的发生表明马拉松赛事的组织管理上存在明显的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增加了赛事选手的安全风险。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主任陈春华认为,尽管赛事有风险,但也不能因此怠慢了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就像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卡到鱼刺,但人们不能因此而不吃鱼。马拉松也一样,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其越来越规范化,让参与者不能走旁门左道参加赛事。并且增加对于马拉松运动知识的普及,让人们认识到如何跑马拉松才是健康的,减少在跑马拉松当中遇到的风险。”
马拉松赛的起源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也有说法为42.193公里,但比赛都是用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起源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里程——42.193公里作为赛跑的距离。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其名源出腓尼基语marathus,意即“多茴香的”,因古代此地生长众多茴香树而得名。体育运动中的马拉松赛跑就得名于此。
每一场赛事都赚得盆满钵满
《小康》记者 张玉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发展正不断影响着马拉松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后者也正对前者发挥着撬动促进的作用。马拉松热的掀起,不仅带旺了体育产业,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每一场赛事就是一座城市的嘉年华,每一场活动就是一群跑步者的狂欢节。
从士兵报信到体育竞技,再到运动健身,这个项目从国外传到国内,在中国正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受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利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潜力加速释放,并从竞技体育向大众体育扩散。国家发改委表示,2016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中,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马拉松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逐步兴起。
“跑马”越来越多,举办城市越来越积极,经济效益越来越可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发展正不断影响着马拉松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后者也正对前者发挥着撬动促进的作用。
“强”文富武
每年开展三四百场,报名人数动辄几万人,一路上人潮涌动,一路上欢呼雀跃,少见的轰动和热闹,就像过去划龙舟、闹狮龙等一些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一样,当代马拉松让人倾巢出动,热情高涨。
“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用时髦的话叫做进入了小康,只有进入了小康社会,才能举办这样一场活动。过去也有但只是少数人参加的比赛,现在成为大规模的活动,就证明了这种活动的经济背景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社会体育学者卢元镇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
以郑州为例,2017年郑开国际马拉松赛首日3万报名,火爆程度超历届。从2007年首届郑开马拉松赛共有5600人参赛,十年间,郑开马拉松的参赛规模发展到49000人,人数上翻了8.75倍。
《小康》记者从郑州历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现,郑州全市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01.5亿元,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315.2亿元,比2006年翻了3.65倍。
除了北上广深,像郑州、长沙、青岛、贵阳等一些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成为马拉松的热衷者,甚至一些县城乡镇也开始蠢蠢欲动,要把马拉松赛事拉进自己的领地。
康保县是河北张家口市的一个县城,举办国际马拉松也好几届了。康保草原国际马拉松素以“国内最难公路马拉松”著称,是国内最具挑战的公路马拉松。康保之所以举办冠以国际名称的马拉松赛事,离不开天然独特的草原风情,是否也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发展?
通过查阅该县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小康》记者发现康保县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96亿元,较上年增长17.6%,五年年均递增13.7%。
康保县县长魏红侠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康保马拉松早就已经成为了属于我们康保的城市名片,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大规模的比赛让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知道康保、认识康保、喜欢康保,把康保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风能资源、农畜产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展示给所有人”。
