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坦诚、透明的态度治理雾霾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2-21 15:12
1月17日晚间,一张“关于暂停霾预报预警业务的通知”的图片在微信、微博上疯传,图片上文字清楚显示,“要求立即停止霾预报预警工作”。这张图片立即引发了巨大的舆论争议。
该图片的出现的确不是空穴来风。某地气象部门的相关人员随后出面解释说,因为之前气象局和环保部门在发布霾相关信息时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很容易给公众造成误解,因此需要出台一个联合工作机制,统一由一个部门来发布相关信息。但是目前,联合工作机制的细节还正在征求意见。
该气象部门相关人员的解释有其道理。数据不一致、口径不统一,的确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但是,在统一发布机制尚在协商、并未出台时,就“立即停止”霾预报预警工作也显然是不合适的。重霾之下,公众内心异常焦灼。此时人们最需要的,恰恰是及时、科学、丰富的信息提供而不是“立即停止”。实际上,从雾霾被公众清楚感知以来的现实情况来看,正是大量、充分、多角度的信息发布和研究分析,才使得公众由开始的恐慌逐渐过渡到相对有了理性认识。虑及当前现实,中国的雾霾治理显然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唯有以坦诚、透明的态度回应公众诉求,雾霾治理方能获得多方理解、多方助力。
本期杂志,在继续关注经济态势的同时,我们也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雾霾治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如何消除“霾怨”》一文中认为,科学认识雾霾及其形成机理是当务之急。只有准确界定雾霾的内涵,诊断原因,精准施策,才能以较小投入收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的确,尽管目前似乎任何人对雾霾的成因、危害乃至如何防治都能说上一二,但对于雾霾的确切发生机理和构成,却依然众说纷纭。
目前来看,仅靠一城一地各自为战治理雾霾,显然捉襟见肘、事半功倍。四川大学法学院、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社会学院王建平、秦以的《区域合作战雾霾》一文认为: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问题,不是一个城市的点状污染,而是一个区域内所有城市大气污染后的“面状污染”。对此,需要对症下药,启动“霾灾治理的大区域合作机制”。
启动合作机制,必然要考虑如何进行“机制设计”。本期杂志《机制设计与中国经济改革》一文,就涉及了这个问题。该文是本刊记者对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的专访。马斯金在接受专访中认为:在机制设计理论中,信息是去中心化的。机制设计并不需要完整的信息。我们需要进行机制设计的原因,就在于信息可能分散在不同人群中,机制设计的目的是汇集这些信息。
显然,机制设计理论对于中国这样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非常有针对性。
徐冰