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国音乐剧

  今天的音乐剧把讲好故事的传统丢了,这真的让人痛心

  一年前《歌剧魅影》来华时的火爆盛况,不仅令诸多本土原创音乐剧相形见绌,也使很多中国观众理所当然地认定——音乐剧是一种“舶来品”。

  在不少国人心中,音乐剧意味着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但事实上,“中国不是没有音乐剧,是我们把音乐剧的概念狭隘化了,忘掉了传统文化这个根。”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会长王道诚对《瞭望东方周刊》反复强调,需要重新认识中国音乐剧。

  不要一味向欧美寻根问祖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普遍认为中国音乐剧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当时具体是哪些作品引起了轰动?

  王道诚:1985年沈阳话剧团将电影《搭错车》改编为歌舞剧,在国内连续上演了1400多场,影响很大。其实在它之前有个《芳草心》,之后还有《山野里的游戏》,都很不错。但中国音乐剧绝不是从这里兴起的。

  现在大家总觉得,中国音乐剧是近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只有西方的才是好的。但我的观点是,中国音乐剧古来有之,而且一直深受老百姓喜爱。

  不管是哪国的音乐剧,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我们中国的音乐剧早就具备这两个特质了。

  《瞭望东方周刊》:是指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吗?

  王道诚:对,但实际上要更丰富。中国传统的京剧、昆曲、黄梅戏、川剧等主要剧种,以及各类民间小戏、民间说唱艺术,还有民国时期黎锦晖创造的歌舞剧、延安时期的秧歌剧,再到建国以后的《白毛女》等新歌剧、样板戏,哪一个不是载歌载舞,有说有唱?

  《瞭望东方周刊》: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中国音乐剧一直受众很广?

  王道诚:中国音乐剧和观众的联系一直很密切。说近一点,当年《白毛女》上演的时候,万人空巷。《洪湖赤卫队》也是如此,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村里的小孩、老太太,都会唱“洪湖水浪打浪”。

  另外,中国大地上林立的千百座戏台更是一个个标志。那些供千百万老百姓欣赏中国音乐剧演出的场所,带来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音乐剧正是在田间地头和茶肆酒馆中真正发展起来的。

  《瞭望东方周刊》:是否可以说,现在我们很大程度上误解了音乐剧这个概念?

  王道诚: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中国音乐剧有丰厚的文化土壤和高度程式化的艺术体系,是我们后来把它抛弃了。

  认为中国的音乐剧只是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来的,这是绝对错误的,我的很多同事也都赞成我这个观点。不要一味向欧美音乐剧去寻根问祖,如果这个错误观念不纠正过来,会直接影响到中国音乐剧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音乐剧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在创作时,必须有民族自信。不然就不可能创作出兼具民族性、艺术性、娱乐性的现代中国音乐剧。

  故事是戏的核心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原版引进的音乐剧和汉化版外国音乐剧在国内很火,很多人认为这是充分学习西方音乐剧的创作规律和制作规范的好机会,你怎么看?

  王道诚:通过这两种方式学习外国音乐剧制作的规范和标准当然是好的,也很有必要。但我还是想强调,任何一门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一套高度程式化的体系,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程式化规范在几千年历史的打磨中已经非常完善了,我们对民族的瑰宝要有足够的重视和敬畏之心。

  无论是京剧里的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还是民族歌剧的表演和演唱方式,不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标准化程式吗?这是我们的资源,要懂得珍惜和学习。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而言,你认为一部优秀的音乐剧要具备什么特质?

  王道诚:就这个问题,我曾采访世界著名音乐剧制作人麦金托西爵士,他的回答很简单:好听又好看。这个标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特别难。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今天中国音乐剧做不到好听又好看的原因是什么?

  王道诚:对音乐剧来说,剧本创作是第一生产力。故事是戏的核心,没有一个感动人的故事,声光电再怎么拼凑也做不出一部好音乐剧。百老汇也是从叙事音乐剧开始做起的。

  今天的音乐剧把讲好故事的传统丢了,这真的让人痛心。

  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讲故事,最喜欢听故事,也最喜欢看故事。历史上,中华民族不管哪一个时代、阶层的群众,都有看戏和听戏的习惯。戏是什么?不就是要有好的故事吗?

  我们的原创音乐剧发展到今天,经过这么多年来的探索,大家都看得出来,能够获得认可的音乐剧,都有很强很完整的故事性。

  没有好故事,拿到一个立不住的剧本,就匆忙地融资、投资,匆忙地制作,马上演出,肯定是做一个失败一个,这也导致了中国音乐剧目前数量多、质量差的状况。

  《瞭望东方周刊》:既然故事决定了一部音乐剧的成败,那么对于好故事的创作,我们该如何把关?

  王道诚:在确立剧目的时候,一定要确立正确的、符合中国人审美的价值观。不能胡编乱造,不顾我们中国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一味迎合一些低级趣味和社会上的浮躁心态。

  我们需要一些良心事业家和企业家,愿意牺牲眼前的利益来扶持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音乐剧领域目前缺少这样的精英人物。

  《瞭望东方周刊》:都说音乐剧是制作人的艺术,中国音乐剧制作人需要作哪些努力?

  王道诚:就音乐剧领域来说,从创作、排演到营销,制作人几乎决定了一出戏的命运。

  制作人要懂艺术、懂市场、有耐心,要有资金,最后要敢于冒险,因为他是最终拍板的人。

  目前,既专业又敬业的制作人还太少。许多制作人自身的文化积累不够,挑选剧目时艺术眼光短浅,再往后,市场调研、资金规划,也做得不够扎实、不够精细。

  培养下一代音乐剧人才和受众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中国音乐剧未来的发展,你有什么期待?

  王道诚:其实现在有两大部分应该特别关注一下,一个是校园音乐剧,另一个是儿童音乐剧。这两大块是我们将来培育观众和市场的主要基地。

  做儿童音乐剧带动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群,一个家庭起码可以连锁带动10个以上的家庭,另外儿童音乐剧也很容易进社区。如果在学校里做校园音乐剧,培养的是一整代年轻人对这个领域的关注。一出戏如果效果好的话,辐射面能遍及全国。

  《瞭望东方周刊》:音乐剧未来的发展是否也要依靠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

  王道诚:我认为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管理者也需要像我们从业者这样,重新认识中国音乐剧的起源,思考中国音乐剧在整个人民文化生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在培养人民群众的价值观、道德观方面所具有的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

  总体而言,创作者、制作方、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多方人士要一起努力,去尽这份心,努力培养下一代的音乐剧人才和受众。

  我对音乐剧的未来还是抱有信心的,中国音乐剧出现繁荣局面还是可能的。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中国的老百姓太喜欢看戏了,只要用心,没有理由做不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音乐剧市场的潜力,认真开发。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洪天贻/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