经济发展与马拉松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卢元镇分析说:“马拉松热跟体育的繁荣发展有关,与全民健身在社会提倡有关,体育繁荣跟国家经济关系非常大。我们过去老的观点经常讲穷文富武,只有社会真正富裕起来了才会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参加体育活动。”现今社会已然进入“强”文富武的时代。
“地方经济与马拉松赛事虽有一定关联,但这种关联并不必然。”上海体育学院刘兵教授对《小康》记者说:“关键还在于地方政府对体育与城市关系的理解,很多地方举办马拉松并不因为地方经济一定十分发达,更多还在于体育赛事是重大事件,对一个城市的宣传与影响立竿见影。”
适应潮流
根据国外相关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其国内的多个城市将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这被称作是“马拉松赛事现象”。
2011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500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意味着小康社会的到来。和欧美国家的情况类似,如今路跑、骑行、健身等运动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广泛接纳。
也正是这个时候,马拉松热开始在各大城市蔓延。2011年全国举办了22场马拉松比赛,到2016年,中国田径协会官网上显示举办了328场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周期,这只是维度之一。马拉松的发展主要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经济发展,一个是闲暇时间。”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文义对《小康》记者说:“主动的闲暇时间很重要,是去参加马拉松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另外,运动习惯没有培养出来不会去参与,经济条件的好坏也不会限制他报名马拉松那几百块钱。”
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马拉松赛事的形式逐渐丰富起来。一些小县城,搞起迷你马拉松、油菜花马拉松。相比于比赛拿奖金,更多人更为注重健康注重娱乐。很多“跑马”也努力在刷存在感,穿着婚纱去作秀,穿着猪八戒服装搞怪,娱乐感明显大于精英体育。
何文义对此谈到:“未来马拉松不再是简单的竞技体育活动,它会推动全民健身。市场还很大,马拉松比赛是老百姓开心娱乐的平台,大家穿着稀奇古怪的服装来跑,做着不只是跑步才做的举动,更为注重娱乐和和休闲。”
为什么到了新时期中国马拉松突然热起来了?卢元镇说:“中国传统的体育,过去像气功、太极拳、武术这些东西,已经解决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因为我们已经从过去的传染病、低营养疾病、新生儿的死亡,这样一些非文明病转到心脑血管这些文明病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有氧运动,从扭秧歌到跳广场舞然后开始健身行走徒步,马拉松热的掀起是适应潮流的。”
“跑一场马,识一座城”
很多城市纷纷举办马拉松赛,对于搭建马拉松赛事舞台的政府而言,一场成功的马拉松赛事无异于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而且这种营销也是“物美价廉”的。对于跑步者而言,通过“跑一场马,识一座城”,近距离感受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概貌。
办好一场马拉松赛,能极大提升城市形象。这些城市通过举办赛事展示当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业、会展业、餐饮业等多方面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来说,意义很大。现在可以看得出来它们举办马拉松有很强积极性,动用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卢元镇说。
相比其他各项大型赛事,城市道路就是马拉松赛场,也是一个城市门面。卢元镇说,举办城市起码要修马路,注重马拉松路线的整个过程景观。“为什大家愿意去广州去厦门,那边景观非常好看,跑着非常放松非常愉悦,所以对城市建设肯定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对城市管理水平有很强推动作用。”
厦门马拉松每年都在厦门环岛路举行。环岛路是厦门环海风景旅游干道之一,途经轮渡、白城立交桥、厦门大学白城等主要景点,与沿路的大海、沙滩、草地等构成了内容丰富的海滨旅游观光带,因而环岛路又有着“最美的马拉松赛道”美称。
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突出的城市也纷纷将马拉松的跑道设计成“城市的窗口”。相比于第一年的长沙国际马拉松,2016年的长马赛道进行了一系列调整:2万名跑友从城市地标贺龙体育中心出发,途经湖南第一师范、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岳麓山、洋湖湿地公园、再返回贺龙体育中心的路线设置也是极具深意。
湖南都市大直播责编杨军辉介绍说,这样的赛道设置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考量,追溯伟人足迹,反映湖南的教育成果,呈现长沙一江两岸、由东至西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
伴随积极传播效应,更多的城市加入到马拉松的大家庭中来。“如何把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体现并融入到赛事参与者的内心之中,并通过参与者的口碑效应,高质量展现出地方文化特色,是任何一个马拉松赛主办方需要积极思考的。”刘兵说。
