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为礼仪之邦做支撑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包括但仅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家”。以儒家为例,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后,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是持“修身俟命论”的孔子,还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亦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他们都以信念的力量为儒学的发展推波助澜。
当儒学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千年的锤炼发展至明朝时,其主流思想已经有了多次的变迁。王阳明在这一时期赋予了儒学新的生命色彩,被奉为“心学集大成者”。虽然,王阳明本人并不在乎归于何家,因为他有很大的独创成分。
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明代的精神风貌,其学术思想还远播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在这些国家留下了深远影响。王阳明的弟子众多,他们中不乏有王艮、蒋庆这样自成一派的优秀代表,可见王阳明的思想悟道极深。
《传习录》作为包含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的重要研究资料,在心学领域享有极高的地位。书中上卷为王阳明本人亲自审阅,中卷书信为王阳明亲手所著,下卷中虽未经他本人审阅,但明确记载了其所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传习录》中,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就是知行问题,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在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正如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王阳明还曾在书中探讨“仁者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在他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
王阳明的一生除了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之外,还曾在仕途上一展拳脚,足可见,丰富的阅历未必有助于人成就不凡的事业,但对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什么都可以做到。在学术研究方面,王阳明曾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由此有了阳明“格竹”的典例。此次事件也成为了王阳明转变思想的关键点,而追逐真理的信念则是成就王阳明的关键所在。
信念原属虚无,但信念的力量可以助一个人冲破传统的束缚,建立广阔的新天地。去坚守信念指引的道路,原本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文/未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