百城斗艳,撬动经济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刺激和拉动内需经济。马拉松热的掀起,不仅带旺了体育产业,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有分析显示,自2013年之后,中国全民掀起马拉松热,到2020年,马拉松赛事有望达到500场。社会资本积极涌入该市场,除了体育赞助、报名费等收入,马拉松经济还包括酒店收入,电视转播权收入、新媒体营销收入等……未来中国跑步市场容量可达300亿元。
以厦门为例,2016年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及其配套赛事,参赛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77715人,而从外地专程前来参加厦马的人数多达39599人。据测算,外地来厦人员在厦门期间人均消费2823.84元,为厦门带来经济收入约1.1亿元。
此外,本届厦马实现包括报名费和赞助收入在内的直接收入3417.80万元,加上厦马吸引的本地和外地观赛人员的消费支出,2016年的厦门国际马拉松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近2.3亿元的直接经济收益。
在避免马拉松赛事同质化的创新中,一些举办城市在赛事中融入了诸多元素,形式更为丰富多样,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百城斗艳的场景。
2016年,贵阳国际马拉松赛就打造成了一场“万众创业马拉松”,浙江奉化海峡两岸山地马拉松赛主题为“桃之缘,乡之恋”,东莞厚街打造工业旅游半程马拉松。这些比赛,或是将创业与体育相互融合,或是将旅游与赛事互为推动,又或是将产业与赛跑加强联系……
除了举办形式可以差异丰富化,马拉松在田径项目里评奖成绩不一样,路线不一样,举办地方、举办时间也可以跨越天南地北、春夏秋冬。“跑步不只是旅游休闲,也可以领略各地特色。如果中国做得好,让马拉松多样化,能够把体育和旅游紧密结合,不仅组织外国运动员,还能组织外国观众,经济收入也会更高。”
据估计,每年从美国和世界各地前往纽约参赛的游客和为参赛者助威的亲友团总数高达200万人,相当于纽约人口(800余万)的四分之一,相当于或者超过一个传统节日带来的消费。
中国第一届马拉松比赛
中国史上第一届马拉松比赛在南京举办。自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后,中国有记录的首届马拉松比赛的赛道位于南京与镇江之间。其中赛道的最后一段路程,即南京的中山门到新模范马路这一段。1910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十六日),《时报》发出了一份比赛预告:“各报馆鉴:长距离竞走会从镇江金山顶起,至南京劝业会纪念塔止。十七(日)发足,十九(日)达会场”。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时,“竞走”这个词并不是今天的意思,而是人们对于跑步比赛的通用称呼之一。“长距离竞走”即指长途赛跑。赛道以镇江的金山为起点,终点设在南京的南洋劝业会的纪念塔,分为不连贯的三段,在三天内进行比赛。参加比赛的有十余人,中途退赛和犯规的选手除外,共有六人跑完全程,同时到达比赛的终点,排名不分先后。
赛事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但谨防“政绩化”
《小康》记者 麦婉华
随着马拉松审批松绑,各地对举办马拉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其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助燃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地方政府举办马拉松赛事后,地方经济的发展可谓立竿见影,且起到旅游推动、城市推介等作用。但同时,也要谨防马拉松“政绩化”。
从2011年开始,马拉松之风似乎一下子就席卷了全中国,不论是大城市北上广,还是小城市甚至县镇都积极地组织着各种马拉松赛事。2014年末,中国田径协会放宽赛事准入条件,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鼓励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民间赛事加入。
数据显示,2014年马拉松赛事达51场,较2013年增加12场,其中全程马拉松26场、半程马拉松11场、其他长跑活动14场。51场比赛中有38场比赛规模达到万人以上。到了2015年,马拉松赛事因取消审批,数量呈喷泉式爆发,达到了134场,增幅超过160%。到2016年,马拉松注册赛事数目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28场。
随着马拉松审批松绑,各地对举办马拉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其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助燃是必不可少的。体育评论员颜强认为,如今的马拉松发展不完全源自于市场需求,背后也有政府作为推手在主导。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闵捷也表示,现在很多地方对举办马拉松都很有热情。
拉动经济促各地政府支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更多的地方政府都愿意举办马拉松赛事?业内人士称,马拉松比赛本来就门槛低,举办没有难度,参赛也没有难度,收入却是实打实。很多地方政府举办马拉松赛事后,地方经济的发展可谓立竿见影。
拿厦门马拉松来说,根据厦门市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厦门马拉松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13年12月31日—2014年1月3日短短4天内,马拉松赛给厦门带来的旅游、餐饮、零售等各项经营收入达到2.61亿元。2003年至2014年12年间,马拉松给厦门企业带来的各项经营收入总计约为15.60亿元。
前国家女子长跑马拉松教练陶绍明举例,日本东京举行马拉松的3天,是20亿人民币的收入。马拉松举办的期间,所在城市的酒店都爆满。福建武夷山马拉松比赛期间,茶叶特产都被抢购一空。再以杭州马拉松为例,1200万元的成本,2000余万元的收入,毛利达到67%。而正常时候只有50%左右。这样算平均每场马拉松赛事能有800万收入。
2016年全国马拉松注册数量为328场,按每场保守800万的利润来算,全国的马拉松赛事可以拉动收入26亿2400万元。
另外,一些知名马拉松赛事的品牌价值更已经是“天文数字”:国家体育总局估算,北京马拉松现在已经值2.5亿元,2016年的冠名权也达到了3000万人民币。厦门马拉松的品牌价值也达到了7000万元左右。
马拉松发展需政府支持
除了经济上的拉动以外,更重要的是城市可以增加曝光率,起到推荐本城市的旅游项目,甚至招商项目的作用。“赛事的成功举办,堪称一次出色的城市营销。”浙江省体育竞赛中心副主任潘华群表示。马拉松爱好者徐侠则认为,城市马拉松的路线都是该市的风景线,在不同城市跑,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
据了解,每个地方的马拉松路线基本上都是本城市最想推介的路段。很多马拉松会把城市最有地标性的建筑囊括在赛道中,这是基于马拉松是项短时间、大人流量、围观众多的活动,城市地标和风景名胜可以让跑者有更好的参赛体验,也是一次极佳的城市宣传机会。
以最近举办的广州马拉松为例,跑步的路线基本是沿着珠江两岸设置。马拉松的参与者既可以看到广州市东边珠江新城一带的现代化高楼,又能看到体现广州历史的老城区建筑。另外一方面马拉松赛道也可能会经过一些平时限制进入的地方,比如像扬州半程马拉松路线就会跑进瘦西湖景区(平时需要买票)、香港马拉松跑上青马大桥(平时只能坐车经过)等。
业内人士认为,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体育比赛,更像是一个嘉年华,充斥着不同的需求,如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主办方获取广告赞助等。
但也有人质疑,很多城市把精力放在推介城市和拉动旅游上,有的城市甚至把举办马拉松赛当成一项政绩。三峡大学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主任陈春华告诉《小康》记者,由于马拉松活动举办的特殊性,必须涉及到政府的参与。而旅游拉动与推介等方面是举办马拉松赛事附带的效果。
“一场马拉松比赛涉及几万人的参与,很多人愿意去跑步运动,这对于全民健身的目标是有好处的。当中,可能会涉及一些政绩的部分。但话说回来,马拉松赛事涉及这么多人的参与,如果离开政府支持是无法完成的,例如交通、医疗等多方面的协调。因此,我们也不能否认政府在马拉松发展中的作用。”陈春华说。
谨防马拉松“政绩化”
除此之外,不少专家认为地方政府还要把马拉松赛事的热潮转化为对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而不只是每年举办一两次马拉松赛而已。
著名评论员毛建国认为,马拉松赛热不代表马拉松热。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应该让更多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努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要达到这一目的,要氛围营造,更要硬件支持。可现在一些城市,连一个跑步的地方都不容易找到,好不容易有一个体育公园,还远离市区。市民要么只能等到周末“郊跑”,要么只能和汽车“抢跑”,这样的城市不会有真正的“马拉松热”。
“马拉松在中国蓬勃发展,一方面说明社会已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一些城市存在政绩冲动,把马拉松赛当成了‘政绩跑道’。人们希望的马拉松,应该是参与不炫耀,组织不功利,功夫在诗外。”毛建国说。
具体地讲,参与者真正享受比赛,而不是向别人吹嘘;组织者真正服务比赛,少一些功利做法;城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全民健身和民生幸福,多做一些实事。毛建国举例说,可以多建一些群众身边的体育休闲公园,多改造一些适应跑步的马路,让民众就近就能找到跑步健身的场所。这时举办马拉松赛,也就水到渠成,自然会得到更多支持。
另外,也要谨防马拉松赛事举办的攀比心理与千篇一律。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王丽萍指出,随着马拉松热潮的兴起,很多马拉松赛事泛泛举办,“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主题。”她表示,一些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就如走过场,“就是出于别人办了一场,我也需要办一场的攀比心理。”
业内专家建议,各个城市举办马拉松应该要定位好自己的特色,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除了马拉松外,一些小城镇也可以举办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活动来宣传小镇,譬如国外的番茄节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既是生活又是文化,还能吸引游客。
马拉松引发的产业链越拉越长
《小康》记者 韩静
马拉松盛宴的背后,交织着一张由协会、地方政府、赛事公司、企业等方方面面角色构成的关系网,这张关系网也迅速搭建起国内完整的跑步产业链,旅游、房地产、保险业、医疗、移动app等业态无不受其影响。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兴起都有它背后的故事,而城市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的兴起要从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的亮相开始算起。在当时,北马作为中国首届城市马拉松赛事,吸引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报名参赛,与国际马拉松不同的是,北马的“头跑”只有职业男选手参加。
到1998年,马拉松赛事报名门槛降低,普通大众选手在那时才真正开始参与这场体育盛世的狂欢。这样的参赛热情,在2007年更是迎来了阶段性的突破,那一年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人数也首次超过一万,被业界称为是“马拉松元年”。
此后,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基本确立,发展也越发与国际接轨,一些嗅到商业价值的商家也开始参照国外赛事承办经验,有计划地挖掘马拉松背后的经济价值。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当年的“46号文”,从顶层设计上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上游制造业中装备市场火爆
马拉松产业迎来关键期,国家体育总局、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和消费的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收入是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超百亿元,2015年则达300亿元,2016年更是涨势喜人,仅上半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就赶上了2015年全年的数量。在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刘兵教授看来,这对体育产业框架下的企业和创业者而言,无疑是抢占时代风口的利好消息。
刘兵分析称,目前而言,马拉松市场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之体育产业有政策的强力助推,马拉松辐射带动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发展的空间更是不容小觑。“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例如体育赛事制度放宽、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参与,互联网+体育的效能推动,都为抢占时代风口提供了契机,需求已经没有问题,关键要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做文章。”刘兵认为,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中永恒的引爆点,未来马拉松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趋势,而国内马拉松赛事要想跟国际上其他王牌马拉松赛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必须顺潮流而为。
当然,对于无利不起早的企业和商家来说,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带动体育消费,以确保自己在这场狂欢中分得一杯羹。《小康》记者采访中发现,倚仗马拉松经济井喷发展的大背景,跑步产业链也有自己的细分。在一些马拉松赛开展比较成熟的城市,一条完整的马拉松产业链涵盖了衣、食、住、行、游、购、娱,围绕这七项要素,又会细分出铺设面较广的利基市场,其中最大头的是体育用品销售。而具体的占比也已经有专业机构做了测评统计。
在体育装备领域我国有着超过2000亿的市场规模,占据了国内体育产业总规模的79%。逐利资本家们围绕马拉松这块“蛋糕”,也率先从装备市场发力,开始有步骤的布局。有趣的是,在社交软件微信微博,不少网友也会经常晒出自己的跑步装备。这些用钱堆出来的跑步装备从头到脚:遮阳帽、运动耳机、眼镜、速干衣、智能手环、水壶、运动鞋等产品投入都不少于3000元。
盲人调琴师张坚的跑步装备就涵盖了跑鞋、速干衣、护膝、智能手环四类商品。他告诉《小康》记者,在刚刚过去的12月份,他不单完成了第二次广马的迷你跑,还首次走出国门参与了泰国12月18日的马拉松国际赛。张坚说,自己大部分的花费集中在了跑鞋和衣服。“一双普通跑鞋市面售价也要一千元以上,服装则五六百,加上其他护膝、智能手环的装备,平均消费3000元是一定要的。”张坚说,现在像他这样为了健康舍得投资的人不在少数。
《小康》记者走访广州北京路一带的运动品牌店发现,只要与跑步沾边的商品,销售都十分走俏。“跑鞋销量一直是第一,有时候一款跑鞋刚出新款就被抢购一空,所以跑鞋的仓储量也是不断增加。”北京路特步店的销售人员介绍说,“消费者购置跑鞋装备的支出比过去翻了几倍。即使没有进行直接消费,也有不少顾客前来咨询。”该销售人员还告诉记者,女性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为体育用品市场注入全新活力,特步2017年下半年的产品开发也将集中在推出女性运动产品。这一用户产品的布局,也同样在其他品牌商中上演。
服务业中承办方站在产业“风口”
除了跑步装备市场的火爆,赞助商的追逐,资本热钱的涌入,也让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承办方站在了体育产业真正的风口。数据显示,近两年国内体育产业的规模已近几千亿,粗略估计,这块大蛋糕里,跑步市场占据了1/8,而跑步产业链最核心的就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它是连接体育产业上游和下游之间的纽带,也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在国内,从2012年开始涉足马拉松的智美体育被称为“马拉松第一股”。据其官网显示,2016年智美集团从1月到12月无间隙的为中国75万马拉松跑友带来了35场马拉松赛事,是国内最大的路跑产业运营商。智美体育集团总裁任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的马拉松产业来说,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但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赛事经营者们只有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才能逐步将中国的路跑文化培育起来。
而外界关心的举办马拉松,企业和政府如何盈利的问题,从智美体育集团公布的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可见端倪。
报告显示,上半年智美在赛事运营的版块收入同比增长了近90%,总收入达人民币1.945亿元。任文也透露,智美体育在操办一场马拉松的毛利率现阶段保持在30%左右,净利率大概实现百分之十七八,整个智美集团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保持相当不错,与国外部分运营服务商相比,日子相对好过一些。
记者通过向赛事运营方了解,获悉一场马拉松的盈利主要看收支状况,收入来源又主要细分为商业机构的冠名费、赞助、广告费、政府支持,以及对消费者的报名费、入场观众门票、衍生品销售等。支出方面则主要由赛事奖金、安保医疗等服务类项目,以及媒体资源合作组成。而除了关注经济利润的增收,任文觉得赛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运营商,还是投资商,做体育产业的时候,花钱不一定能砸出市场。
相较于智美这样的大型赛事运营方,国内其他涉足体育服务业的企业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大部分都处于不挣钱的尴尬局面。对此,刘兵认为,国内马拉松正处在转型期和磨合期,很多操作都有待规范,除了相关联的市场经济是主轴,马拉松赛事的收益更多还是在于社会效益,城市效益。
“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而不是暴力经济,马拉松的标准与规范将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更要科学的满足需求。当然它对拉动城市其他产业消费也是明显的,因为几乎所有城市马拉松都对当地参与人数做出限制,把尽可能多的名额留给外省市,这些外省市的参赛选手在比赛地的消费就是纯粹的GDP。”刘兵的看法是,企业赞助有可能在马拉松经济中不挣钱,但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明显利益,一是广告二是政府关联,这与经济效益几乎是持平的。
那么赛事运营如何“量质齐飞”,全民健身如何“科学多元”?刘兵提到,赛事运营要达到“量质齐飞”的基本要求就要避免体育竞技的功利化,使体育竞技在科学的范围内变得更纯粹。“由于体育赛事存在相关利益者,目前的赛事运营比又较注重盈利效应,如果把功利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就会对应有的科学前提进行有意无意的忽略。”
马拉松产业链条长
受城市路跑和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各行各业也分食着马拉松经济的发展成果。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年3月分布的《2016-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研究及市场投资决策报告》,当整体的旅游产业每年增长额为3%左右时,体育旅游分支的增长率达到14%,是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在与体育搭边的旅游产品中,风头最劲的正是海外马拉松旅游,“出国跑步”已成为办理签证的最好理由之一。
以2015年朝鲜平壤马拉松比赛为例,150名来自中国的选手走出国门完成了国际马拉松的体验。一个来自上海的旅行团和朝鲜国际旅行社合作,以马拉松为主题顺势推出一款与跑马结合的旅游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其他旅行社也纷纷仿效。《小康》记者走访获悉,参与一个首尔马拉松旅游团起码要在当地停留五天,团费在4300元/人,其中并不涵盖跑马报名费。具体到国内旅游市场,异地外省参赛选手为了准备一场马拉松,需要订酒店、机票,在比赛地停留至少四天左右,比赛期间的景区游客访问量也相应会出现涨幅从而带动旅游消费市场。
同时,在大型跑步赛事中,心脏除颤设备与服务的供应是刚需,而赛后的拉伸、运动创伤的恢复也必不可少,这都给原来的产业提供了拓展机会。传统保险行业也创新性的推出马拉松旅游保险产品。国内某大型保险机构的一款马拉松旅游保险产品,保险期限为2天,报价在40元,项目范围涵盖了马拉松猝死、马拉松意外伤害身故、残疾、马拉松意外医疗、马拉松交通意外事故四个保障类型,赔付金额最高在30万元。
而备受关注的互联网科技,也成为跑步经济中的重要分支,尤其在社交网络风行的当下,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的普及应用,让体育消费迎来场景化革命。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全民运动健身行业报告》,2016年1—9月,运动健身类APP用户规模和总使用时长稳步增加,用户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也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互联网运动服务工具辅助自己运动锻炼。
作为长期关注体育经济的学者,刘兵认为,马拉松产业与所有的体育产业性质是一样的,发展空间大,产业链延伸也较长,对地方的旅游、城市印象、城市规划与改造、城市其他产业的影响十分广泛,产业的关联性为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刘兵向《小康》记者强调,在完善马拉松产业的过程中,国内马拉松赛事要不断地塑造国民对马拉松文化的正确理解,打造出更具规范性和标准化的马拉松赛事代表,“尤其要倡导马拉松的精神和文化追求,要积极学习全球经典马拉松的文化塑造,把马拉松视作城市文化的长青产业去壮大。”
马拉松赛进入首届奥运会
1896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布莱尔(Michel Breal)以这一史事设立一个比赛项目的建议,并定名为“马拉松”。比赛沿用当年菲迪皮茨所跑的路线,距离约为40公里200米。此后十几年,马拉松跑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公里左右。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时,为方便英国王室人员观看马拉松赛,特意将起点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内,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经丈量为26英里385码,折合成42.195公里。国际田联后来将该距离确定为马拉松跑的标准距离。女子马拉松开展较晚,1984年第23届奥运会才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